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三國演義》通篇看似都是魏蜀吳的戰爭史,但是究其根本說的還是世道人心。


其中三個為人之大道,值得我們反思警醒。


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1.情緒脫控 ,亂鬧脾氣 。


荀子曰:“怒不過奪,喜不過予。”


人並不是不可以有負面情緒 ,只是不可以被負面情緒控制 。


虎將張飛 ,便是 一個血淋淋的案例 。


儘管一輩子有許多勇武事蹟 ,可是魯莽暴躁卻成為張飛一輩子積重難返的一道硬傷 。


暴揍督郵 ,讓才穩定下來的哥三 兒,又迫不得已繼續顛沛流離。


鞭撻呂布的老丈人曹豹 ,讓呂布趁火打劫佔了徐州 ,莫名其妙失去未來發展的好根基 。


以及致命的這次 ,得聞關羽被殺,他暴跳如雷 ,復仇心切的他給兩個部下範疆 、張達安排了難以實現的任務 :


“三日之內為三軍添置好白旗白甲,掛孝伐吳,不然軍法伺候 。”


兩人只是稍稍辯解了幾句 ,便被痛打了一頓 。


最終範疆 、張達萌生異心 ,藉著張飛喝醉熟睡之際 ,將他刺殺 ,隨後帶著張飛的頭顱 ,投靠吳國而去。


我不否定張飛武藝高強 ,可本是亂世虎將,卻用這種憋屈的形式落幕 ,讓人唏噓不已 。


沒有誰生來就懂得調節情緒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明白,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栽在負面情緒中。

愚笨的人只會生氣 ,聰明人爭氣而不生氣 。


發脾氣是大部分人的常事,但控制脾氣才是一個人的本事。


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2.盲目不省,自命不凡。


在《三國演義》中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曾由於一個人險些毀了自身的一世英名。


這人便是馬謖。


因為在定鼎西南的戰役中,提出“攻心為上”的計策,馬謖這個年輕部將被諸葛亮破格提拔,更是有心將他當做自身的繼任者培養。


天降的榮譽,讓馬謖膨脹了起來,居然出現諸葛亮、司馬懿也沒想象的那麼厲害的幻覺。


因此,便有了這段“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遺憾故事。


“街亭雖小,戰略意義卻巨大。假如丟了街亭,大軍就危險了。儘管你深通謀略,但街亭這個地方,地勢極難防守。”


明顯諸葛亮十分了解馬謖的水平,儘管在智謀上有天賦,可是遠沒有達到運籌帷幄的地步。


只可惜諸葛亮的一番用心良苦,到馬謖那裡便成了對自身的小看。居然信誓旦旦的立下軍令狀,說出不成功便成仁的承諾。


諸葛亮萬般無奈之下,只能讓他前往守關,並且安排王平、魏延從旁協助。


結果大家也知道了,馬謖不但盲目輕敵,不聽他人建議,還私改戰術,最後累死三軍,白白斷送了自身的性命。


當今社會,狂妄自大是極其可怕的。“吾日三省吾身”,有自知之明者實為大智。


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3.背信棄義,反覆無常。


常言道,馬中赤兔,人中呂布。


相信大家年少時讀三國,都感覺呂布是無敵飛將。


但是,在群雄逐鹿中,呂布不僅沒有建功立業,反而愈發悽慘,身死白門樓。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道:


“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一針見血的說出了呂布不得善終的因果。這和武聖關羽受人尊重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即使武藝超群,天下無敵,呂布卻失去了最大的武器:信譽。


為了利益他先殺義父丁原,為女色又殺義父董卓,後又投靠袁術、張揚、袁紹、曹操,反覆叛變。


一生六次易主,被張飛怒斥三姓家奴。


呂布在白門樓背處死前,曾拜託劉備為其說情,但被劉備一句“豈不見丁原董卓呼”終結,死前還大罵劉備“是兒最叵信者”。


估計到死呂布才明白失信的可怕。


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孔子說:“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


一時失勢只要肯努力,成功總會來臨,但如果失去了信譽,那這會毀了一生。


三國已是歷史,人物,戰事也成為故事,而古往今來不變的,只有人性。


小智以謀當下,大德以圖未來。看盡三國故事,讀懂世道人心。


喜歡三國的你,還是年少的你嗎?那便和我一起,細品三國吧。


三國演義中這些看似故事,實則供人自省的三個大智慧,你知道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