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明沒有亡於蒙古卻亡於滿洲?

中國古拳法一級拳師


這個說法描述得不太準確,嚴格來說大明不是亡於滿洲,而是亡於官僚集團的黨爭和帝國的腐朽統治。

但最終的結果,笑到最後的的確是滿清。明朝和北方的蒙古部落爭來鬥去200多年,反倒都成了輸家,讓女真人佔了便宜。

自打朱元璋立國開始,明朝就從未中斷對蒙古的打擊。

徐達的北伐大軍,雖然攻佔元大都,收復了從五代十國開始丟失長達400餘年的幽雲十六州,但元朝的勢力卻完整地轉移到了蒙古草原,幾乎沒有多少損耗。

此後,朱元璋派出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一波波人,對北元勢力展開持續不間斷地攻打,終於將蒙古達成了瓦剌、韃靼、兀良哈並立的分裂局面。

朱棣繼位後,又連續展開了針對蒙古各部落的五次北伐,像梳子一樣將草原捋了一遍,在朱元璋的基礎上,又大大削弱了蒙古各部落的實力。

至此以後,蒙古基本失去了取代明政權的實力,就算他們在個別戰爭中佔據了上風,比如土木堡之變瓦剌太師也先俘獲了明英宗朱祁鎮,蒙古小王子突入長城防線將北京城周邊搶了個遍,但都不足以撼動明帝國的根基。

明朝除了武力對峙之外,還四兩撥千斤地抓住蒙古部落生產力落後的特點,經常使用關閉邊境市場茶葉、生鐵等商品交易的手段,逼著蒙古人對明朝妥協。

由此可見,明朝200多年來始終對蒙古存在高度的警惕和防備,只要他們出現做大的苗頭,就不遺餘力地胡蘿蔔加大棒,維持對明王朝最有利的蒙古各部落平衡均勢。

相比於蒙古,遼東白山黑水間的女真人,從明朝建立之初就處於建州、海西、野人三大塊分裂的狀態,而且每大塊內部,也是各個大小部落你攻我打,根本威脅不到明朝的統治。

就拿早期的建州女真來說,除努爾哈赤外,什麼哈達、輝發、葉赫等部落多了去了,甚至還發生過九大部落聯合攻打努爾哈赤的情形。努爾哈赤也在統一建州女真的戰爭中,被敵方當胸射入箭鏃,要不是命大,估計女真的統一運動也就涼涼了。

努爾哈赤也真是趕上了創業的好時機。

他青年階段的明王朝,在萬曆皇帝三大徵的國力消耗下,尤其是援助李氏朝鮮的對日作戰,極大地削弱了明朝在遼東的軍事力量,無形之中為女真未來的統一,清除了許多潛在的障礙。

與此同時,明朝政權內部,魏忠賢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無休止的黨爭,使得明廷內部貪腐橫行、派系林立,很難集中起強勁的力量,去對付日益崛起的建州女真。

更糟糕的是,自打崇禎繼位以來,幾乎是年年鬧天災,加上官府的橫徵暴斂,陝西、中原一下子冒起了十幾股農民起義軍。如此一來,明朝就陷入了遼東、中原兩線作戰的絕境!

所以,明朝統治下的女真人,前200來年是“低調求生存”,努爾哈赤初期是“悶聲發大財”,等到他建立後金政權,才是真正地面對面與明朝硬扛。

最後就連八旗軍的入關,也是充滿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幸運。

要不是李自成攻下北京逼死崇禎,緊接著又去攻打吳三桂,吳三桂也不會引清軍入關。而且整場戰鬥,多爾袞都是等著大順軍和關寧鐵騎互相消耗得差不多了,才最後出手收拾的殘局。


劇透歷史


流年答案:大明亡於滿洲是有一定道理可尋的,也是說得通的。明朝末年,官僚腐敗,百姓悽苦,皇帝無能,早已不復開國時期的強大。這時的明王朝就像一隻待宰的羔羊,任誰都能欺負。但為什麼就是沒有被蒙古欺負,反而被滿洲給欺負了呢?原因是朱家的江山是從蒙古人手裡奪來的,建國後,大明王朝一直對蒙古人保持高壓的態勢,時不時就出兵打你幾下,時不時就關閉邊境通商口岸。最終,弄得蒙古人四分五裂、一日一如一日,實力如山河日下。而滿洲起初比較弱小,大明沒有怎麼放在眼裡,使得滿洲女真得以發展,剛到明朝末年,女真勢力已早不是當初的吳下阿蒙了。

