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安处是吾家”对这个问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花若兮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题目中提及两人:王定国、侍人寓娘。前者是大词人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苏轼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

侍人寓娘(别名柔奴)是王巩养的一歌女。王巩家中原本养有好几个歌女,柔奴是其中的佼佼者,才貌双全,蕙质兰心,对王巩最忠贞。

王巩受牵连后,其他歌女纷纷弃他而去,惟有柔奴愿意陪伴王巩左右,与他共赴千里之外的偏僻之地一一宾州。

当王巩在宾州住了三年多,就奉旨北归。后来王定国就约苏轼喝酒。席间叫柔奴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柔奴却答:“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遂作此词。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意思是让我心安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这句诗是苏轼对柔奴对爱情坚贞赞美。一个歌女,貌美如仙,又多才多艺,但却不势利,爱情至上,明知宾州地处偏僻,却还是一如既往地跟随王巩左右,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王恐在哪,她的心就在哪,她的家就在哪。这也是苏轼对朋友王巩的赞美。柔奴的这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的话外之音,告诉读者,王恐很重视她,很关心她,让她的心有归属感。从中看出苏轼对王巩拥有这样的知己羡慕不已。

这同时也是苏轼自“乌台诗案”后多年亲历的感悟。苏轼当时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性命,政治环境非常严峻。后来他被贬到遥远、荒僻之地黄州。那里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极其贫乏。好多朋友怕受牵连,远远避之。开始他的内心非常孤独、寂寞。诗句“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就是词人当时的写照。

可苏轼面对逆境的内心却非常强大,不久,他就很快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一蓑烟雨任平生”,“回看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些诗句中,便可以读出他对自已遭遇已淡然处之。只要淡然便心安,心安无论在哪便有家的感觉。





美妙诗词


苏轼好友王定国受“乌台诗案”被贬时,可真是有点“树倒猢狲散”的意味了,没想到最后唯有小妾柔奴毅然愿意追随去岭南受苦。

王定国其实是受苏轼连累,因而在好友归来后苏轼歉意地问柔奴受了不少苦吧,没想到柔奴一个侍妾竟然不卑不亢微笑着答了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有感而发,以一首《定风波》来赞美这个位卑但比大丈夫还要胸怀旷达的小女子。

我不禁对这个小女子有点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造就了她拥有这般平静淡泊、安之若素的气度和品格?

我想象着,在那条漫漫岭南路上,她也曾经历着数月的老车颠簸,有风霜雪雨里的泥泞和坎坷,这一路经过闹市,也经过荒无人烟吧?她一个养尊处优没吃过苦的小女子也无数次露宿过吧?也嚼过干得掉渣的干粮吧?也会听见动物的鸣叫瑟瑟发抖过吧?她是不是也担心过还没到岭南就病死在路上?即使到岭南后,湿热的环境、艰苦朴素的日子是不是能熬得过去?…

她不管不顾追随的这个人,真的值得吗?

我不信她没想过,没有担忧过,没有后悔过。

我只知道吾心安处后面,是历经重重磨难逐渐挺立起来的打不趴、踢不倒的傲然风骨。

她就像一朵寒梅,只有经历一番寒彻骨,才有梅花扑鼻香,才有吾心安处是吾乡。



有山有水有点田


“吾心安处是吾家”应该是化用“此心安处是吾乡”而来。

“此心安处是吾乡”出自宋代大词人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的好友王巩(字定国)因为受到使苏轼遭杀身之祸的“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定国受贬时,其歌妓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公元1083年(元丰六年)王巩北归,出柔奴(别名寓娘)为苏轼劝酒。苏轼问及广南风土,柔奴答以"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苏轼听后,大受感动,作此词以赞。

这首词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苏轼借此抒发了自己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吾心安处是吾家”,曾一度抚慰了多少游子的寂寞思乡的心灵。当我们人在旅途,难免心系故园;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自古以来就是无数旅人羁客吟咏的主题。“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觏《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无不倾诉着绵绵思乡之情。这时候,一句“吾心安处是吾家”曾经抚慰了多少游子的心。

然而,他乡终归是他乡,他乡没有父母深情的呼唤,他乡没有妻儿温柔的缠绵,他乡没有亲朋的促膝长谈,他乡没有自己熟悉的儿时味道;我们心酸时,最思念的还是母亲的怀抱;我们饥肠辘辘时,最思念的还是家里的一顿粗茶淡饭......

