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隋文帝的內政改革,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南北統一局面的出現,更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繁榮。因此,在隋朝統治時期,幾百年來發展遲緩的社會經濟,立即走上迅速上升的道路。

隋朝的經濟發展和均田制有密切的關係

當時的均田制度大抵沿襲北齊,農民所受土地,分為露田永業田兩種,露田要歸還,永業田不還。丁男受露田80畝,婦女受40畝,奴婢按成丁受田,一頭牛受60畝。每丁受永業田20畝,種植桑麻。官僚地主所受土地比農民多百倍,最高達10000畝永業田,少者2000畝。此外,他們還有職分田和公廨田。滅陳後,這個制度推行到江南。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在均田制執行過程中,農民雖然受田不足,但是這種制度多少可使無地農民得到一些土地,地主對土地的兼併也受到一些限制,從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全國耕地面積增加很快。開皇九年(589),滅陳後,全國墾田面積只有19404267頃,到大業五年(609),增加到55854040頃。這個數字雖然不科學,但仍然能夠反映耕地面積激增的趨勢。

隋初發展農業生產的主要措施,首先是減輕封建剝削,縮短農民服兵役和徭役的年齡,原來18歲成丁,開皇三年改為21歲成丁。7年以後,政府又規定丁男50歲允許“轉庸停防”,就是交納絹帛可以免役。其次是減少服役時間,南朝賦役比北朝苛重。北魏、北齊、北周的賦役大體相同,北周丁男每年服役30天到45天。隋文帝減為20天,比北朝少了一半左右。開皇元年、六年、七年三次修長城,都是“二旬而罷”,可見法令正式宣佈以前,歲役20天的原則已經在習慣上存在了。法令公佈以後,在煬帝以前並未破壞。此外,在全國統一以後,隋文帝曾宣佈:

“陳人給復十年,軍人畢世免徭役”。開皇十二年(592),因朝廷府庫皆滿,詔令河北山東當年“田租三分減一,兵減半功,調全免。”五年以後,再次“中外府庫無不盈積,停此年正賦以賜黎元”。從歷朝史籍看來,通常都是災年減免賦稅,隋朝能在平時減稅,充分說明由於當時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庫是充盈的。

興修水利,建倉積糧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運河

隋文帝時期促進生產發展的另一措施,是組織農民興修水利。

開皇二年(582),開渠引杜陽水灌三畤原,使數十萬畝土地得到灌溉。開皇四年(584),開廣通渠,引渭水直達潼關,漕運300裡;一部分用於灌田。與此同時,全國各地方官也組織農民興修水利。

懷州刺史盧賁,利用沁水修成利民渠和湯潤渠。蒲州刺史楊尚希,引瀵水立堤防,開稻田數十萬畝。兗州刺史薛胄,組織農民興修薛公豐兗渠。這條渠除了“通轉運,利盡淮海”以外,並且借傾瀉積水,使附近沼澤“盡為良田”(《隋書》卷五十六《薛胄傳》)。

壽州的芍陂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舊有工程,但是到了隋初,由於“荒穢不修”,失掉了灌溉效益。當時壽州總管長史趙軌組織當地群眾開36門,灌田50餘萬畝,“人賴其利”。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隋朝運河與糧倉示意圖


農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是糧食儲備大增,當時隋政府在全國設置許多官倉。開皇三年(583),在衛州(今河南汲縣)置黎陽倉,洛州置河陽倉,陝州(今河南三門峽)置常平倉,華州(今陝西華縣)置廣通倉。大業元年(605),隋煬帝下令建築東都,當時在宮城之東建含嘉倉,於宮城右掖門西置子羅倉,儲粳米60窖,每窖8000石。第二年,又置洛口倉(興洛倉)。同時在鞏縣東南高地,築倉城周20裡,內設3000窖,每窖儲糧8000石。於東都城北置回洛倉,倉城周圍10裡,穿300窖。開皇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卷八)。庫藏之多,亙古未有。到大業初年,東都的布帛,堆積如山,太原的糧儲可支十年。因此貞觀十一年(637)馬周對唐太宗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這就是說,隋朝已經滅亡20年了,他們儲備的糧食布帛還沒有用完,可見隋朝庫藏的充實至為驚人。當然,大量的糧食布帛都是農民辛勤勞動的結果。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隋朝糧倉


開皇五年(585),又在全國各地設置義倉,作為救災之用。農民在收穫季節,交納一些糧食,放在義倉,由本地社司管理,發生災荒時便開倉放賑。到了開皇十五年(595),封建政府直接控制了義倉。第二年,朝廷又規定農民按三等交義倉糧,上戶一石,中戶七鬥,下戶四鬥。從此以後,義倉糧變成一種封建剝削制度。