亡於滿洲的原因

  • 朱元璋建國後,一直對蒙古人比較警惕,而蒙古人也一心想要復國。朱元璋死後,朱家幾代人都非常重視對蒙古的防禦,甚至不惜御駕親征,發生在明英宗朱祁鎮身上的土木堡之變就是很好的證明。翻看明朝的歷史,你就會發現明朝的歷史就是明朝與蒙古人的歷史。既然重視,就不會懈怠,不會懈怠,就會十分清醒。儘管明朝出現了幾位昏庸的皇帝,但是他們在對蒙古人這一點上是沒有退縮的。經過幾代人的經營,使得蒙古人在明王朝強大的時候無法復國,明王朝衰落的時候也無法復國。

  • 你看不起誰,誰就是你的敵人。明王朝亡於滿洲正好印證了這句話。起初,東北女真勢力弱小,大大小小的部落有很多個,明王朝要是各個擊破其實非常簡單,但是它沒有這樣做,因為在他看來女真不值一提。就這樣,明王朝忙於與蒙古人周旋,女真得以休養生息,部落也慢慢擴大;到了明朝末年,女真部落裡又剛好出現了幾位人才,比如多爾袞、皇太極等,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加上游牧民族彪悍的性格,無論是軍力還是人力,都對明王朝有了壓倒性的優勢。明王朝衰落了,取而代之的自然是女真人。

  • 明王朝後期的政治腐敗,皇帝無能,國庫空虛等原因也是明王朝敗於滿洲的原因之一,但這並不能解釋為什麼亡於滿洲而不亡於蒙古,因為這些原因是對滿洲和蒙古都有利的。真正的原因還是上面提到的。

小結

知古通今,歷史都是驚人的相似。道理也是在哪裡都說得通的,這段歷史就告訴我們當我們的目光一直放在某個地方的時候,不放回頭看看別的,也許那才是最重要的。


歷史流年


明朝的滅亡其實與北宋極為相似,明朝面對蒙古沒有滅國,北宋面對遼國同樣沒有滅國,反倒是崛起於東北的金國和滿清滅亡了北宋和明朝,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呢?其實就是四個字“時也命也”。元朝敗退草原後並非沒有反撲的實力,然而當時的明朝同樣極為強悍,當明朝開始衰落時,北元也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正是由於兩者的同時衰弱,這才給了滿清可趁之機。

△明末局勢

蒙古實力殘存之時明朝亦較為強大,根本毫無南下可能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面對明軍的北伐,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率領殘餘勢力撤往上都,就此終結了蒙古統治中原的時代。由於蒙古是主動撤退,因而依舊保留了相當的實力,且與高麗、畏兀兒等依舊保持著聯繫,因此明初朱元璋多次派兵北伐清剿。

△明初的北元還具有一定實力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名將藍玉率十五萬大軍在捕魚兒海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脫古思帖木兒與兒子天保奴和丞相失烈門等人也被部將所殺,黃金家族就此徹底喪失了在蒙古人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此後大多數蒙古部落開始脫離統治。

此後,蒙古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兩部,黃金家族後裔孛兒只斤·本雅失裡雖是韃靼可汗,但大權卻掌握在太師阿魯臺手中。瓦剌作為黃金家族的姻親,其統治著蒙古草原西部地區,與東部的韃靼爭鬥不休,但卻相對處於劣勢。

△朱棣五次北伐後瓦剌趁機崛起

為了解決北元威脅,朱棣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先後五次率兵親征,直接重挫實力強大的韃靼。到了仁宣年間,由於連續出兵自身損耗過大,明朝開始從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守,而瓦剌則趁著明朝戰略收縮,韃靼遭受重創的機會趁機崛起。

