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簡介

安徽省績溪縣龍川胡氏宗祠簡介

龍川胡氏宗祠坐落在皖南績溪縣瀛州鄉大坑口村東,距縣城12公里,龍川是大坑口的古稱。據《龍川胡氏宗譜》載:“東晉散騎常侍胡焱提兵鎮守歙州時遊觀華陽鎮龍川(即績溪縣華陽鎮,當時隸屬歙州),見這裡‘東聳龍峰,西侍雞冠,南則天馬奔騰而上,北則長溪蜿蜒而來’,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即刻上書皇帝請求賜居,恩准,遂於鹹康三年(337)舉家遷此定居。


龍川胡氏宗祠始建於宋。明嘉靖年間,里人兵部尚書胡宗憲倡導捐資擴建。原懸掛在宗祠正廳上首的匾額書有“宗祠”兩個大字,上款為(明)“嘉靖丁未年(1547)”,下款是“光澤王書”。光澤王乃嘉靖帝之叔父,可見該祠距今已有400多年。此後,宗祠進行過幾次修繕,其中較大的一次修繕是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因此,主體結構、內部裝修仍保持了明代的藝術風格。


龍川胡氏宗祠在平面佈局、結構藝術上,如美學大師李澤厚指出的那樣:“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築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平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築為特徵的,它重視的是各個建築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體現出這種具有民族特點的實踐性精神。宗祠建立在高1米的臺基上,前後三進,由照牆、門樓、廊廡、正廳、廂房、寢樓及特祭祠等幾大部分組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佔地面積1700平方米。羅馬建築大師維特魯威在《建築十書》中說:“神廟的長度要佈置成寬是長的一半。”無獨有偶,龍川胡氏宗祠的長度恰好是寬度的兩倍。它展現了嚴肅、方正、井井有條的理性精神。然而,其空間佈局雖講究嚴謹均衡,但又求靈活舒暢。宗祠的照牆距離門樓達25米之遠,龍川溪在照牆、門樓之間涓涓東流。這種既服從自然環境而又能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的空間觀念,構成龍川胡氏宗祠總體空間的寬鬆、和諧、舒暢、均衡的美感。其實這種建築的空間觀念是徽派所有建築類型的平面佈局的設計法則,與《園治·相地》篇中“得景隨形”相一致。宗祠的門樓、廊廡、天井、正廳、廂房、寢樓以及特祭祠的巧妙組合,使整個建築既擴大了空間,又使各個獨立的建築相互連接,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線的藝術美,在龍川胡氏宗祠亦得以充分展現。宗祠的門樓二進七開間,歇山式屋頂,通稱五風樓。這本是異常沉重的下壓大帽,然而經過匠師們靈巧之手,它卻變得輕鬆、明快,富有鮮明的節奏感。在這裡,向上曲折流動要比平行延長具有更強的感染力。整個屋頂不是直線延長,而是明間高於次間,次間又高於稍、盡間,錯落有致,主次分明。彼此間雖有差異,但仍是和諧的統一體,從而形成了在嚴格對稱中有變化,在多樣變化中又保持統一的建築風貌。


應用雕刻工藝作為建築中某些部位、某些構件的裝飾手法,是徽派建築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磚、木、石三雕在每一座徽派建築中都佔有顯著地位。或以磚雕為主,或以木雕奪魁,或以石雕取勝,題材各異,情感同宗。因此,作為飼堂內的裝飾構件磚、木、石三雕,其內容、題材、主題、情調,無不服從世間生活環境之所需。龍川胡氏宗祠以其木雕藝術精湛、內容豐富。主題鮮明、畫面生動而享有“木雕藝術殿堂”之美稱。大額枋、小額枋、斗拱、楓拱、雀替、梁駝、平盤鬥、鬲扇、柱礎,就連小小的梁臍,無一不精雕細鏤,臻於至美。它們或用淺浮雕,或用深浮雕,或鏤空剔透,或浮鏤結合,極盡雕刻之能事。為了展現人們的審美趣味,表達人們的希望、追求,定型化的道德觀念的戲文人物,象徵著吉祥如意的龍獅動物、松柏翠竹、蝙蝠鹿獸、荷花博古、如意菱紋,凡此種種,都帶著先人們的情感走進了祠堂。門樓前嚮明間的大額枋上,九頭雄獅,抱球歡騰。雄獅形象逼真瀟灑。而與其相對應的大額枋上,則是九龍騰飛,珍珠滿天。刀法蒼勁有力,佈局靈活生動。它們不是機械地排列成隊,而是前後、上下的立體組合,氣魄宏偉,蔚為大觀。匠師的技藝才華在這裡得到充分表現。明間前後兩向以及兩次間前後兩向的六根小額枋上,雕飾內容各異的歷史戲文。文武百官,兵舍僮環,有如活的一般;樓臺亭榭,山水拱橋,好似真的一樣,結構對稱,內容有別,雷同中求變化,嚴謹中求靈巧,表現了既威武莊嚴,又活潑親切的情感色調。那些純粹是裝飾品的雀替、楓拱等,也都強烈地渲染著熱愛世間生活的意味。


