你怎么宣传中华传统文化?

流泪的小南瓜


如何宣传传统文化?中国屹立于世界,就是植根于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代表作“论语”,“道德经”,“孝经”,“大学”,“中庸”等,为我们留下了大到治国理政,小到安邦安民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早已经融入到了主流文化,影响并推动着民族前行!我身为华夏儿女,耳濡目染多是淳朴民风,勤劳朴实善良的人民践行着“弟子规”。但是当今社会上存在着少部分违背道德,违背祖宗遗训,甚至乾坤颠倒,”五伦八德”尽失……夫妇有别成了阴盛阳衰,君臣有义变得勾心斗角,朋友有信变成尔虞我诈,利欲熏心,长幼有序变成了爷爷不像爷爷,孙子不是孙子,婆婆不是妈了,父子有亲变成了父子反目成仇,对薄公堂!等等这些社会逆声,杂音虽说不是代表着主流文化,但是思想品德教育刻不容缓啊!拯救这些社会弊端,唯有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党的“”十九大“”的方针政策的确是百年大计,国家兴亡,你我有责,就让我们重新拾起“仁义礼智信”,丢掉“怨恨恼怒烦”,重新拾起“温良恭俭让”,丢掉“贪嗔痴蛮疑”!从我做起,从孝道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我的浅见!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谢谢[祈祷]

梁欣777回答于3月10日晚


梁欣777


1.开展活动, 传承文化。利用传统节假日在机关、学校、社区等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诵读比赛活动,使广大市民和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名著中去不断汲取民族精神源头之活水,修复华夏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广大少年儿童走进国学班,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精读细学,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强不息的人格、和善诚信的优良品质。

3. 研读经典,提高素养。经常诵读熟背中国历代著名作家的代表作,扩大知识面和识字量,有针对性的不断增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读传播量。同时号召大家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增强经典储备,打好语文水平厚实功底之基础。

4. 不断创新,开发潜能。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诵读,提高自身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活到老学到老。


付俊珂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4. 开发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 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肖哥5680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弘扬国学经典,掌握处世智慧,提升思想格局,以文化的力量助力强国是时代的呼唤,是心灵的归宿。

​下面分享一篇我的有关国学的作品:

弘扬国学(散文)

文学是心灵的载体,文学作品自然弥漫着时代的气息。文学不仅是历史的缩影与见证,还是一个时代的报春燕。

时代的洪流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轮在曲折中前进。对于历代科举政策与现有教育制度是人们最关注的话题。

网上有句话曾一度引起网友热议“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也映射出了看似公平科考制度下存在的不良隐患。

各种辅导班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再努力也是抵不过,由精英团队培养出来的孩子成绩优秀。这种辅导班教学效率之高,远胜于普通孩子单纯的努力。

当然,适当的指出一些社会弊端,并不是不爱国的表现,恰恰相反,正因为爱国所以才希望她更加完美。搞民族分裂的思想是不可以存在的,“内政不和必遭外欺”这是历史血淋淋的教训。

如果想不费一枪一炮,让一个种族灭亡,那最好的方法就是思想殖民地。否定一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就相当于否定这个民族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说学习、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国学是一个民族的魂魄,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根源,更是历代国民大众的精神支柱与情感寄托。





李小连自由撰稿人


1. 传承文化。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工作中去汲取民族精神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乏,让少年儿童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教育。

2. 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善文,佳言懿行。熟读成诵,潜移默化,养育开朗豁达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和善诚信的品质。

3. 提高素养。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诵量。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强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厚实功底。

4. 开发潜能。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学习态度的端正,求知热情的激发。

5. 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太凌轩


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中华传统文化是五千年文明成果的结晶,是民族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笔者结合自己30多年来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体会,提出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对宣传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同大家商榷。

首先,明确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中华传统文化主要由儒、佛、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组成,内容广博,形式多样,为国人提供了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以及最终的精神归宿。儒家以仁义教化为核心;道学以顺应自然为核心;佛学以慈悲、大爱、解脱为核心,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传统文化派生出的各种艺术(如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节日等)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范围广泛,文字、语言、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

其次,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俗话说,打铁必先自身硬,要宣传好中华文化,自己的文化素养必须提高,以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一要强化认同感,认识宣传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勤奋学习陶冶情操。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三是开发潜能。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求知热情的激发。四是读经诵典。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各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再次,充分运用新媒体进行宣传教育。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为更好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和手段,“新瓶装老酒,老酒陈更香”。如网上开设古诗词、民族音乐、民族戏剧等的视频教学,各种资料的查阅等,都为进一步宣传弘扬中华文化开辟新的方法。

