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未來對他是不是有好處,同時也會注意自己是不是在過去,已經在這件事情上面有過投入,這是一種非常有趣而頑固的非理性心理,我們叫沉沒成本,也叫做協和效應。


上世紀世紀60年代,英法兩國政府聯合投資開發大型的超音速客機,協和飛機。這種飛機機不僅速度快,而且體型巨大,十分豪華。單一個飛機的引擎研發成本就高達數億,真可謂是一場豪賭。


不過項目剛開始不久,英法兩國政府就發現,這種飛機研發不僅耗資巨大,而且市場情況如何還很不確定。但是就此終止呢?也很可怕,前期所有的投資都將付諸東流。


是停還是繼續?項目就在糾結中不斷前行,隨著研發深入,就更不可能被叫停了。


最終飛機被研製成功。但是因為飛機缺陷太大,比如:噪音大、油耗大等,在市場上沒有一點競爭力。英法兩國政府因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


後來人們總結這件事時把他稱作協和效應,也就是我們說的沉沒成本。


生活中會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最典型的就是賭博。很多賭徒就是這樣,輸的越多就越想贏回來,結果輸到無可再輸,被迫止步。


但是,既然我們知道了這個效應,我們就要想辦法去利用它。


沉沒成本其實沒有好壞,作為商家你可以給客戶製造沉沒成本,提高成交率。作為消費者,你也可以利用沉沒成本讓商家給出較低的成交價格。

只要你能克服沉沒成本所帶來的心理偏見,就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業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