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什麼用漢字起名字?

山青水秀人家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絕大部分韓國人的名字都是有對應的漢字的。(年紀大的比例更大)

但有的不一定有,就算有,也不是準確對應的。

比如,如果有人名字是하늘

하 可以對應的漢字有很多寓意都不錯,河、夏、荷等等

늘 是沒有對應的漢字的。

因為하늘是純韓語,也就是如果韓國人名字裡用了純韓語,那麼會有一部分人沒有對應的漢字名字。當然,因為韓文一個音可對應多個漢字,也會有巧合的情況,不贅述。

當前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重點放在韓語發音的寓意上,而不是漢字上。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不宿


大家可能都知道韓國一直在搞“去漢字化”。但是,唯獨在身份證和起名字的問題上,韓國保留了漢字。

韓國人為什麼要用漢字起名字?為什麼要在身份證上保留漢字?

其實,這是和韓語的基本特點有關。韓國語,是由世宗大王發明的諺文發展而來的預言。

從本質上講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如果不用漢字來區分,就會出現大量的重名的現象。

舉例來說,韓國的第20屆國會議員中分別有金成泰、金聖泰兩人。這兩名議員的名字,如果都用韓文書寫的話,其實是一樣的。

這就好比我國的漢語拼音,同樣是wang這個拼音,可能對應王姓、汪姓;而同樣是li這個拼音,可能對應李姓、黎姓等等。

如果起名字時候,不用漢字的話,就會影響到老百姓的日常起居生活。

基於現實的原因,韓國最終決定在身份證上保留了漢字。

這是韓國最高法院的裁決。

韓國的“去漢字化”,始於20世紀日本殖民韓國之時,在大韓民國建立以後,更是掀起了“去漢字化”的潮流。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漢字就徹底退出生活。例如,在金大中任職韓國總統期間,反而大力推廣漢字。

更何況,對於起名字這種方便你我他的問題,漢字的存在還是有意義的。

總而言之,韓國還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漢字的。


HuiNanHistory


我認為,韓國用漢字起名字,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一、從“難”姓之謎看,韓國姓名與中國姓名學有關

根據袁義達(歷任中國科學院遺傳研究所室主任,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主持的一項研究課題中發現,在河南發現四個姓“難”(讀音作nìng)的小村,裡面的男女老少全姓“難”。

當韓國文化署聽說了這個消息後,馬上組織了一個“尋根訪問團”來中國。原來,“難”姓在韓國人看來,就是自己的血緣姓氏根源。

經考證,難姓氏單一淵源:源於鮮卑族,出自古鮮卑族吐難氏部族,屬於以部族名稱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王朝中有鮮卑族吐難氏,亦稱土難氏,為鮮卑拓拔部中的一個小部落。

北魏政權入主中原並遷都洛陽後,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的漢化改革政策實施中,吐難氏部族民眾分改為漢字單姓難氏、山氏。其中的難氏一族後來隨鮮卑族北遷至東北地區,其居住的松花江當時也曾一度改名為“難江”。隨後,這些難氏的鮮卑族繼續向北遷徙到了現在的朝鮮半島。

1997年,在河南省的焦作市武陟縣曾出土了一通南北朝時期的古石碑,碑文記載了一個古代鮮卑族官員的事蹟,他的名字就叫作“難樓”,其後裔子孫在武陟一帶生息繁衍。今武陟縣有四個難氏小村,村民男女老少全姓“難”。

難姓的發現,可以窺見中韓兩國姓名學文化的源頭以及傳承。

二、從姓名學起源看,中國姓名學是“回鍋肉”

姓名學淵源於我國古代諸多先賢的哲學思想,是我國的國粹。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

姓名學就如同“高山流水”,因取名需要高深的易理知識,故只能在當時的上層社會流傳。

蘇東坡說:“世間唯名實不可欺”。嚴復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躅”。諸先賢都道出了姓名對人的重要性。

古代有名言:“有其名必有其實,名為實之也”。在《說》一書中,訓義“名”為“命”,“名自命也”。

18世紀末,日本學者將我國姓名學進行了系統的整理,並命名為“聖學”,以後又傳入新加坡、韓國、香港等漢字文化圈,再返回傳入中國內地,與中國古代五行取名法相結合,而形成現在的姓名學。

漢語在韓國,曾一度被禁止過。二戰爆發後,朝鮮半島出現分裂,冷戰時期,南韓北韓兩國相繼建立,在高昂的民族精神的催駛下,為了表現自己民族的獨立和勝利,韓國政府下達政策要求廢除了漢字,開始使用韓文。

事實上,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實現的目標,畢竟韓國人民已經使用了漢字幾千年,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韓國剛經歷戰爭,想要迅速完成轉變,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今的韓國即使漢字已經被廢除,但是卻依然被使用。

近年來,韓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漢語潮,學習漢語推廣漢語成為了韓國現在非常時尚的一件事情,政府推廣,文化界呼籲,全民加入。韓國越來越感覺到未來的經濟發展,已經能離不開中國。

