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怎麼樣?

路過150605410


我是皮哥,我來回答。

我去年年底曾因為公司組織旅遊去香港短暫待了幾天,簡單聊聊對香港的看法。第一次到香港去,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香港的馬路很窄,按理來說如此繁華的大都市,應該向深圳和成都一樣,交通便利,馬路寬敞,不堵車,實則不然,香港的馬路幾乎都是特別窄的,即便是主幹道也並不寬,很少見那種向內地的城市一樣,雙向六車道或者雙向八車道。


到處可見購物超市,各種化妝品店,瓷器店,衣服店,首飾店,人特別多,而且年輕人特別多,打眼望去誰都是二三十歲的。還有就是香港的高樓大廈很多,應該是侷限於地方小的緣故,樓都是往高使勁蓋。再就是這兒的物價是真高啊,一萬簡單的油潑面,西安賣八塊錢,這裡就是三十多塊錢,水果店裡的水果更貴,和我同行的一位同事就買了一個西瓜,也不大,就花了一百四十多塊錢。


不過我們在這兒的很多店裡,店裡雖然支持微信、支付寶支付,然而香港本地人很少用微信、支付寶支付,他們大多數還是用鈔票,或者刷卡。香港城市人雖多,街道窄,但是很乾淨,時常也堵車,很多那種老式的電車都運營了十幾年了,現在還在運營。香港人的英語普及率很高,經常在大街上見一些本地香港人之間說完完全就是純粹的英語,想想在國內這種情況很少吧,即使在清華北大的校園裡,大學生之間英語純粹交流的應該也不多吧。

香港因為物價高,工資也高,掃馬路的環衛工月薪都有一萬多,然而當地最貴的還是住宅,我們住的賓館裝修的還不錯,就是太小了,我估計也就十一二的平方那麼大,一晚上就要六百多塊錢,不過好在是公司花錢,我們倒也不心疼。

在香港就待了幾天,簡單感受就是這樣,可能還有很多地方沒有了解,歡迎大家留言哦。


西安市精神病院院長


這個問題好大!我只能先說一下句:香港很好!然後再解釋幾個內地人對香港的誤解。

1,香港人多地少,很擁擠嗎?

這是大多數內地人對香港的誤解。因為你們一般只去旺角尖沙咀銅鑼灣。覺得香港人擠人太擁擠太侷促了。其實不然,香港有大把的綠地,郊野公園,森林。香港的綠化率遠高於國內任何一座城市。行山路線「麥理浩徑」200公里世界聞名。居住環境也是,只有內地人一提起香港就感慨香港人住得好小,但是問起在香港的歐美人日本人韓國人臺灣人,沒有人會有這種感覺。香港住房(包括公屋)整體上住的人不會覺得很小不能忍受的。狹小隻是沒有親身經歷的自媒體的渲染。

2.香港人不愛國,對內地人不好?

這個冤枉死了。其實查一下各種捐助活動就知道了。汶川地震,小小香港捐助第一,其他還有很多很多。香港人,就算在殖民地時期,大多數都是愛國的,幫助內地打戰,幫助內地發展經濟,接濟內地難民,幫助內地親人。其實有目共睹的。平心而論,如果一定要說誰付出多一些的話,香港人對內地得付出,比內地對香港的付出多很多。

3.其他各種誤解。

香港的宗教,教徒最多的不是基督教,是佛教。香港最為普通的語言是粵語,很多地方英語也行不通的。香港用的飲用水,其實很高價格給廣東買的,有香港人反對。香港人並不支持高鐵和珠港澳大橋的修建,因為覺得費錢且利用率不高。

希望回答能為大家澄清一些事實,一家之言,觀點也不一定正確,歡迎討論。





卡哥Carlos


無論你提起哪個城市,首先都要先去了解它的居住環境。因為居住環境是任何一個城市都不能逃避的問題。所以你想更清晰的認識這個城市怎麼樣,就先去了解這個城市居住環境。才能有跟深刻的認識。

眾所周知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等3大區域組成,地獄面積有限,但是香港人口大約有735.67萬人,密度在全世界排名第三。 圖為: 航拍的香港高樓的俯視圖。