鬲扇在徽派古建築的裝飾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但具有隔開空間、組合空間之作用,而且能夠充分發揮其裝飾功能。由於不是一個很大的平面,而是若干扇的有機組合,因此,人們便可以通過它們,創造出各種供人自由玩賞的精細美術作品,龍川胡氏宗祠的鬲扇達128扇之多。匠師們充分地利用了這些美術園地,將其分成若干組,大展其藝術技能。正廳祭龕前及其兩側的22扇鬲扇,裙板上精雕出一幅幅動人的以鹿為中心,襯以山光水色、松柏翠竹、花草飛鳥的百鹿圖,其佈局的合理、畫面的清新、層次的分明、氣韻的生動,幾乎與寫實的追求內在美的中國畫別無兩樣。鹿在叢林中疾奔、鹿在清溪河畔倘祥;幼鹿在母親的懷抱裡吸吮;老鹿在翠竹林陰中安詳……形態各異,活靈活現。在這裡,人們彷彿置身於鹿的樂園之中。其實,這栩栩如生的百鹿圖與其說是一幅幅精湛的木雕藝術,毋寧說是人們在傾吐著渴望生活、追求生活的摯熱情懷(因為鹿,祿同音)。


正廳東西兩序的20扇鬲扇上,則以荷花為主題,配以魚、蝦、螃蟹、鳥、鴨、水草等動植物,細雕入微,技藝精良。荷葉千姿百態,無一雷同,或仰、或覆、或側、或斜,有低垂如傘,亦有上卷似盤;菡萏也有異別,含苞低垂,綻開吐芳,相互爭妍鬥奇;蓮蓬則帶著它的希望在花中亭亭玉立。這裡並非是一個寧靜的世界:鴨在戲水,魚在暢遊,鳥在騰歡,蝦在追侶,這一切同樣是在祈求、頌揚人世間的生活,只有族人和睦團結,生活便會充滿幸福與歡樂,而芙蕖恰恰是這種希求的象徵。


寢樓本是嚴格按照左昭右穆制存放祖先牌位的地方,其氣氛應該寂靜肅穆,然而在這裡人們賦予它的卻是花的世界。幾十扇鬲扇上,鐫雕著各式花瓶和各種名貴花卉。瓶有六角、八角、半圓、菱形、天球、玉壺春等之別,花有桃、李、梅、蘭、菊、牡丹、芙蓉、水仙、王簪、海棠、杜鵑等之分,在瓶下又襯以四足、六足、八足等古樸典雅的瓶託,真是一幅幅意趣盎然的博古花卉圖,其雕刻手法雖趨繁褥,然仍不失木雕作品之原氣。這裡是一個神人同在,舒適、充滿生活美感的場所。


如果說一件件精緻秀麗的木雕藝術作品為雄偉壯觀的龍川胡氏宗祠增添了逸秀美感,那麼,為數不多的磚雕、石雕藝術品,則與木雕藝術相得益彰,同樣增強了宗祠的藝術感染力。磚雕主要裝飾在門樓兩邊的八字形牆體上。梁、枋、雀替、駝峰等,均能精心設計,入微刻畫。戲劇人物瀟灑自如,雄獅猛虎威武逞強;花果飄香,回紋井然。石雕除須彌座外,則以一對圓雕石獅為代表,這對石獅造型生動,體態高大。雄獅居東,腳戲繡球,側首西望,神態安詳;雌獅在西,爪撫幼獅,凝眸東眺,性情溫柔。兩獅坐立在宗祠大門兩側,既威嚴又慈祥。


繪畫藝術在龍川胡氏宗祠也是惹人注目的。在門樓八字牆的正脊上,在一座座馬頭牆的正面和內外兩側,在山牆的博脊上,一幅幅濃淡相宜的山水畫,以其感召人心的藝術魁力,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憧憬。


龍川胡氏宗祠以其強烈的徽派建築風韻,屹立在中國古代建築之林。其豐富的建築文化內涵,叫人為之驚歎。1988年1月,龍川胡氏宗祠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如著名建築師鄭孝燮先生在考察龍川胡氏宗祠之後所說的那樣:“相見恨晚,這裡有看頭,不愧為國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