第四,因人施教,宣传对象不同,采取的宣传内容方法应灵活。根据不同的人群,可分别有侧重点的进行教育。如传统文化认知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达到预期目的。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传统开始的。为此我们要把传统和现实相结合,凝聚成强大的发展动力,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葛诸亮


我们中国讲究对症下药,善良的人,我们以礼相待。可恶之人,我们不辱骂,只会好言相劝,因为我们有德。我们不喜欢战斗,我们爱好和平。中国五千年历史的大门向你们敞开,如果你喜欢历史,有长城,喜欢瓷器,有世界瓷都,喜欢河流,长江黄河,喜欢乐器,有古筝,二胡。国外有音乐剧,我们还有戏剧表演,等等,每一个地方都欢迎你。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我们中国礼仪之邦的礼。



一个小精灵1314


1、理性看待传统文化

2、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

3、既反对崇洋媚外,又要学习、借鉴和融合西方文化。

4、大力开展学校教育五、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5、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向大众、向世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

6,应积极推进文化交流。德国先哲莱布尼茨曾经这样说过,“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而文化就是这盏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增强,大力推进文化交流是形势所趋,势在必行,比如孔子学院迅速发展便是推广传统文化最好的例子。

7、弘扬中国文化应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喜相逢22217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有很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深受老百姓的喜欢,也值得传播到世界上其他地方。那么怎么将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出去呢?我认为有三个方法:

  • 第一,在传播内容上,求同存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海外异域,国情民情迥然不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国内叫得好、叫得响的作品、项目,在国外不一定叫得好、叫得响;反之亦然。我们应尊重差异,不强求对方点赞苟同。特别是,不纠缠于文化观念“形上”的是是非非,而在文化的实证和器物层面上多下工夫,先让对方感性了解,然后激起其主动的思考、理性的好奇、热情的学习。面对人类共同的问题,放下各自的矜持或傲慢,大家平等坐下来一起研究,然后进行深度的合作才有可能,我们所说的汉学交流、智库合作、图书出版,也有可能进一步地展开和扩大。


  • 第二,在传播方式上,途径不一,模式多样。

任何文明、文化传播,都要借助一定的载体、手段。古代受地理和技术条件限制,各个不同文明板块来往有限。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大踏步提高,国家和民族交流逐渐多了起来,但文明主体的互动染上了大规模殖民和战争的色彩。世纪之交,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媒体的出现,正在把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变成一个信息瞬间传递、扩散的“村落”,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

  • 第三,在传播目标上,虚实结合,互利共赢。

所谓“实”,就是让交流的双方能够受益得利;所谓“虚”,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展示好中国形象”——这是我们单向需要达到的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向对方的好故事、好声音、好特色、好形象的学习。“故事”在传播交流中最富有亲和力、感染力。来自于生产生活的故事,富有人情味,传达的信息可看可听,大家都乐于接受。



  • 扩展:下面就列举一下我认为值得传播出去的四种文化:

(1)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2)中国画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具有悠久历史与鲜明民族特色的绘画。中国画以线条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讲究用国画笔,用墨,使线、墨、色交相辉映,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特色之二,为"托物喻情,画中有诗",特色之三为诗,情、画、印融为一体。

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 中国画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 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3)中医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汉方,东瀛人称之为“皇汉医学”。中医药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慢慢开始医书被大多数当代中国人民所接受,同时在国际上也有着越来越重大的影响,渐渐开始深受世界人民的热爱和欢迎。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和”是世界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通过各种方法达到这一理想状态就是致中和。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这次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中国正大力使用中医治疗,治疗好的患者大部分都是使用中医医治。现在全世界疫情也在蔓延,因此更应该让中医走出去,让全世界的患者享受中医良好的疗效。


(4)中国武术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还有其他名称:功夫,武功和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

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 武术划分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术的擂台形势式,套路则为武术的表演形式。


谢谢采纳!


汤姆数据排行


传统文化和美德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养浩然正气”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目标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修身立德”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天人和谐”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强不息”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是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风险、经受各种考验的制胜法宝。自强不息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每一个实践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性,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奋发图强。这种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等。几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了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高等学校的审美教育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青年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审美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