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千年以前,一位女子,兩首《如夢令》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詩人,自然寫詩,愛詩,歡迎加入中國詩歌圈,詩歌圈子,一類人,點擊進入↓↓↓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濟南(今山東濟南)人,宋代著名女詞人。她也擅長詩、文創作,婉約派代表人物。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一位女子,借酒消愁愁更愁,醉了,美了,因為酒,可以朦朧感受,因為詩詞,可以抒懷心情。

這首著名的《如夢令》,一首小詞,盪漾著女人心!

如夢令


李清照(宋)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這首小令,描述人物,繪製場景,真心對白,充分顯示了詞人的才思出眾。

“昨夜雨疏風驟”這句正是點出了雨夜之景像。疏,正寫疏急,忽急,忽慢,而非通常寫的雨的稀疏。

當此芳春,海棠花正好盛放,偏那風雨就來的急促,心緒翻轉,不個能入睡,只好倒了杯酒,借酒來消愁。酒不醉人,人自醉,喝了酒覺也睡得舒服了。結果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了。但昨夜之心情,卻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床,便著急詢問意中心事。於是,她急問收拾房屋,開啟捲簾的女傭:今天海棠花怎麼樣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還不錯,一夜的急風雨,海棠還是盛放!”女子聽了,嗔言道;“小丫頭,你可知道那海棠花叢已是紅花少了,綠葉多了嗎!?”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這句對白寫出了詩畫所不能道,寫出了傷春易春的閨中人複雜的神情口吻,可謂“傳神之筆。作者以“濃睡”、“殘酒”搭橋,寫出了白夜至晨的時間變化和心理演變。然後一個“捲簾”,點破日出天高,巧妙得當。然而,問卷簾之人,卻一字不提所問何事,只於答話中透露出謎底。

真是絕妙詞意,不著痕跡的道出始末。詞人愛花之人,花開而喜,花落而悲、聞花屁醉、言花而嗔,卻是嘆惜春日,以花自比,慨嘆自己久居家中,時光如水,青春易逝。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另一首《如夢令》更是千古絕唱。溫婉動人,若清清泉水,流若心間。


常憶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李清照的詞,前半生歡悅,後半生哀怨。人做為個體,命 運往往與國家的興衰連在一起。所以愛國才是愛自己,沒國哪有家啊!

《如夢令》(“常憶溪亭日暮”)一詞,是回憶少女時遊玩之作。

那年夏日的黃昏,出去玩的幾個少女,泛舟於溪水,一池藕花綻開、鷗鷺驚擾之後飛舞的美好景色,心中洋溢著二春心蕩漾的愉悅之情。這一情節,是每個少女春意萌動時,自然歡快的表露。詞風明快和格調清新。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常憶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詞的頭兩句,用了“常憶”二字,不僅表明此詞追憶往事的作品,而不是當時所寫。“溪亭”,地點是在溪邊的亭子;“日暮”,點出時間是一天的黃昏時候。“沉醉”一句,不是喝多了酒,而是讓美景景陶醉了。在離家不遠的荷溪間,歡樂的玩了一天,不知不覺黃昏日落,要回家了,而岀來玩瘋了“沉醉”而“不知歸路”。不過,這裡的“沉醉”二字,中看出正是青春少女的嬌潔神情,純真無暇。更何況,真正讓詞人“沉醉”的,是久居家裡,偶爾與自然的美景相處。

  “興盡晚歸舟,誤入藕花深處”。這裡用了“興盡”一語,此語奇妙,“興盡”正是玩的高潮時,與歎為觀止,一樣的意思。既然已是“沉醉不知歸路”,當然就會“誤入藕花深處”,情節發展是非常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叢叢密密的碩大荷葉一片一片,很美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綠葉的簇擁下,紛紛綻放。使讀者覺得自己也在漂泊的小船中,載著秀色女子荷花深處的翠綠暗香之中,到處遊曵,迷失了路。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詞,用了兩個“爭(怎麼)渡”的字,意思是天黑了,快划到岸邊,天黑了,好回家去。生動地展示了少女那焦急的樣子和迫切的心情。結句寫“驚起一灘鷗鷺”。其實,驚了遠處一灘的鷗鷺,襯托驚著慌的少女自己。

後來呢?少女回家了嗎迷途的小船應該終究靠了岸,回到了家裡。這首小詞,文字流暢,清新,畫面感極強。回憶了詞人自己的青春芳華,敘述了當年的樂趣,雖是回憶,卻深深印在腦子裡。


喜歡,千年美人,如夢令…


兩首《如夢令》溫婉可人的詞句,千古流傳,喜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