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之前分享了《中層管理者必殺技:管理三板斧之揪頭髮》,說的是說的是管理者在組織中的向上思考;今天分享中層管理者另外一板斧:照鏡子,說的是管理團隊中的自我認知。

唐太宗曾經說:“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鑑,可以知得失。”

通過照鏡子,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看清自己的為人處世,可以明瞭利害得失,更好的,更清晰的認識自我。

“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寫在希臘聖城德爾斐神殿上的著名箴言,經常被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們引用來規勸世人,真正的認識自己,知曉自己的真正價值。

但現實當中,真正能認清自己的人卻不多;德魯克在談自我管理過程中也指出,大多數人知道他們擅長什麼,其實他們錯了,更常見的是他們知道自己不擅長什麼,而且,即使是這樣,錯的人依然比正確的人多;由此可見,對自我的認知是有多麼的重要, 一個的成就是跟對自己的正確認知成正比的,對於一個管理者更是如此。

作為一個管理者,需要在管理的團隊及組織中,反饋出各個層面和不同層次的認知。而為了進行更好進行認知,有一個理論——喬哈里視窗,我們不得不知;

美國心理學家JoeLufthe和HarryIngam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對人際溝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據:"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這兩個維度,依據人際傳播雙方對傳播內容的熟悉程度,將人際溝通信息劃分為四個區: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又稱隱藏區)和未知區(也稱封閉區),這個理論被稱為"喬哈里視窗"。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通過喬哈里視窗我們知道,每個人都包括四個部分:即:公開的我、盲目的我、隱秘的我和潛在的我;

  • 公開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也知道
  • 隱秘的我: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
  • 盲目的我:自己不知道,別人知道
  • 潛在的我:自己不知道,別人也不知道

因此對於一個管理者來說要懂得合理利用喬哈里視窗更好的認知自我,認知團隊及組織;同樣阿里照鏡子的管理動作也是此目的,下面來具體分享一下阿里是怎麼照鏡子的。

第一、做自己的鏡子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市面上有很多書籍及影像資料告訴我們是如何認知自己的及認知自己是有多麼的重要,如《遇見未知的自己》、《思考快與慢》。

我們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首先啟動的系統是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感性認知,帶有更多的是個人色彩,都是我們以為的認知,最常見的就是“眼見為實”,但卻不一定是客觀真實的;很多人容易陷入自我的怪圈,只見自我,不見他人,這是很危險的。

但是作為一個管理者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強大自己,這也和德魯克的自我管理理論相吻合,管理不了自己,你就管理不了他人;我們常說管理者或是領導者某種程度上是孤獨的,因此我們更需要找到自己內心的力量,讓自己走的更長,更久,更遠。

在三板斧的培訓中,最關鍵的是幫助管理者發現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去重新注入新的力量。我們認為每個人的內心都是有自己力量的種子,我們需要的是給予他土壤,讓一顆種子生長髮芽,長成參天大樹。

而這土壤最重要的就是分享,將心比心、以情動情。自我的心境,讓我們看清自己的力量與怯弱,也袒露自己的真實歷程,我們會因為他的力量而敬佩他,因為他的脆弱而愛護他,唯一的前提,我們都是真實的人,不需要虛偽,不需要掩飾,不需要偽裝和麵具。

第二、做別人的鏡子

佛家有一種境界叫做鏡觀,就是把自己當成鏡子來觀察世界。一位徒弟問高僧,做一面鏡子不是很簡單嗎?高僧說鏡子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景過不留影”——任何事物在眼前的時候,就完全的呈現,當他經過之後就從此不會再遺留,這個點叫“活在當下”,你做得到嗎?第二重境界“明察秋毫”——任何人在你的前面,你都可以真正的反饋你所看到的東西,無論是醜惡還是美好,也無論對象權貴貧賤,無論利害得失,這個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做得到嗎?第三重境界“黑白分明”——還原事物本身的色彩,紅色就是紅色,綠色就是綠色,不因為自己的好惡取捨,不因為自己的情緒扭曲,這個叫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做得到嗎?

所以,要在一個管理團隊中,彼此就是對方的土壤,彼此成為對方的鏡子是一件非常有挑戰的事情。而既然希望我們通過別人的鏡子看到我們更加全面真實的自己,首先我們需要學會的是如何才能做一面鏡子。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做鏡子,首先需要的是聆聽,能夠放下自己的評價與好為人師的衝動,能夠做一個靜靜的聆聽者,從思想、語言及身體語言等方面都去聆聽和回應對方的傾訴,才能讓一個人有將內心話講出來的慾望和動力。

做鏡子,其次需要的是同理心,也就是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去用他的邏輯來思考他的問題,站在他的立場上感受他的內心,認可他是有道理的,但並不是說要盲目的認為他是正確的,“有道理”和“正確”不是同一個概念,存在即合理,但並不代表正確。首先去理解他的道理,我們才能求同存異,達到共識與理解。

做鏡子,還需要的是共情,也就是能夠與對方的情感與情緒共鳴。我們各自的人生經歷、價值觀與生活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樣,但我們的情緒卻是相同的,人有七情六慾,有悲歡離合,這些情感與情緒的共鳴,也是我們內心最真實的表現。

第三、以別人為鏡子

在能夠自我照鏡子,又學會了做別人的鏡子,我們才有可能以別人,以環境為鏡子,真正從多個不同的鏡子和去發現自己、去認知自己。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有一句阿里土話:別人說你有,你就是有;別人說你沒有,你就是沒有!我們自我認知的自己往往是自以為的自己,是生活在自己思維中的自己,是自己理智分析和思考過的自己;在別人的眼中,卻是我們表現出來的自己,是一舉一動、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事情所表現出來的自己。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的外在的行動有90%依靠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而是潛意識的習慣、是情緒的本能反映、是人性優點與弱點在剎那間的影響結果,看過《影響力》這本書籍的朋友們就可以深刻體會,人類遠遠不是我們自以為的那麼理智和具有判斷力。

這樣的情況下,其實別人看待的自己和自我認知的自己是非常不一樣的,更加有趣的是每一個別人這面鏡子找出來的也是不一樣的。我們常說“情人眼裡出西施”,就是因為作為鏡子的對方的情感,會極大影響我們鏡子照出來的樣子。

像華為所提倡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是這個照鏡子的實踐。而在一個管理的組織中,照鏡子就更加有價值了。


阿里中層管理者三板斧:照鏡子

以別人為鏡子,需要創造一個簡單信任的團隊氛圍,沒有這樣一個氛圍,沒有人願意袒露自己,也沒有人願意真實的把內心的聲音說出來。最害怕的團隊就是表面一團和氣,背後流言蜚語滿天飛;最有價值的團隊是內部討論敢拍桌子罵娘,出去之後卻背靠背,上下一心。

所以在阿里有很多部門會做“同心會”、“裸聊會”、“XX之夜”等等,都是讓大家把心裡話說起來,開始總會有衝突、痛苦甚至誤解,但至少從此沒有隔閡。阿里團隊流傳這一句話:“你對我不滿意,就來找我,可以罵,可以批。但如果你不對我說,而是在背後說,那麼請你離開”。一隻團隊有了信任,才有可能協作的土壤和機會。

“照鏡子”,會讓自我強大,同時我們大家互為土壤,才能讓環境維持大家喜歡的氛圍,並相扶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