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太師也先南侵製造“土木堡之變”,俘虜明英宗朱祁鎮,明朝遭遇立國以來最大危局,然而由於此時明朝正處於巔峰,也先在北京保衛戰中受挫後,被迫與明廷議和,而這也成為了元朝敗退之後對明朝造成的唯一一次重大威脅。

△也先

瓦剌強勢崛起後雖然也曾短暫統治蒙古草原,但正是由於這次南侵失敗,以及也先僭越自立可汗和與明朝議和,使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家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而也先本人也在景泰四年(1453年)被暗殺,瓦剌就此實力大損,蒙古草原再度陷入分裂。

蒙古雖然在成化年間短暫中興,但長期分裂的他們無力南下

瓦剌的迅速衰落使得蒙古草原再度陷入混亂,而黃金家族後裔則在內亂之中不斷進行著重新整合。成化三年(1467年),成吉思汗第27代繼承人孛兒只斤·滿都魯在戰爭中去世,孛兒只斤·巴圖孟克在滿都海賽音可敦的支持下於成化六年(1470年)繼承汗位,尊號達延汗。

△達延汗

之後,達延汗在滿都海賽音的支持下不僅穩固了統治,而且徹底將瓦剌趕出了蒙古中部地區,使得黃金家族重新成為了草原統治者。達延汗在位37年,先後征服亦思馬因、火篩、亦卜剌,統一漠南蒙古,再加上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得蒙古短暫中興。不過,達延汗忙於整頓內部,還無力南下侵略。

然而,蒙古的這次短暫中興隨著達延汗的去世隨即告終,此後雖然達延汗的子孫仍然能夠順利繼承汗位,但蒙古各部卻實際上已經是半獨立狀態。

△蒙古在達延汗之後再度分裂

由於明朝經略遼東的失誤,從明隆慶四年(1570年)開始,女真在時任明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開始逐漸崛起,努爾哈赤先是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初步實行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最終在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建立後金政權。

蒙古被後金分化蠶食,終成明朝滅亡之巨患

後金政權建立之後,努爾哈赤一方面積極反抗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另一方面則利用蒙古分裂的局面,對其進行分化蠶食,科爾沁部、扎魯特部先後通過聯姻與後金建立聯盟。庫圖克圖汗看出後金的野心後,先後派兵收復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並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一時間倒也穩住了局勢。

△皇太極

崇禎元年(1628年),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鄂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為了擺脫庫圖克圖汗,結成聯盟公然與其對抗,並在召城一戰中,消滅庫圖克圖汗精銳四萬餘人,使得蒙古可汗實力大為削弱。

此戰之後,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庫圖克圖汗的報復,就此倒向後金。此舉直接導致庫圖克圖汗就此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面對後金和蒙古各部聯軍的多次進攻,他只能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遷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崇禎五年(1632年)4月,皇太極會集蒙古各部,再次率領大軍西進,面對遠勝自己的敵軍,庫圖克圖汗只能率領人畜十餘萬西渡黃河逃竄,大勢已去的局面下,部眾大部逃散,庫圖克圖汗逃至青海,兩年後在打草灘病逝。

明崇禎八年(1635年),多爾袞和嶽託等率兵萬餘渡河,招降了庫圖克圖汗剩餘部眾,孛兒只斤·額爾孔果洛額哲獻傳國玉璽出降,漠南蒙古自此全部納入後金版圖,大蒙古國汗位至此斷絕,蒙古帝國就此徹底消失。

綜上所述,從明中期開始,明朝和蒙古都開始步入了持續衰退狀態之中,到明朝末年時期,面對已經崛起的後金,明廷和蒙古都陷入了內憂外患之中,已經無力遏制,明朝自然也就不可能亡於蒙古,而只能亡於滿洲了。


香茗史館


中原王朝一直都是以華夏為正統,從炎黃開始一直源遠流長。但是,在歷史長河中卻有三次亡於蠻族的手中。一次滅亡在晉末,一次亡在宋朝末年,一次亡在明朝末年。至從大明王朝建立之後,一直都把北蒙作為最大的敵人。蒙古也曾在“土木堡之變”中對大明王朝江山造成了威脅。但是,最後大明為什麼沒有在蒙古手中滅亡,卻被滿洲滅掉呢?筆者就來分析原因。

