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待证据中的瑕疵问题

据以认定案件事实的证据存在瑕疵,在很多案件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瑕疵的产生,往往是取证过程中,因为取证人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严格遵守相关程序造成的。

怎样对待证据中的瑕疵问题


存在瑕疵,并不必然导致证据效力减损。分为两种情形:一是瑕疵严重到一定程度,足以引起合理怀疑。此时可以向法庭申请非法证据排除,产生的法律效果就是否定其证据资格。

二是轻微瑕疵,通过补正,或者作出合理说明,就可以解决。这种瑕疵虽然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减损证明效力,但还达不到否定其证据资格的程度。如果取证机关或取证人进行了补正,或者作出了合理说明,对瑕疵问题进行了弥补,该证据仍然具有定案的效力。

怎样对待证据中的瑕疵问题


但严重与轻微之间,并不总是泾渭分明,也存在一些模糊地带。此一时认为仅仅属于轻微瑕疵,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同一问题又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甚至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司法官可能认为属于轻微瑕疵,而有的则可能倾向于认定属于严重瑕疵。由于对证据效力产生争议,这一争议无法解决,就会影响到法官的内心确信。

这就告诉我们:

一是取证要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取证一般是由执法者进行的,但也可能是律师等人员。不管谁取的证,都应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只有这样,才能在源头上防范瑕疵证据的产生。

怎样对待证据中的瑕疵问题


二是对轻微瑕疵也不要轻视。瑕疵一旦产生,小问题就可能酿成大失误。人的认识毕竟是有限的,你所认为的“轻微”,很可能会被对方认定为“严重”,在难以进行合理应对时,就可能导致证明效力减损,引发不利的案件后果。而且,即便对瑕疵证据进行了补正,或者作出了合理解释,这种补正或解释也经常难以达到100%的预期效果,还是会动摇法官的内心确信,从而影响到司法认定。

三是当瑕疵问题未足够严重时,不要孤注一掷,妄想以此作为唯一突破口。瑕疵毕竟只是瑕疵,不必然构成违法。单个证据的瑕疵,也不见得影响到证据全局。当证明案件关键事实的有三个以上证据,且能够相互印证时,其中一个证据存在瑕疵并不影响全局。如果仅有两个证据且相互印证,一个证据有瑕疵,而另一个证据没有,同样可以认定案件事实;除非该瑕疵证据已严重到一定程度,应当予以排除。

怎样对待证据中的瑕疵问题


四是对瑕疵证据的攻击,要围绕事实认定展开。攻击瑕疵证据,试图减损其证明效力,仅仅只是手段,其目的是动摇案件事实的认定。因此,不能舍本逐末,要将瑕疵证据的证明效力与全案事实的认定结合起来,讲清楚为何某一证据的瑕疵,将可能导致相关事实无法认定,或者足以产生合理怀疑。只有这样,这种攻击才是有价值和必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