由於高密度的人口和有限的土地面積,因此居住環境顯得十分緊迫。在香港大部分樓層都是30至40層以上,部分更達70層,商業大廈可達約100層。

圖為香港普通住宅

圖為香港普通住宅

圖為香港彩虹邨,是香港“公屋”是由政府興建出租給低收入居民的公共住宅。

彩虹邨的各幢大廈均為彩虹色外牆。

圖為香港一居民小區

圖為海山樓,海山樓共有五座相連形成了兩個大天井,五顏六色外牆和密密麻麻的窗戶,望上去非常壯觀,也成為“怪獸大廈”。電影《變形金剛4》曾在這裡取景。

(圖片源於網絡,更多精彩內容點擊右上角關注)


暮子小姐愛美食


在16年去過一次香港,是跟著旅遊團去的,香港給我的感覺是:繁華,是美食、購物者者的天堂。

首先,香港遊人非常多,有香港本地人,也有外地遊客,但外地遊客佔大多數,尤其是在夜晚的時候,在香港的街頭,燈光閃閃,和港式建築交相輝映,給人的感覺就是彷彿暢遊在童話般的世界。

其次,香港是購物者的天堂。香港是世界聞名的金融中心、貿易中心,同時也是世界著名的購物中心,銅鑼灣、中環、尖東、旺角等都有為數眾多的大型商城,大牌林立,種類繁多,金銀珠寶、服裝箱包、化妝品、電子產品……可以說是應有盡有,而且質量也很有保障,這些香港的賣場大多給人以高、大、上的感覺,所以吸引著八方來客,每年從香港賣出的各類物品數不勝數。



然後,香港也是美食者的天堂。在香港美食無處不在,銅鑼灣食街等地方,都是食客非常集中的地區。在銅鑼灣,有充滿地道香港風味的大排檔、茶餐廳、燒味店、粥麵店、涼茶鋪、甜品店,也有西式菜館、各國料理及咖啡廳……這些美食可以帶給你無盡的味覺享受,特別是這裡的小籠包,一定要去嘗一下,這可是舉世聞名的哦。


最後,在香港也有很多值得一去的景點,在海洋公園,你可以玩很多娛樂項目,也可以去看看海洋生物:鯊魚,海豚,企鵝……

在維多利亞港,可以吹吹海風,也可以坐遊輪感受一下香江風情,會讓你感受不一樣的香港。





香港的發展迅速,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遊客,而且香港給人的感覺絕對是那種來一次就想下一次的地方,繁華的都市生活中流露著最古樸的風情。


灬輝輝


香港有個非常著名的徒步地方,某個週末起鬨了很久的港島徑精華段終於成行了,中間途徑了個霧霾的港珠澳大橋,一切都蒙擦擦[捂臉][捂臉][捂臉]感謝香港的好友提前打預防針,給二爺背了一袋短袖,褲子,經受住了徒步中的各種暴曬和瀑布汗,更經受住了下山後熊孩子在大浪灣中各種喪心病狂的瘋玩,老母親包中有足足的換洗衣服,心裡不慌😂😂😂萬幸遇到一年一度的環島行慈善行山比賽,好多歪果仁參賽,讓我們一群媽一群娃走在宛如亂石的鄉間土路中時,耳邊連綿不絕的響起標準的美式英式發音:sorry!Excuse me……一剎那以為自己亂入了某處😂😂😂最後的最後除了感嘆我那不知拍了多少G的圖片無處安放之外,再感嘆一下,龍脊段的徒步路線真美,真特麼的美啊,誰徒誰知道[奸笑][奸笑][奸笑]