一 對於蒙古比較警惕,對於滿洲麻痺大意

朱元璋在建國之後,對蒙古人一直懷著警惕之心。蒙古人也一心想復國,重振威風。在朱元璋死之後,朱家幾任皇帝都注重對蒙古的防禦,甚至御駕親征。如明英宗朱祁鎮的土木堡之變,就很好說明了。只要細看明朝歷史,就發現是一部明朝和蒙古人戰爭的歷史。明朝君臣對蒙古是非常重視,絕不懈怠,保持清醒地頭腦。

雖然明朝皇帝出現了一些昏庸的皇帝,但是一直對強悍的蒙古軍隊都沒退縮。由於明朝的打壓與警惕,蒙古人在明王朝強大和衰落的時候,都很難復國。

由於明王朝只把蒙古當做強悍的敵人,卻輕視了滿清的力量。事實上,滿清來自於東北女真族。當時女真勢力太弱小,大大小小部落眾多。明朝其實在弱小時候,各個擊破是非常簡單一件事。但是,明朝都沒有把女真看在眼裡,一直忙著與蒙古人鬥爭和周璇。這樣,女真族也獲得休養生息的機會,然後慢慢壯大實力。在明朝末年萬曆怠政時候,女真部落也出現了幾位佼佼者與人才,如多爾袞和皇太極等。這樣,努爾哈赤把女真各個部落統一了。所以,在明朝末年,女真族勢力也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了。再加上游牧民族天生的彪悍,在人力與軍力上對農耕文明的明王朝有壓倒性優勢。

二 蒙古與明朝都是內憂外患,這也是女真強大的優勢

明朝的衰亡與北宋也是非常相似。北宋面對遼國時候,也沒有滅國,反而是興起東北的金國滅了北宋。明朝面對蒙古也沒有滅國,反而被東北的金國給滅掉了。其實,這也是一種“時也命也”。

先說蒙古,由於明朝的打壓,一直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況。各個大小蒙古部落各自為敵,不斷髮動兼併戰爭,對蒙古草原遊牧生產力也是一種極大地破壞。蒙古人也沒有一個類似於成吉思汗一樣強悍人物統一蒙古各個部落,部落之間長期的內鬥使蒙古生產力難以恢復與發展,戰鬥實力也自然下降。

從明朝來說,在明王朝衰落的時候,由於政治腐敗、皇帝昏庸無能和國庫空虛,自然是難以抵禦滿清女真的入侵。所以,蒙古和明朝內憂外患的局面,這也是滿清能夠強大的重要原因。

三 明朝弊政重重,這也是滿清戰勝明朝的重要原因

明朝末年,滿清能夠獲勝,也在於它的弊政重重。分析起來,主要原因就這些:

1 健康戰勝病重

明朝末年,由於土地兼併貧富懸殊,社會矛盾重重,再遇到乾旱鼠疫等天災人禍,大明王朝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即使沒人去碰,也會有生命危險。

2 新生戰勝衰老

明朝如同歷史上一切朝代,也有著衰退期。當面臨一大堆難解決的經濟、社會、政治問時候,也沒有采取遊戲改革措施,最終也會面臨衰老和死亡的命運。

3 明朝政府執行力弱

明朝後期,政府執行力也是衰弱了。如崇禎皇帝就靠著殺戮大臣的方式,把朝廷威嚴展現出來,這也造成了朝廷難以做成大事。崇禎皇帝的遷都和籌款,都是在毫無結果的朝廷大臣討論中無效告終。這些無法執行的詔書必然讓明朝滅亡。

明朝後期,政府的執行力已經很差了,儘管仍然可以靠殺戮大臣顯示朝廷的威嚴,但實際上朝廷已經無法做成任何大事了。無論是遷都,還是籌款都是在毫無結果的廷議中無疾而終,無法執行的詔書最終導致了明朝的覆滅。

