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楊媽媽:好的家庭教育,是允許孩子“示弱”


《易經》上的一句話來說:“潛龍勿用”,當你的才華,無法支撐起你的夢想時,即便你是一條龍,也必須得盤著。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你少招惹禍端,也能潛心去提升。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人的精神承受有一個極限。而這個極限越大,說明人對外界事物的接納範圍越大。

正如我們無法控制天氣,對外界很多事物的控制也往往超出我們的能力範圍,那我們只能學著去適應,去接納,接納範圍越大,精神承受的極限就越大,內心也就越強大。

面對外界環境的變化,他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平心靜氣的接納,並把專注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01


“內心強大“是懂得進退,歸零重來的勇氣


李清照寫過一首悲壯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從文學藝術的角度看,項羽當然是英雄,不肯做向對手低頭、苟且偷生的狗熊。

但從心理的角度看,他並非英雄,因為他面對世界的姿態太強硬了,他不肯接受失敗,不能暫時“忍辱負重”(不能承受失敗帶來的精神壓力)、耐心等待機會。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和他相比,勾踐和劉備就顯得強大多了。同樣是面對失敗和強大的對手,他們能夠接受現狀,暫時示弱,以迂迴的方式重新奪得優勢並獲得最後的勝利。

相比較柔軟,強硬的姿態太容易做到了,它只需要釋放心中的負能量,如項羽釋放的是心中的悲憤,朝孩子怒吼的媽媽釋放的是心中的憤怒,而以怒吼還擊媽媽的孩子釋放的是心中的恐懼,霸道總裁釋放的是性格中的自私、霸道、強勢……

而柔軟的姿態卻不容易做到,因為它需要調控自己的情緒,收斂自己的性格,動用大腦,運用智慧,改變認知,找到與外界和諧相處的方法……所以,能夠“軟”的人反而更強大。

他們妄圖用外表的虛張聲勢來嚇唬對方、壓制對方,讓對方屈服。

或者像項羽那樣,項弱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項羽雖然英勇善戰,卻十分殘暴,他的軍隊所到之處,搶劫淫掠,極大地失掉民心。與項羽相反,劉邦一路招撫降兵、安撫百姓。

項羽之所以一再失敗,是因為他不能很好的處理與他人的關係,為人不忍,自矜攻伐,不善納良言。他好逞英雄,有軍事天賦,然而不知把握戰機,不能縱觀全局之利弊得失,致使劉邦乘虛而入,毀掉自己的江山!

劉邦之所以能從劣勢地位轉為優勢,是因為他能伸能縮,知人善任,又有深謀遠慮,籠絡了一大批謀臣策士,猛將武夫,比如,張良、樊噲、韓信、蕭何……

所以項羽在兵敗垓下,無顏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用“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強硬態度告訴世人“我是不會示弱的”。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如果一個人只有成功一條路可走,其他路都不能接受,那麼他談不上強大。一個內心強大的人是可進可退的,能夠與這個世界和解的,而柔軟就是他與這個世界和解的方式之一。

一根木棍一折就斷,一根草繩卻不易斷,一個強硬,一個柔韌,哪個更強大,一目瞭然。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就是讓他做那根柔韌的繩子,表面柔軟,揮出去卻有無限的力量。

讓孩子能夠輕裝上陣,贏得起,也敗得起。人不能沒有骨氣,但是也不能總仰著高貴的頭。


如《菜根譚》所言:“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他攫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在這複雜多變的社會中,懂得藏拙,以弱示人,默默努力,不僅能讓自己的精神處於一個放鬆的狀態,還能擁有好的人緣。能做到的努力去做,做不到的不要強逞,盡力就好。

從心理學講,良好的心態之下,有利於問題的解決,也能讓人際關係變得融洽。

一個人,抬頭激昂的活著,是一種不畏艱難的勇氣;那麼低頭微笑的態度,也是一種洞察世情的智慧。懂得進退,歸零重來,也是一種能力。


02


“內心強大”敢於面對失敗,接受否定,面對真實的自我

曾經的熱播劇《都挺好》中蘇明哲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蘇明哲學習成績優異,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受蘇母寵溺。

