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來了 省消協專家:防App洩密應該這樣做

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根據艾媒諮詢發佈的《2020年中國手機App隱私權限測評報告》,當前多數手機App仍存在強制超範圍索要權限的情況,對個人隱私保護構成極大威脅。這一觀點與其他多個第三方報告不謀而合。

“現在,手機App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手機App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不法經營者和犯罪分子的斂財工具。我們在使用App過程中應該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要有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和安全防範意識。”11日,山東省消協投訴部主任王致遠接受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自2019年至今,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等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從立法、監管等多個維度,展開個人信息保護整治行動,至少7次,累計點名168個違規App,其中不乏陌陌、搜狗瀏覽器、墨跡天氣等知名應用,並對限期未完成整改的App下架處理。

關於如何增強安全防範意識,王致遠建議,App使用者應通過應用商店來下載App,而不是通過來歷不明的鏈接、二維碼來下載使用App。一旦發現手機App個人信息洩露,可以拒絕使用或者向山東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投訴、舉報,同時,應該對老年人、青少年做好App使用安全提示和引導。手機App在安裝、更新過程中,向用戶申請獲取相關手機權限,而攝像頭、麥克風、通話、短信等涉及用戶個人隱私的敏感權限也在其中,甚至一些與此無關的App也要求獲得此類權限;如果用戶不同意其獲得此類權限,往往使用不了相關的App服務。一旦同意,就會給我們的社會治安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

關於手機App提供方該如何守住紅線,王致遠也提出了建議。

他表示,手機App提供者在收集、使用公民的個人信息時,應遵循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在收集、使用公民個人信息、電子信息時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同時還應該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而且應該經App使用者的同意。手機App提供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信息。並且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用戶的約定來處理其保存的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