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牛北馬,能和馬騏相提並論的曲劇名家,牛長鑫的唱腔與表演藝術

河南曲劇由民間的“高蹺曲”演變而成,是河南第二大劇種。曲劇的唱腔質樸、悠揚,內容多貼近人民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在曲劇的發展歷程中,湧現出一大批著名的曲劇表演藝術家,如:海連池、張新芳、王秀玲等。在群眾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見見牛長鑫,啥事都順心。”此外,戲迷們還習慣把牛長鑫和馬騏並稱為“南牛北馬”,由此可見,牛長鑫擁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正是因為他具有獨樹一幟的唱腔與表演風格才受到了廣大戲曲朋友們的喜愛。

南牛北馬,能和馬騏相提並論的曲劇名家,牛長鑫的唱腔與表演藝術

曲劇表演藝術家牛長鑫

牛長鑫,河南省方城縣人,國家一級演員,曲劇表演藝術家,原南陽市曲劇團團長。1940年出生於方城縣的一個曲劇世家,自幼隨父親牛潤芝學藝,主攻生行。從藝以來,他所演劇目眾多,比如:現代戲《沙家浜》、《平原作戰》、《楝樹坡》,歷史劇《王佐斷臂》、《孫安動本》、《狀元媒》、《夜審潘洪》、《困皇陵》等等。在多年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牛長鑫逐漸形成了吐字清晰、嗓音渾厚宏亮、委婉灑脫、韻味悠長的唱腔風格,尤其是特有的鼻腔共鳴運用和高低音真假聲銜接自然的演唱方法,使他的唱腔更加生動鮮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藝術魅力。

南牛北馬,能和馬騏相提並論的曲劇名家,牛長鑫的唱腔與表演藝術

河南曲劇《狀元媒》

南陽是曲劇的故鄉,曲劇中的許多韻白和唱腔都以南陽話為基礎。牛長鑫琢磨出南陽話的特點:尾音重,語調上整體比較舒緩、平和,所以他在唱腔中的韻白儘量口語化,靠近南陽語言節奏規律。例如在《楝樹坡》中的一段唱:你這一巴掌打得好,把我的腦筋換。牛長鑫在演唱“換”字時,根據南陽方言的字音特點,在尾音上滑下來,然後又向上衝上去,十分貼近南陽地方話,聽起來清晰、通俗易懂。再比如在《夜審潘洪》中:唉,想我寇準,進得京來,還未到西臺府接任問案,正宮國母就差人與我打來禮單一封。在這一大段的韻白中,牛長鑫儘量使用貼近口語化的語言,並在“想”、“進”、“西”、“接”、“就”等字中充分注重了尖音與閉音的區別,聽來更符合現代南陽人的語言表達方式,給觀眾以親切、隨和的感覺。這種接近口語化的唸白方式,是對傳統戲固定韻白程式的一種突破。

牛長鑫的曲劇唱腔繼承了曲劇老藝人的傳統唱法,並在舞臺實踐中不斷地創新和發展。他的唱腔尤以鼻腔共鳴的運用和真假聲轉換自然見長。比如他的代表作《困皇陵》哭廟,其中的一字一腔都充分體現著他的藝術匠心,這段唱中哪裡用假聲哭音,哪裡用低腔真聲,哪裡該貯氣或提氣等,他都根據自己對人物的理解和本人的嗓音條件做了極為精緻的設計和組織,從而創造出一段經典唱段。曲劇的調門低,演唱者在某些字上翻高八度演唱,對於慣用大本嗓演唱的曲劇演員來說,難度是相當大的,實踐中也極少有人如此嘗試。而牛長鑫敢打破常規,摒棄傳統唱法的平穩和沉悶,這種精神值得同行學習。

南牛北馬,能和馬騏相提並論的曲劇名家,牛長鑫的唱腔與表演藝術

河南曲劇《困皇陵》

牛長鑫的表演莊重大氣,含而不露,樸實無華。追求“形”與“神”的統一,“情”與“意”的諧和,強調一切從人物出發,不譁眾取寵,不矯揉造作。他對於所飾演的每一個角色都事先進行深刻的人物分析,借用不同行當的表演手段來刻畫人物形象,使其更加接近現實生活。對於戲曲上的許多流派,牛長鑫都潛心學習,從不同風格的藝術家那裡汲取營養,用來豐富自己的舞臺表現力。我們期望他的藝術能夠發揚光大,也祝願河南曲劇這一年輕的劇種,在戲曲的百花園裡能夠開出更美的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