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杨妈妈:好的家庭教育,是允许孩子“示弱”


《易经》上的一句话来说:“潜龙勿用”,当你的才华,无法支撑起你的梦想时,即便你是一条龙,也必须得盘着。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你少招惹祸端,也能潜心去提升。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精神承受有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越大,说明人对外界事物的接纳范围越大。

正如我们无法控制天气,对外界很多事物的控制也往往超出我们的能力范围,那我们只能学着去适应,去接纳,接纳范围越大,精神承受的极限就越大,内心也就越强大。

面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他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平心静气的接纳,并把专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01


“内心强大“是懂得进退,归零重来的勇气


李清照写过一首悲壮的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从文学艺术的角度看,项羽当然是英雄,不肯做向对手低头、苟且偷生的狗熊。

但从心理的角度看,他并非英雄,因为他面对世界的姿态太强硬了,他不肯接受失败,不能暂时“忍辱负重”(不能承受失败带来的精神压力)、耐心等待机会。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和他相比,勾践和刘备就显得强大多了。同样是面对失败和强大的对手,他们能够接受现状,暂时示弱,以迂回的方式重新夺得优势并获得最后的胜利。

相比较柔软,强硬的姿态太容易做到了,它只需要释放心中的负能量,如项羽释放的是心中的悲愤,朝孩子怒吼的妈妈释放的是心中的愤怒,而以怒吼还击妈妈的孩子释放的是心中的恐惧,霸道总裁释放的是性格中的自私、霸道、强势……

而柔软的姿态却不容易做到,因为它需要调控自己的情绪,收敛自己的性格,动用大脑,运用智慧,改变认知,找到与外界和谐相处的方法……所以,能够“软”的人反而更强大。

他们妄图用外表的虚张声势来吓唬对方、压制对方,让对方屈服。

或者像项羽那样,项弱是一个极度自负的人,项羽虽然英勇善战,却十分残暴,他的军队所到之处,抢劫淫掠,极大地失掉民心。与项羽相反,刘邦一路招抚降兵、安抚百姓。

项羽之所以一再失败,是因为他不能很好的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为人不忍,自矜攻伐,不善纳良言。他好逞英雄,有军事天赋,然而不知把握战机,不能纵观全局之利弊得失,致使刘邦乘虚而入,毁掉自己的江山!

刘邦之所以能从劣势地位转为优势,是因为他能伸能缩,知人善任,又有深谋远虑,笼络了一大批谋臣策士,猛将武夫,比如,张良、樊哙、韩信、萧何……

所以项羽在兵败垓下,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用“宁可玉碎,不为瓦全”的强硬态度告诉世人“我是不会示弱的”。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如果一个人只有成功一条路可走,其他路都不能接受,那么他谈不上强大。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可进可退的,能够与这个世界和解的,而柔软就是他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之一。

一根木棍一折就断,一根草绳却不易断,一个强硬,一个柔韧,哪个更强大,一目了然。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就是让他做那根柔韧的绳子,表面柔软,挥出去却有无限的力量。

让孩子能够轻装上阵,赢得起,也败得起。人不能没有骨气,但是也不能总仰着高贵的头。


如《菜根谭》所言:“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在这复杂多变的社会中,懂得藏拙,以弱示人,默默努力,不仅能让自己的精神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还能拥有好的人缘。能做到的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不要强逞,尽力就好。

从心理学讲,良好的心态之下,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也能让人际关系变得融洽。

一个人,抬头激昂的活着,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那么低头微笑的态度,也是一种洞察世情的智慧。懂得进退,归零重来,也是一种能力。


02


“内心强大”敢于面对失败,接受否定,面对真实的自我

曾经的热播剧《都挺好》中苏明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苏明哲学习成绩优异,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受苏母宠溺。

苏明哲顺利考上一流大学,出国留学,从此开启了他装逼的人生。

因为从小被父母给予的特权,他享受着“唯我独尊”的优越感,他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逻辑圈里,他不敢面对失败、挫折,接受不了否定。这导致他总喜欢“打肿脸充胖子”。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自打小时候起,作为苏家长子,他就早早地就承担起了为苏家光宗耀祖的重任,而他也算争气,清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历,有美国绿卡,在美国定居,都是父母在饭桌上装逼神器。

父母将其当作装逼的利器,苏明哲自己也把装逼当做了自己的人生第一要务。

在美国失业后,他宁愿在家待着,也不愿意去做服务员、快递员这样的蓝领工作补贴家用,因为在他的观念里,这样的工作配不上他高材生的头衔。

因为失业拒绝了父亲来养老的要求,他对妹妹解释说要换大房子,才不让父亲来。而在饭桌上,妹妹戳穿了她失业的真相后,苏明哲恼羞成怒,怒斥妹妹是特意来美国看自己笑话的。

后来在妹妹暗中的帮助下重新找到工作后,苏明哲又重新找到了装逼的资本,回国后各种吹嘘:明明年薪12万美元,非得夸张到了20万美元;原本和老婆商量好给老爹买个两居室的房子,喝酒时脑门一热,临时改成三居室,并把雇佣保姆的钱承揽了下来。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这不是他为了孝顺,而是他作为苏家长子,想要在兄妹面前强撑面子。

在苏明成打伤妹妹,面临牢狱之灾之后,苏明哲没有问明事情真相,关心苏明玉伤情,而是无伤大雅的打电话给苏明玉说:“大家都是苏家人,是一家人,何必呢?”

而在苏明玉主动撤诉,事情和平解决之后,他既没有关心妹妹伤情恢复的怎么样,也没有为弟弟免除牢狱之灾高兴。

他居然兴致勃勃地说:还是我打的电话有用,苏家还是离不开我这个老大吧?


苏明哲“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式的标榜自己的能力,但自己本身的能力又没有那么强,他的本意是想要赢得家人的信任,反而弄巧成拙,在伪装败露后,显得自己无能还装。


培养内心强大的孩子,是允许他“不优秀”


有时候承认自己的短处和弱点,是对自己的真实接纳。苏明哲从小是“别人家的孩子”,于是他活成了“别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其实苏明哲也是一个受害者,他的种种表面来源于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接纳的、炫耀的是他的优越的一面,光荣的一面。而没有允许他的失败、示弱。久而久之,他要融入这个家庭,渴望家人的接纳,开始“趋利避害”的选择虚伪、装逼。


身边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总是喜欢去拿自己的孩子缺点和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去做比较;总是喜欢孩子的成绩优良,乖巧听话,胜过爱孩子本身;总是想让孩子帮自己撑面儿,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事实上,这样孩子会被困在情绪的牢笼里,对自己要求苛刻,过于求好,把自己逼得无法喘息。孩子会“趋利避害”的朝着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要么表面乖巧,内心叛逆;要么自视优越,不合群;要么接受不了失败,一蹶不振;要么隐藏真实的自己,活成别人眼中的自己。


萨提亚在《心的面貌》中说:“只有我们接纳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真正接纳别人,并由此与他人联结,获得和谐的人生。反之,如果我们忙于判断、批判是非对错,便再无精力去认识自我或欣赏他人了。”


如果您认同作者观点,欢迎点赞转发。如果您不认同,也欢迎留下您的观点,黎庶姐爱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