二爺切克鬧


很多人都是從小開始看著香港電影電視劇長大的,很多人去香港都是想感受一下這個國際都市的魅力,很想去香港維多利亞港看看夜景,想去廟街看看香港電影古惑仔的情景,想去香港太平山頂感受香港全景,去了香港以後發現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其實香港很小真的很小,香港面積很大不過是海域面積大,香港建的房子很小不過很高,香港被譽為購物天堂,香港的購物可以說只要是市區基本上都是商場商店,購物選擇的地方太多了,香港也是國外遊客最喜歡的地區之一,因為香港免籤的國家很多,很外國人的護照可以去香港但是不一定可以來深圳。香港也是美食天堂,香港的美食也很多,不過美食會偏淡口味清淡為主,香港也有很多特色的地道小吃美食,香港也有很多戶外徒步線路,還有很多免費露營地和免費沙灘,如果你沒有去過香港,可以值得你看看體驗一下。











旅遊阿明


身處內地離香港非常遠,卻又對香港非常熟悉。從學生時代開始到現在,電視、電影、互聯網時時刻刻都能收集到香港的信息,多年的香港文化的影響,可以是比內地更熟悉呢。

1、明星雲集

雖然沒有真正去過幾次,可是熒屏上眾多說著粵語的明星比比皆是,鏡頭裡面的場景對我們來說是更深刻。周潤發、梁朝偉、成龍代表了香港的幾十年的光輝歲月。

2、國際都市

地處亞洲內陸與外部之間,香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裡幾乎可以見到任何一個國家的人,它成為人們與外部世界的良好的連接點。

3、交通便利

香港實際上是個島嶼而已,環海而中心是高處,論道路的實際長度並不算長。可是地鐵、有軌電車、大巴、的士應有盡有。感覺比北京交通方便多了,本地人也說華語,沒有語言上的障礙。貨幣兌換起來方便,購物無障礙。

香港是個建設得很好的地方。





旅遊價值鏈


個人對中國香港(以下簡稱香港)和祖國是比較熟識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畢業都在香港,因為家庭原因在改革開放初期祖國買東西還用票,用外匯捲到友誼商店買進口產品時就經常穿梭往返中港。感覺最近這十來年吧,中港兩地總是眾多不和諧,對於香港怎麼樣這話題,個人嘗試以儘量客觀的角度去和大家討論一下。

中港因各種歷史背景和生活環境造成生活習俗及思想有較大差異是很正常事情,難道祖國省與省之間就沒差異嗎?這個差異只需尊重和包容就不會有矛盾。在此我要表示對很大部分傳播媒體的不滿,為了吸引眼球把事情誇大,只報道事情的一部分,使用煽風點火式的言詞導致吃瓜群眾並不知道自己所看到的只是其中一面而不是全面,再加上很多可能是聽說,也可能是到香港旅遊購物時遇到所謂的歧視或不滿所以心理上要大黑特黑。我簡單總結一下,歧視國內同胞的,欺騙購物遊客的,跑出來宣揚港獨,侮辱祖國的不能否定是有,但這些只是佔很少一部分,如果以上這小眾群體行為心態沒有特殊性,也不會被媒體報道,請記住奉公守法尊重包容的人群永遠都是沉默的大多數,這是毫無疑問的。而眾多國內同胞說到的歧視,很可能是因為行為被歧視而不是因為來自那裡被歧視。

香港現在處於一種早就已發展成型的社會狀態,要再有很快速的經濟增長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同時也和世界上很多大城市一樣,出現明顯貧富懸殊,高地價高房價,經濟上的轉型導致的社會問題,出生率低年齡老化而公共醫療負擔越加沉重。

現在很多群眾看到香港不同的情況都習慣要黑一下,比如自己的小房間都比香港一家幾口的客廳要大,還有一些暴發戶式的言論,比如沒有國家支持,沒有遊客消費香港人都要餓死,國家不賣水香港人都會渴死。這些言論直說就是有錢就是大爺的言論。暴發戶式言論第一種是從沒錢到有錢財富變化了,心理膨脹了但精神文明沒有同步,第二是根本不瞭解,人云亦云。