三、韓國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明顯

中韓兩國同為東亞文明古國,交往歷史超過兩千年。由於朝鮮半島一直處於被征服、被隸屬的境地,朝鮮半島以儒教文化為主,主要使用漢字。

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的新羅國,專門派人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以及治國的策略,中國的文化對新羅國影響十分久遠,有力地促進了朝鮮半島的統一。

直到1443年,世宗皇帝創立了28個字母的韓文,韓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文字。但韓字當時並不是為了全面替代漢字而創造的,只是用來編纂那些國家機密文書或標榜王朝正統性的書籍等,其他大多數書籍仍然是用漢字編纂的。

不得不承認,韓國在對待傳統文化上是非常重視的,比如韓國的傳統服裝,依然是沿襲了中國明朝的風格。

中國有個成語,叫反客為主。韓國重視傳統文化沒有錯,但不能把中國祖上的東西“韓流”化,看過韓國在平昌冬奧會的人都不會忘記,在韓國展示自己核心文化的8分鐘宣傳片裡,就出現了活字印刷、古箏、水墨畫等多種中國元素。

不得不說,孔子、孫悟空、活字印刷這些都中國的,而不姓韓。

姓名學源於中國,韓國用漢字起名字,是用自己的文化方式,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雖久遠,但跳不出中國傳統文化。


風過無痕攝有痕


一直以來韓國人都用漢字。到了16世紀才創造出韓國自己的文字韓國語。1443年,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李祹(世宗大王)召集了集賢殿鄭麟趾等學士,根據朝鮮語的音韻結構以及中國音韻學創制了韓國文字韓國語。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韓國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元音,19個輔音。因為是拼音字,所以在表達名字時,重複的就很多。如果韓國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那就要造成重名太多,分不清你我 。不像漢一樣,例如名字叫王軍,漢字可以寫成王軍,王俊,王君等等。所以為了便於區別他們就在名字了加入了漢字,因為漢字也曾經是他們使用的語言之一。他們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雖然這幾年韓國一直在推進去漢字化,但是他們國的語言表達確實太有限,所以好多地方和日本一樣,還保留著漢字,這也是我們在韓國旅遊時見到漢字也就見怪不怪了。

設想一下,李和,李賀,李鶴,李合,都是人名,但用拼音表達的話就都是li he了。

漢字是他們名字的發音

韓國人取名字的時候需要一個名字讀音,於是就需要中文來充當標準發音,日本人韓國人名字上都註釋了中文,這個中文不是我們的讀音,但是每個漢字都對應著他們韓語裡面的名字讀音,換一句簡單的話說,漢字對於韓文來說就相當於我們漢字裡面的中文拼音一樣。

韓國人使用漢字名字已經很久了,戶口登記的時候,身份證上必須有相應的漢字名字,如果沒有起漢字名字,戶籍管理員就會想辦法給你編一個漢名。


唐楚


現在的韓語是一種字母文字,韓國語共有40個字母,其中21個元音,19個輔音。因為是拼音字,所以在表達名字時,重複的就很多。如果韓國人的名字不加入漢字,只用他們的字母表示名字,就很容易導致民字的重複以及讀音的錯誤。

其實很久之前韓國一直都是用中文作為主流文字的,韓國從有記載開始就是一直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直到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被稱為彥文表音韓文字母。當時就有朝鮮大臣提出反對稱“此舉是遠華夏而與夷狄同”,所以就沒有推廣開。

直到上世紀70年代韓國民族主義抬頭,韓國開始了正式廢除漢字,但這樣一來,韓國也與自己歷史作切割,現在韓國人讀不懂自己歷史上史書,詩書,醫書及其他一切文字記載,讀不懂寺廟舞臺上的對聯,因為全是漢字寫的。這也導致韓國的“去漢字化”一直難以得到很全面的普及,名字就是很真切的體現。


鬼谷書生


韓國人本來就是中國人遷移過去的,在他們還沒有發明他們自己的文字之前,一直都是用漢字的,不過為了彰顯他們宇宙超級大國,才在漢字的基礎上偷樑換柱發明了所謂的大韓文化,所以說你讓他們用別的文化起名字會愁死他們,會把他們逼瘋了的還是隨他們去吧反正他們是中國人發明創造出來。


華夏男兒當自強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華兒女自強不息!乾,元亨利貞!中國必將飛龍在天!必將揚眉吐氣!


遠景洛陽


韓國從有記載開始就是一直使用漢字作為官方文字,所以人名也使用漢字書寫。直到李氏朝鮮的世宗大王發明了被稱為彥文表音韓文字母。當時就有朝鮮大臣提出反對稱“此舉是遠華夏而與夷狄同”,所以就沒有推廣開。直到上世紀70年代韓國民族主義抬頭。朝鮮韓國開始了正式廢除漢字。但是表音文字先天缺陷造成了韓文中太多的同音不同字,非常容易產生歧義。如:權利和權力,在韓語中發音完全相同,但意思完全不同。所以單用拼音寫韓國人名就會造成太多的人重名。所以只能用漢字寫在旁邊以示區別


在家瞎折騰


韓國曾經是中國的附庸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


柏丁輕言


韓國大部分的先人是古代中國遷移過去的,在清朝沒落之前,韓國以中國為宗主國,所有全國都是漢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