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编乱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河中石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一座寺庙紧靠河岸,一次发洪水,庙门口的两只石兽被冲到河中。十几年后重修寺庙想打捞出石兽,顺着河岸向下游寻了十几里也没找到。

瞎编乱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一位讲学家听说没找到石兽后指出:石兽不是木片,应该就沉在泥沙中,怎能去下游寻找?一位老河兵却认为应该去上游寻找石兽,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泥沙比较松软,水冲不走石头却能冲走石头迎水面的泥沙,石头的下方被冲成空洞后石头就会倒向上游,再次冲刷后石头就会继续向上游倒。按照老兵的说法众人到上游去寻找石兽,“果得于数里外”。

《河中石兽》出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本就是一部主要关于狐鬼神仙的志怪小说。古时候的人不懂什么科学道理,而且庙宇、神兽往往能够和神灵扯上关系。神兽掉进河里向上游跑,这种离奇恰好符合古人对神灵的膜拜。现在的人若是把这种巫书、志怪小说里面的内容当作科学真理、当作古人的智慧,并教育 人不要主观臆断以免闹出笑话,只能是让人笑掉大牙。

根据课文前的导语可知,选编这个故事进教材是要教育学生遇到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依靠主观臆断,不然就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甚至闹出笑话。故事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可惜这个故事是瞎编乱造的,内容荒诞不堪一点也不符合实际。


瞎编乱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如果按照故事所说,十余年里石兽向上游移动了数里,照这样的速度一两个月内石兽就能向上游移动几十米,一天也能向上游挪动半米一米。这样的距离变化是非常明显的,河水里的石头多的是,随便观察几块石头的位置变化就能知道有没有这样的事情。有谁发现过三五天后石头就向上游挪了一段距离吗?

而且文中老河兵的解释完全就是错误的。石兽的歪倒是一个重心高度下降的过程,每一次的歪倒都会降低一次重心,歪倒两三次后就会深埋到泥沙中,绝不可能是跑到海拔更高的数里外的上游。这篇课文本想告诫学生不要主观臆断,编者却根据自己的臆断相信了这样的神话,上演了真实版的“得出错误的结论”以及“闹出笑话”。

瞎编乱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遗憾的是这样的笑话在国内一直存在,随便就能举出一大把的例子。《论衡》里有一句“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就凭这句话,国内制造出了司南模型,并称其为最早的指南工具。地动仪也是国人的骄傲,一直被传得神乎其神,可至今没有人能够复原出其结构。幸好司南模型今天已从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撤出,地动仪也从教科书中消失。


瞎编乱造的故事来教育学生要从实际出发,这是不是一种讽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