4 野蠻戰勝文明

滿清打下明朝,其實也是一種野蠻的民族戰勝文明的民族。野蠻有野蠻的優勢,文明也有文明的優勢。野蠻代表一種比較強健的體力,有著很強的組織紀律,這也有利於團隊戰鬥力的增強。而且,野蠻民族通常比文明的民族更有勇氣,這是滿清能打敗大明的原因。

5 簡單戰勝複雜

一個複雜的社會和組織,需要充沛精力才能正常運轉,也容易有更多問題出現。所以,複雜系統面臨更加大的崩潰可能性。明朝疆域雖然比不過漢唐大,構成成分卻比較複雜。由於低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很難維繫社會正常運行,使得明朝更多社會問題暴露出來。

從這些分析可以看到,滿清能戰勝明朝的中原王朝,與其說是強大,不如說一個投機者抓住了好機會,進而佔據了社會統治地位。好在明朝的中原社會雖然被滿清佔領,但是滿清人學習華夏文化,培養漢族的支持者,繼承和發展漢族的華夏文化,建立了一個真正傳承中華文明的朝代。


七彩飛揚


滿清的先祖出於渤海國與金國。明代女真分為三部:海西女真、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他的父祖被明將李成梁所殺,因此結下與明朝的仇怨。努爾哈赤起兵的時候只有他爸爸留給他的十三副鎧甲,以此起家,後來逐漸吞併附近部族,創立後金國。之後,努爾哈赤以六萬八旗軍大敗二十四萬明軍於薩爾滸,明朝元氣大傷,從此對後金改為守勢。

明朝的崇禎皇帝是個很勤奮的君主,但是疑心太重,手下的臣子們也不給力,真心幹活的少,專業給幹活的人挑毛病告狀的多。崇禎皇帝耳朵根軟,先後罷免了熊廷弼、孫承宗,殺了袁崇煥,自毀干城啊!到後來李自成陷北京,吳三桂開山海關迎滿清,滿清以區區二十萬八旗兵問鼎中國,華夏剃髮易服逾三百年!

嗚呼!

清朝共二百六十八年,經歷十個君主。

明朝是比較可惜的,國內有上億的人口,外部又沒有強大的外患,雖然有李自成這樣的叛亂,但也不是沒有辦法,甚至是將李自成招安,封個大官,送到關外打滿清都行。

崇禎皇帝這個人,為人太苛刻,不夠寬厚,老以為底下人騙他,國家大事朝令夕改,用將則始亂終棄。朝廷之中全是一群自詡為君子的廢物,這幫傢伙互為朋黨,屬於我這夥的就是君子,不屬於我這夥的就是小人,我反對你,不是因為你的主張不好,而是因為我要證明你是小人!

朋黨誤國!

結果,滿清一入關,這幫“君子”們就爭先恐後的叛變,也不當君子了,臉都不要了,祖宗都不要了!南明朝廷的滅亡,也多是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明朝“忠臣”的功勞!

從渤海國、到女真、滿清,一開始都超級能打,但是都很快就衰敗了。滿清要是沒有曾國藩,洪秀全就送他們回東北大森林和熊大熊二做鄰居了。

可見文明落後的遊牧民族雖然以一時以武力見強,但是如果不能學習高等文明真正的內涵,只是貪慕物力的繁華,跟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僅有個表面上虛榮的進化,那麼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滿清鑑於女真的滅亡,確實有所進步。

滿清一代的皇帝們多勤於政事,清朝也沒有宦官、外戚、後宮之禍(慈禧太后另當別論),對於漢族的先進文化也願意主動學習,也強調民族團結、滿漢一家。但是仍然沒有擺脫蠻族的本性,國家稍微起色就好大喜功,妄自尊大,動不動弄個十全老人、十大武功;再往後就閉關鎖國、不思進取。

清朝三百年,實在是中國逐步落後於世界的三百年!



