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的《牡丹亭》是一部怎麼樣的作品,反應當時什麼社會情況?

兔牙傳說


湯顯祖的《牡丹亭》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僅在於對故事內涵的爭論上,也體現在其創作理論對於中國古典戲劇藝術的推動上。

即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是非常特殊的存在,圍繞它的爭論一直都非常多。

《牡丹亭》的主題到底是什麼?有兩種說法

關於《牡丹亭》的主題,有人說是愛情,有人說是慾望,都有各自的道理。

這部戲的故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個青春少女杜麗娘因為遊園而觸動了情思,夢見了一個叫做柳夢梅的書生,墜入情網,將其樣貌畫下來便鬱鬱而終。

但誰知這個世上真的有一個柳夢梅,而這幅畫像被他看見之後,也喜歡上了這個叫做杜麗娘的女子。於是三年之後,杜麗娘還魂與之結好。

故事的主線就是這麼一件離奇的事,所以《牡丹亭》又叫《還魂夢》。

那麼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杜麗娘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愛情?

這裡有一個非常嚴重的漏洞,就是不符合生活邏輯。

試想一下,男女二人戀愛,是先知道對方然後再談戀愛,還是先談戀愛然後再知道對方?

很顯然,杜麗娘的情況就屬於後者,這是不符合生活邏輯的。

而在這個故事當中,也可以很明顯地感覺到是以杜麗娘的感情為中心。也就是說,這個故事的基礎是杜麗娘對柳夢梅的喜歡,而不是兩人互相的傾慕。

這不是一種正常的戀愛關係。

那麼,這樣來看,這個故事就無關愛情了,而是慾望。

在豆蔻年華的少女因為詩歌和春景而觸動了情思,產生了人在這個年齡段裡本能的慾望和衝動。

這也反映了明朝社會上對於人性解放的萌芽思緒,他們尤為關注人天性的釋放。所以這一時期的作品有一個特點:

且把道場做歡場。

越是嚴肅的場合,明朝人越喜歡在這裡談情說愛。

而同題材的故事在此之前也有一部話本比較流行,就叫做《杜麗娘慕色還魂記》。

所以,認為《牡丹亭》的主題是寫人的天性、慾望,也是可能的。

但是持反對觀點的人也有理由,那就是《牡丹亭》屬於“傳奇”一類的性質,通俗文學寫離奇事兒才能引起讀者的關注,所以情節上的安排只不過是湯顯祖為了吸引讀者的手段而已。

湯顯祖還為這部戲劇作了一篇《序》,比較著名: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湯顯祖是解釋《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至情之人,所以情之一事感人至深,可以感動鬼神,令人死而復生。

所以,《牡丹亭》到底是不是一部愛情劇,到現在也沒有一個定論。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們這種愛情觀是不符合傳統禮制的,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無論《牡丹亭》的主題是愛情還是慾望,都代表著明清社會中反禮制的呼聲。

《牡丹亭》在形式上的創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精神訴求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中國古典戲劇在篇幅格式上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一本四折”。

簡單來說,比如《竇娥冤》這部劇,一共只有“四折”,竇娥死在第三折,發下了三樁大願,而第四折就是因為楚州大旱三年,其父竇天章來此調查,為竇娥平反昭雪。

我們經常說的摺子戲,其實就是這樣來的,戲劇分為一折一折的,每一折都有一個故事,有點像現在的季播劇,可以單獨演出。

而《牡丹亭》一共分為了“五十五齣”,現在一般將“齣”寫作“出”,用“一齣戲”這樣來表達,其實嚴格意義上是不對的。形容戲劇的“齣”目前還不能簡化為“出”。

《牡丹亭》的篇幅很長,已經打破了傳統的戲劇分折模式,是一種新的格式。

除此之外,在用韻上還不按照曲律來進行,這是湯顯祖的習慣。

古代寫作傳奇、戲曲的時候,每一個地方用哪個韻、哪個牌其實都有規定,但是湯顯祖不按照規定來寫,比較注重故事性和傳奇性。

這在當時引起了非常大的爭論,最為著名的就是以沈璟為首吳江派與湯顯祖臨川派的論戰。

面對吳江派注重戲曲形式格律的特徵,湯顯祖明確表露了自己的創作觀念,認為內容要大於形式:

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辭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字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

湯顯祖對於戲劇模式的發難是非常成功的,一舉打破了之前對於戲曲創作的桎梏,在明清兩朝有著非常多的追隨者,也贏得了極高的評價。

比如沈德符就曾經這樣說:

湯義仍《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

大有洛陽紙貴的韻味。

其實如果以明朝社會的狀態來看,就很好理解為什麼湯顯祖能有這麼多的支持者了。

這個時代正好處於社會經濟變革的時期,民間對於流傳已久的社會狀態有著不滿,尤其是宋明理學的壓抑,使得這個時代的人心非常躁動,所以才出現了之前說的“且把道場做歡場”的狀態。

這一時期的社會有著很明顯地反秩序情緒,希望打破一些固有的成規,所以在文學批判這一方法總結的道路上遠比詩文等作品創作更為出色。

在通俗文學中,有著大量的機遇存在。之前時代的忽視,給明朝文人留下來大量的可自由發揮的空間,所以就出現了很多讓人驚歎的嘗試。這與正統文壇上擬古風氣有著鮮明的對比。

所以說,湯顯祖《牡丹亭》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聲望,除去其故事的離奇、精彩之外,還因為契合了明朝市井中的浮躁狀態以及希望打破成規的渴望。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