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一、卷首语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自古至今,读书人“十年寒窗”,不变的理想是金榜题名,货卖帝王。

只是可悲的是,这条比高考还要艰难的独木桥,又有几人能顺利通过呢?

从孔孟之道,到血雨腥风;从梁山泊主,到身首异处,王伦的一生,可悲亦可叹。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二、王伦的矛盾

王伦身为读书人,却沦落江湖,想居庙堂之高,却又处江湖之远;既求贤若渴,想出人头地,又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武艺平平,却闯入江湖,混迹“刀口舔血”的山寨生活;身居“高位”,想一人独尊,却又德不配位,无容人之量。

文不能左右逢源、安身兴寨,武不能冲锋陷阵、上马提枪,在大乱之世,大争之时,却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不能礼贤下士,又苛责他人,空有一身抱负,又有何用?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三、王伦之死

豹子头林冲风雪山神庙,转徙千里,初到梁山,自称“千里投名,万里投主”,正是收拢其心的大好时机,王伦却托出五十量白银,让林冲另谋高就。

几次三番,林冲恨不得挖出自己的心肝,愿“一死向前“,可怜,虎瘦雄心在,林冲这般委曲求全,才获得一个缴纳投名状的机会,林冲如何不气?

而后,晁盖一伙上山,对于梁山来说,本是锦上添花、旱苗逢雨的好事,却仍然自称“梁山小泊,容不下真龙“。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从林冲到晁盖,哪一个不是英勇无双、豪气干云的一时豪杰?王伦却妒贤嫉能,贪恋“梁山泊主”,不肯收纳。

王伦若真有本事,不惧别人反客为主,那也罢了,既然知道自己志小才疏,却仍然行此不得人心之事,可以说是咎由自取了。

最终,在吴用三言两语挑拨之下,王伦被林冲火并,身首异处。从科场失意沦落江湖,到梁山夺泊身首异处,王伦的一生,实在是作茧自缚。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四、王伦的悲剧

王伦的悲惨结局,除了源于他的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外,还有一点,那就是王伦读书人的心态:怕事。

王伦流落江湖,落草梁山,同样是不得已为之,在他的心里,不过是时运不济,甚至和宋江一样,想着“望天王降诏早招安”。

晁盖刚上山时,王伦满心欢喜,待到晁盖言明杀死许多官兵时,才开始支支吾吾,不愿应承。可见读书人的宋江,读书人的吴用,读书人的王伦,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甚至于,若是宋江先晁盖上山,也未必会收容晁盖。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五、书里书外

从水浒主线,梁山聚义的角度来说,王伦心胸狭窄,妒贤嫉能,无容人之量,最终身首异处,确实是自作自受。只是从王伦的角度来看,却又有另一种解读。

王伦身为梁山寨主,一人独尊,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难道还不能决定,该收纳谁,不改收纳谁?

水浒传:水泊梁山的奠基人,“求贤若渴”,为何最终身首异处?

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为了不使大权旁落他人,王伦的做法,想必也是无可厚非的吧?

大家,换位思考,想想当今那些企业、组织,又有几个人愿意引狼入室?又有几个人愿意,将自己的“基业”,拱手送给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