大漢校尉


明末時期的蒙古就是打醬油的存在,四分五裂,物資貧乏,西蒙古的諸多部落還在混戰,而東蒙古全部臣服於清朝

明末的清朝崛起可以說是建立在豬對手的幫助上。到明朝滅亡也不在於清朝,明朝的滅亡在於天災人禍,最主要的我還是認為亡於士大夫

明亡於士大夫,在朝是文官官僚,在野是地主士紳。任何一個朝代的覆滅,其統治階級都負有最主要、最不可推卸的責任,士大夫就是大明的統治階級,他們壟斷著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到經濟到文化方方面面的話語權,連皇帝都無力壓制士大夫階層的膨脹。

搞土地兼併使得貧者無立錐之地的是士大夫,流寇四起不願盡力配合朝廷剿匪的是士大夫,藏富於民搞的國家財政危機的是士大夫,闖賊兵臨城下一個個不去朝議的是士大夫,引清兵入關的是士大夫,幫助八旗攻城略地的帶路黨是士大夫,帶頭剃髮易服的是士大夫,守著半壁江山還內鬥不止的是士大夫,清王朝入關以後心安理得繼續當官的還是士大夫。

士大夫是大明的統治階級,這個統治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只顧著本階級的利益而不顧國家的利益,只看到短期的利益而無視長期的利益,為了本階層的利益甚至可以犧牲國家、民族乃至皇帝的利益。縱使有少數幾個在歷史上留下大名的傑出人物,仍然改變不了這幫人亡了大明的事實。

最後太祖鎮樓



JHS北風


明朝不亡與女真,更不亡與蒙古。明朝亡在了朝綱破壞,規矩制度敗壞,內部官僚腐敗腐朽,利益集團階層固化,社會風氣敗壞,從上至下享樂主義,政令不達,反中央集權。亡國不是一個人能辦到的,是一代人辦到的。



RealFroestTrump


大明不會亡於蒙古,因為蒙古不具備滅亡大明的實力與能力!

大明最終被大清所取代,其實既有其必然性,更大的程度是由於多種不可思議同時發生所致。

首先說一下必然性,那就是大明立國二百多年後,已到強弩之末,各種矛盾積聚到極點,已成大廈將傾之勢。而大明王朝的帝王結構也是不利於王朝的後續發展,大明最強的帝王是太祖朱元璋,明太祖可謂千古之一帝,也正是如此,在明太祖所建立的帝國框架下,儘管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盡是庸碌之輩,大明江山也延續了近三百年。明成祖朱棣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此人後代盡是庸碌無能之人,大明自朱棣之後,江河日下,如果不是靖難之役,讓朱允炆坐穩江山,大明江山順利延續到資本主義社會也未可知。

再說一下偶然性,努爾哈赤能夠在強明之下統一建州,繼而統一東北,本身也反映出明朝的皇帝的奇葩。能夠讓身邊的這樣一個強人從一個類似黑社會小幫派開始,順利發展幾十年,最終壯大,不可收拾,明朝的皇帝萬曆應該是智商不會比豬高的。另外努爾哈赤的後代皇太極、多爾袞、康熙、雍正、乾隆,皆有千古一帝之才,這些人當權近200年,每個人完成了自己該做的事,實屬古代中國之唯一,少了任何一環,清朝很難立穩根基。這些偶然性的聚集,實屬不易。

所以大明的亡是必然性,大清的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結合。


比海洋大的是天空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

其實答案也很簡單。

誰先形成中央集權統治,誰將具備統一中原的優勢。

1、歷史上統一中原都必須要有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才能做得到。

只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才能將軍事、財政、文化、人才有效的進行統一調配,集中使用,完成統一霸業!如最早的中央帝國秦帝國就是如此。