香港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祖國商家得到資金,直到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主要是輕工業和房地產的發展。而偉大的鄧小平同志八十年代初開始改革開放,請充許個人用偉大這兩個字形容鄧小平同志,不單提出一國兩制落實香港迴歸,而且積極發展經濟,這是對祖國一個巨大的貢獻,想想現代社會開始富裕,國人有更多解決溫飽外的其它生活追求,都是國家一直的努力成果。而在改革開放初期祖國缺乏資金,人才,技術,管理,也沒辦法與國際接軌,這時候是香港同胞北上協助祖國一步一步走過來的,大量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專業人事,還有大量的廠家把生產北移到地理位置最接近的廣東省,不單解決了大量人口就業問題,也為國家獲取大量外匯,同時間把技術和管理理念灌輸給國內同胞,難道真會有人以為東莞這世界工廠是十年八年能建立起來?再說國內每回有個天災什麼的,香港同胞從來都是踴躍震災,日常捐助的希望小學,個人並非富裕但在能力範圍內的公益事務也會盡量去做,比如捐款為山區家庭建造水滘等。

有人說香港又髒又亂,現在還不如深圳發展的好,諸多個看不起的說法,這問題對否先不說,但中國人不是有飲水思源的一說嗎? 有沒見過八十,九十年代的深圳是什麼樣子? 深圳相比其它特區變化之大,發展之快都是領先的,難道是沒有原因嗎?

說這麼多,結論就是中港本來就是同胞,歷史的各種原因改變了生活習俗和思想觀念,但改變不了的是同胞們一直以來的互相扶持。請媒體不要為了吸引眼球而失去公正,不瞭解實況的請先深入瞭解一下再作評論,已經太多人根據自己的喜惡而說著無中生有,不符事實的言論,本來的小事情被無限放大,不要以一小部分人的言行或自己主觀而非事實是事情來把所有香港同胞標籤上,對一個同一民族的香港摸黑,對國內不同地方的地域黑,對國家發展並沒任何好處。


過路閒人路過


每個香港人捐四部iPhone 7給內地

愛國的定義是什麼?這是一個很空泛的問題,因為每一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愛國觀,但每當有什麼天災人禍,都出錢出力的人一定是愛國之人,正所謂說一百句好聽的話不及一次實際的行動,但偏偏有一種人做了一百次實際行動,但說了一句不好聽的話,就被標籤為不愛國,這種人叫香港人。

具統計香港歷年單單捐助內地的賑災善款都數以千億計算,例如91年華東水災捐款6億5000萬,要知道91年時候上海工資才幾百塊,08年華中雪災捐款2億5000萬,同期08年汶川大地震捐款更高達230億,全國的捐款才六百多億單單香港就佔了快三分一,09年西南旱災捐款1億3000萬,10年玉樹地震捐款1億450萬,加上香港稅務局數據顯示香港人每年的捐款額約在100億左右,其中57%是捐贈內地作為教育和醫療用途。

以目前國行最便宜的iPhone 7價格為5388計算,香港人口730萬人,每人捐一部iPhone 需要390億,香港從90年代到現在,捐贈內地的金額保守估計最少有1500億,這還不算通貨膨脹,所以可以說每個香港人都捐了4部iphone 7給內地。

但為什麼今天很多人都覺得香港人不愛國,我覺得第一很多媒體為了賺眼球,故意扭曲事實,例如導遊打傷人遊客死亡,法醫驗屍後證實死者心臟病發和打傷沒直接關係,但媒體避重就輕故意標題香港人打死大陸人來吸引讀者,更離譜的說法是導遊收買法醫,都不用腳指頭想想有這能力收買法醫的還需要做導遊。

第二是很多國人的陋習喜歡地域攻擊動不動就說你們那裡的人怎樣怎樣,卻不想想當我們某些國人因為不禮貌的行為受外國人指責的時候,你們就會懂得說這只是某部份人的行為不代表我們中國人,為什麼你們不想想看你們動不動就說你們香港人怎樣怎樣,這種行為和你們鄙視的某些叫囂香港獨立的腦殘有什麼區別,他們也是對人不對事,不會去理解事情的對錯。

孤陋寡聞Plus


全球只有兩個城市是免稅,一個是羅馬,另一個就是香港,至2007.08.24.第一次去香港,當時香港的各個方面都使我感到震驚,上月剛從香港回三亞,我想說香港.十年前的香港!但是,大陸已不是十年前的大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