蘇明哲順利考上一流大學,出國留學,從此開啟了他裝逼的人生。

因為從小被父母給予的特權,他享受著“唯我獨尊”的優越感,他總是生活在自己的生活邏輯圈裡,他不敢面對失敗、挫折,接受不了否定。這導致他總喜歡“打腫臉充胖子”。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自打小時候起,作為蘇家長子,他就早早地就承擔起了為蘇家光宗耀祖的重任,而他也算爭氣,清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學歷,有美國綠卡,在美國定居,都是父母在飯桌上裝逼神器。

父母將其當作裝逼的利器,蘇明哲自己也把裝逼當做了自己的人生第一要務。

在美國失業後,他寧願在家待著,也不願意去做服務員、快遞員這樣的藍領工作補貼家用,因為在他的觀念裡,這樣的工作配不上他高材生的頭銜。

因為失業拒絕了父親來養老的要求,他對妹妹解釋說要換大房子,才不讓父親來。而在飯桌上,妹妹戳穿了她失業的真相後,蘇明哲惱羞成怒,怒斥妹妹是特意來美國看自己笑話的。

後來在妹妹暗中的幫助下重新找到工作後,蘇明哲又重新找到了裝逼的資本,回國後各種吹噓:明明年薪12萬美元,非得誇張到了20萬美元;原本和老婆商量好給老爹買個兩居室的房子,喝酒時腦門一熱,臨時改成三居室,並把僱傭保姆的錢承攬了下來。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這不是他為了孝順,而是他作為蘇家長子,想要在兄妹面前強撐面子。

在蘇明成打傷妹妹,面臨牢獄之災之後,蘇明哲沒有問明事情真相,關心蘇明玉傷情,而是無傷大雅的打電話給蘇明玉說:“大家都是蘇家人,是一家人,何必呢?”

而在蘇明玉主動撤訴,事情和平解決之後,他既沒有關心妹妹傷情恢復的怎麼樣,也沒有為弟弟免除牢獄之災高興。

他居然興致勃勃地說:還是我打的電話有用,蘇家還是離不開我這個老大吧?


蘇明哲“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式的標榜自己的能力,但自己本身的能力又沒有那麼強,他的本意是想要贏得家人的信任,反而弄巧成拙,在偽裝敗露後,顯得自己無能還裝。


培養內心強大的孩子,是允許他“不優秀”


有時候承認自己的短處和弱點,是對自己的真實接納。蘇明哲從小是“別人家的孩子”,於是他活成了“別人眼中的自己”,而不是真實的自己。


其實蘇明哲也是一個受害者,他的種種表面來源於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接納的、炫耀的是他的優越的一面,光榮的一面。而沒有允許他的失敗、示弱。久而久之,他要融入這個家庭,渴望家人的接納,開始“趨利避害”的選擇虛偽、裝逼。


身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我們總是喜歡去拿自己的孩子缺點和別人家孩子的優點去做比較;總是喜歡孩子的成績優良,乖巧聽話,勝過愛孩子本身;總是想讓孩子幫自己撐面兒,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


事實上,這樣孩子會被困在情緒的牢籠裡,對自己要求苛刻,過於求好,把自己逼得無法喘息。孩子會“趨利避害”的朝著一個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要麼表面乖巧,內心叛逆;要麼自視優越,不合群;要麼接受不了失敗,一蹶不振;要麼隱藏真實的自己,活成別人眼中的自己。


薩提亞在《心的面貌》中說:“只有我們接納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真正接納別人,並由此與他人聯結,獲得和諧的人生。反之,如果我們忙於判斷、批判是非對錯,便再無精力去認識自我或欣賞他人了。”


如果您認同作者觀點,歡迎點贊轉發。如果您不認同,也歡迎留下您的觀點,黎庶姐愛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