虽说“吾心安处是吾家”,可是世上能有几人真正可以找到自己的心安之处?人世纷扰,熙来攘往,能心安着,能有几何!

在他乡,我们终究是过客,因为我们的血脉已经与故乡的血脉骨肉相连,我们的基因,使我们无法与他乡融为浑然一体。

在他乡,也许我们功成名就,也许我们心想事成,但我们终究是过客。也因此,故乡的明月才是无数人中秋之夜最深情的凝望;也因此,除夕的炭火才是无数人最温暖的回忆;也因此,叶落归根才是无数人最终的企盼。


一尘哥的世界


家是温暖的港湾,心灵的归宿。只有在幸福,充满温暖关怀的家里才能感觉到心安,踏实,才能心灵宁静,修身养性。



盛世茉莉


“商女不知亡国恨”,随处而安,不分是非,表现出消极的状态。如果一个人为了事业,为了大义,为了爱情,仍能把艰苦的环境看成是温暖的家,就是积极向上。


粒粒可口


能够让你心神安定的地方或者人,就会像一个停止漂泊的港湾一样可以停靠。其实就是说的人的心念不在焦虑与不安。整个心神都可以静下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温馨和美好。就如同家一般。


风魂001


我心中的理想住所就是我家


用户92892400855


到不了的远方,回不去的家乡。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才是家。

演示了现代人的无奈。在城市化的时代浪潮下,年轻人纷纷背井离乡,离开故乡与母亲的怀抱,来到陌生而孤独的城市,苦苦支撑。他们成为一只只灵魂没有依托的无脚鸟,只能不断飞翔,累了困了也不得休息。

有首小诗说:看着陌生而凌乱的故乡,面对着儿时好友的询问,我心中轻轻回道:对不起,我只是一个过客。这时,身后传来一个声音,“我是房东”。(原诗大义,找不到这首小诗了)

苏东坡“拣尽寒枝不肯栖,一衰烟雨任平生”,午夜梦醒,故乡在远方,再也回不去了。种种人生磨难,让东坡除了安慰自己“此心安处是吾家”外,他还能说什么呢?

虽有淡泊从容,深处暗含的确实无奈与苦涩,泪水与心酸。既不能像阮籍歧途而哭,也无法找人诉说,只能默默暗舐伤口,唱着一曲故作从容的歌。





诗词细读


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也为了净化{今日头条}与{悟空问答}的文字环境,我来唠叨几句。

首先这个问题就是个明显的病句。

小编提问中里的“吾心安处是吾家”应该是苏轼诗里的“吾心安处是吾乡”,就算是小编把“吾乡”改成了“吾家”,但这是一句话或是一句诗,而不该是什么“这个问题”啊?

小编若要提问,起码应当改成:大家对“吾心安处是XX”这句话有什么不一样的理解吗?

“吾心安处是XX”问能对某某问题有理解,呵呵,莫非小编提问里的“吾心安处是XX”,它是一个人名?


牛哥谈人生


此句出处应是: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苏轼。

此心安处是吾家,意指人心神安定,从容无烦。便是我温暖的家。

这句从情理感情上理解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常理上人的家是指原出生居住地方,家人们在一起,生活作息,安居乐业的地方。吾心安处是吾家,但凡不管居在哪里,只要心情安逸,神情安定便是吾家。

我认为原居地才是真正的家,或在新的居地能够乐业的地方是家。不能说因某些事情,心情烦燥,神情不安就不是吾家了。人生漂泊流浪,多处居住,只要心安就是家,这是从情感上的修饰。还有些流浪汉无家可归,他们也很心安,不能说吾心安处是吾家吧。

这是我对吾心安处是吾家的不一样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