伴隨著農業的發展,隋朝的人口也逐年增長,開皇元年(581)只有3599604戶,平陳以後增戶50萬,到大業二年(606),上升到89075

36戶,46019956口。僅用20餘年時間,全國戶數增加一倍以上。人口的增長和整理戶籍雖然有關係,但不能因此而否認人口增長這一事實。

隋朝農業的發展,給工商業的發達創造了條件,而大運河的開鑿,又促進了全國各地物資的交流,因此隋朝的工商業也出現了繁榮昌盛的局面。

當時最主要的手工業是紡織、陶瓷、製茶等。

紡織業以河北一帶的綾絹最有名,北齊曾在定州(今河北定縣)設綾局,當時相州所產的綾紋細布,非常精美。

四川的蜀郡,“人多工巧,綾錦雕鏤之妙,殆侔於上國”(《隋書》卷二十九《地理志》)。

豫章(今江西南昌)更出產一種雞鳴布,頗受各地消費者歡迎。

陶瓷業,大業四年(608)李靜訓墓和大業六年姬威墓裡,都發現了白瓷,如雞首壺、雙龍把手瓶和雙耳扁壺等,可見白瓷在隋朝已經出現了。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李靜訓的墓裡,還發現了綠色玻璃瓶。據《隋書》記載,何稠曾用綠瓷製成玻璃。把這段記載和李靜訓墓中的玻璃對比,可見隋朝不僅能制玻璃,而且其工藝已相當熟練了。

焙製茶葉的工業也有新發展。據記載,隋文帝時期,有籌禪師曾製成扶芳夜飲。

隋煬帝時,“吳郡送扶芳二百樹,其樹蔓生,纏繞他樹,葉圓而厚,凌冬不凋。夏日取其汁,微火炙使香,煮以飲,碧綠,色香甚美,令人不渴”(《大業雜記》)。

這種扶芳樹,就是茶葉的一種,經過焙制加工後作為飲料。

造船業發達

楊素曾在江南督造五牙戰船,船上有五層樓,高百餘尺,左右前後並高50尺,並且設置六個拍竿以拍擊敵船。隋煬帝遊江都時製造多種船隻,從那裡可以看出造船技術的精巧。

當時的手工業雖然很發達,但重要工業品製造都掌握在封建政府之手,例如兵工、造船、瓷器、精美紡織業,這些主要都由官手工作坊經營。

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必然推動商品貨幣關係的發達,隋文帝時統一了貨幣。早在南北朝時期,錢幣輕重極端紊亂。南朝有五銖、六銖、鵝眼錢,嶺南諸州利用鹽米交易,不用貨幣。北齊用常平五銖,製造甚精,但市場上流通私錢,種類也很繁雜。北周使用永通萬國錢、五行大布錢、五銖錢。隋文帝即位以後,逐漸廢除以上各種舊錢,新鑄一種五銖錢,作為標準貨幣,通行全國。不合標準的貨幣,禁止流通。開皇九年(589),全國統一以後,便大規模鑄錢。當時在揚州設五爐、鄂州設十爐、益州設五爐,鑄大量五銖錢。文帝時法治嚴厲,基本上統一了貨幣。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統一度量衡

南北分裂期間,度量衡紊亂不堪。

開皇年間,規定以古尺一尺二寸為一尺,以古鬥三升為一升,以古秤三斤為一斤。冀州刺史趙煚,曾制定銅尺鐵尺,放在市場做標準。後來隋文帝把冀州的度量衡在全國推廣使用。

商業發達的另一標誌是城市經濟的繁榮。西京長安既是全國政治中心,又是全國最大的商業中心。城內置東西兩市,東市名都會,西市名利人,這是長安的工商業區,麕集國內外商人。

除了首都以外,東都洛陽也很繁華。這個城市位於黃河和通濟渠的會合點,是全國水陸交通中心。洛陽設有三市,東市叫豐都市,南市叫大同市,北市叫通遠市。通遠市臨通濟渠,周圍六里,商旅雲集,停在這裡的船隻數以萬計。豐都市周圍8裡,市內120行,3000餘肆。洛陽不僅是國內著名商業城市,而且又是國際貿易的重要據點。此外,劍南的蜀郡,也是“水陸所湊,貨殖所萃”的“一都之會”。至於內地,還有一批商業發達的中等城市,如荊州、吳郡、會稽(今浙江紹興市)、毗陵(今江蘇常州市)、豫章(今江西南昌市)、餘杭(今杭州以西)、宣州(今安徽省宣城縣)、蔡州、(今河南汝南)、岐州等。

對於少數民族和外國貿易,主要通過水陸兩條渠道進行。為了發展和西域、中亞諸國的商業,隋煬帝派裴矩駐守張掖(今甘肅張掖),專門主持西域和外國貿易。裴矩根據富商“周遊經涉”的情況,寫成《西域圖記》三卷,詳盡地記述了這一地區的山川、風俗、物產等。海外貿易以南海(今廣州)、揚州等地為集散地,這裡中外商人云集,貿易品以絲綢、珠璣、犀象、玳瑁為主。

隋朝對商業嚴加統治,3000戶以上的城市,都設立市署,專門管理地方商業,控制商品的流通和市場價格。

煬帝時期,在鴻臚寺下,設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使者各一名,專門管理少數民族和外國貿易。

隋唐史話:隋初的經濟到底怎麼樣?

隋朝文官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