2、我們可以看到形成中央集權統治的三大基礎要素:定居文化、大統一思想、軍政積累。

從此圖可以看出滿州是位於明朝遼東衛附近,從而使滿州較易容接近中原文化


一、蒙古部族在有明以來二百多年一年就沒有形成中央集權。

二千多年來,真正形成中央集權的少數民族政權也就屈指可數,僅北魏、遼、金、西夏、蒙古、清等六家而已。

因中央集權的形成需要有持續強大的實力及數代人的努力以及大一統的文化。

長期處於遊牧逐水草而居的草原民族恰恰缺乏大一統的文化,而又沒有長期能獨霸草原的政權。

所以,蒙古草原先後形成韃靼、瓦剌為霸主的勢力,但並沒有實現中央集權形式的強大國家。對中原進行搔憂是可以的,要說滅亡明帝國那是會被撐死。

二、滿州相對蒙古更容易形成中央集權的密碼。

1)滿州女真以漁獵民族為主,人口相對集中。

2)並在明末之時,逐漸進入的農耕社會,相對於蒙古族而言,更容易形成統一的基礎。

3)同時滿州又具備了因為與漢民族雜居,對於中原文化了解較深,這一點也較蒙古部落更容易形成大一統的文化基礎。

4)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順治幾代英主的努力下才艱難的完成中央集權。

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西魏宇文泰、北周宇文邕、再到隋文帝楊堅可以看出,經過了數十年的才形成了隋唐統一格局。


1615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建立後金政權,建立八旗制。為形成中央集權打下基礎。

1635後,皇太極建立中央集權,創設內閣、中央六部,形成了良好的政治基礎。

開創滿蒙漢八旗,擴大的滿州的軍事實力,形成了火器、騎兵、步兵等多兵種強大軍事力量。

並建立科舉制度,收納人才,籠絡漢族知識分子。

在內部實行了滿漢屯田制,在經濟財政上做好了戰略準備。


滿州中央集權的效果很明顯:

1、統一關外,使滿州佔領區進一步擴大,形成穩定的後方。

2、征服朝鮮與蒙古林丹汗部落,掃除了後顧之憂。

3、從制度上完全可順利對接明帝國的制度,這一點為日後快速接管北京,並迅速南下形成了良好的管治基礎。

皇太極建清國,稱帝聖旨

三:滿州趕上了統一中原的良好時機

明朝實際是是被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所滅亡,所以,清朝入關的詔書上也說,“吾國天下得之於流賊”。

1644年,正因為明帝國的腐朽不堪導致大規模農民起義,使得明帝國被李自成起義所滅。

這使得滿州獲得了入主中原的千載難逢之良機。

恰巧,吳三桂與李自成之爭,引入清軍。

雄才大略的多爾袞乘機入關,滿清遷都北京。並順利接管北方中原。

清廷統一中原的大局就此鼎定!


所以,從這個過程與結果上來看。

滿州的成功密訣,最重要的是,自身通過幾代人的努力,完成了北方民族強有力的中央集權體制,而成為與明帝國相抗衡的實力型政權。

其二才是因為滿州恰巧把握了中原內部局勢脆弱的大好時機。

而這一點,蒙古部落在成吉思汗之後再無中央集權的國家,也就根本談不上統一中原的問題。


《清史稿》

《劍橋中國明朝史》


秋草獨尋


這個就要從明成祖朱棣說起了。

朱棣五徵漠北,先後擊敗瓦刺和韃靼諸部。以後主要兵力防範北方蒙古。至於遼東僅僅設置奴兒干司,以女真管理女真,女真各部出現矛盾需求中央調停時,明政府大多敷衍了事,明中後期這個奴兒干司就是個虛設,東北只有遼陽設兵防鎮。後撤了奴兒干司,女真各部混戰,遼東地區經常受女真侵擾,遼東守將李成梁就乾脆屠殺政策,剿滅各部女真,其中就有以後統一女真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但李成梁卻又扶植努爾哈赤用來維護女真各部平衡,卻沒想到重此種下禍因。後努爾哈赤起兵發七大恨,其中就有這個。

努爾哈赤起兵後,大明兵分四路,因天氣原因,因協同原因,因輕敵冒進原因等等而大敗,從此失去遼東大部。

萬曆後,朝政不穩,閹黨和東林黨掙的你死我活。邊關軍事疲憊,原本鎮守遼東的袁承煥被閹黨罷官回鄉。遼東已經陷入絕經。崇禎皇帝登基後,除閹黨,重新啟用袁崇煥,卻被皇太極的離間計被崇禎凌遲處死。此時各地農民起義四起,以李自成最為大,國家重兵出了少數鎮守遼東,其餘都在各地平叛。洪承疇用了十二年時間剿滅叛軍,雖然得大勝,缺沒有抓住李自成,又遼東戰事不得已支援,又為明亡埋下了禍根。洪承疇戰敗降清,後李自成又壯大實力,打入北京,崇禎自殺,明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