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美國是國際上影響巨大的發達國家,經濟發展也是遙遙領先,但是它的歷史卻十分短暫,作為曾經英國的殖民地國家,是什麼讓它在短短的歷史潮流中迅速發展呢?

在美國獨立之後的建國初期,有兩種重要的立國思想影響著美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那就是傑裴遜的“農業立國”和漢密爾頓的“工業立國”。

兩種不同的建國思想為後來美國的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摸索出了正確的發展道路,因此這兩種思想在美國的建設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和地位。

一、脫離英國殖民的美國,在起初的發展道路上需要面對許多挑戰,傑裴遜的最初提出的“農業立國”理論為“工業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美國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之後殖民地和英國發生了爭執和矛盾,英國對北美地區持續高壓政策,北美人民產生了大量的不滿情緒,這是獨立的導火索。1776年至1783年,華盛頓領導著北美十三州,獲得了戰爭的勝利,獲得了獨立。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華盛頓

但是剛剛脫離了殖民種植的美國,猶如一個襁褓中的嬰兒,對世界的認知尚少,擺在美利堅合眾國領導人面前的不僅僅是喜悅,更多的是迷茫,和肩負起重任的擔當。如何建設這個剛剛獨立的國家,對於領導人員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如何構建一個強大的國家,如何發展經濟政治,如何在世界站住腳,改變以往被人欺壓被人壓榨的場景,都是一個非常嚴峻緊迫的問題。

因為此後經濟發展的道路的選擇,會直接關係到日後美國國力的強盛或衰落,這一個問題必須十分慎重,正因為是十三州合併,所以不同的立國理念和追求一直穿插在美國的建國初期和後期建設中。

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傑裴遜的“農業立國”和漢密爾頓的“工業立國”這兩種理念,兩人的爭論由政治經濟政策所引發,隨後擴大到憲法、政治體系、外交政策等方面,但透過爭論的細節,將它放進美國的整個歷史裡來看,其實並不是傑裴遜和漢密爾頓兩個個人的爭論辯駁,而是美國這一整個國家該如何規劃,如何發展的重要問題。

在兩人執政期間,雖然傑裴遜堅持“農業立國”,但是結果卻是向著“工業立國”方向的轉變,不可逆轉不可預測,這是當時每個人都大大出乎意料的,而漢密爾頓執政期間,正是美國發展的重要時期。

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大大提高了美國的國力,增加了美國的國際影響力,冷戰後更是成為了超級大國,第三次工業革命後,基本奠定了美國的強盛國力。

但兩人的治國理念都對美國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雖然大體上美國建國後的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是按照漢密爾頓的思想演進的,傑裴遜的“農業立國”為“工業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傑裴遜

他鼓勵發展農業為農業的大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農業發展正是工業發展的基本前提,因此,對漢密爾頓與傑裴遜對美國早期的貢獻應該一視同仁,二者都對後世建國、處理政務、經濟發展有著不可估測的深度和影響力。

二、受到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傑裴遜工業發展會促進社會矛盾,但漢密爾頓卻崇尚“工業立國”思想,二者思想的衝突對美國建設過程影響深遠

傑裴遜出身於種植園家庭,受到家庭的影響,他在個人的成長過程、童年時代,都對農村、農民、農場主和農業經濟有著非常深厚的感情和情感。他在華盛頓政府時期擔任美國國務卿,同時也是美國《獨立宣言》的起草人。

傑裴遜在法國任職時深受法國啟蒙思想的影響,崇尚“天賦人權”,認為工商業階層組成的政府會侵害人民的利益, 尤其是農民的利益,同時也會造成普羅大眾的權利受損。

他曾在歐洲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工商業興起之後造成的極端貧富差距和由此產生的社會矛盾、社會動盪。他認為只有農業才能保證人民的生活自由平等,所以他主張“農業立國”。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工業生產

傑裴遜也曾說過:

“土地的耕種者是最有價值的公民,他們最有活力,最富有獨立性,最善良,他們最有活力,最富有獨立性,最善良,他們與國家連接在一起,並且以持續不斷的紐帶,與國家的自由和利益合為一體。”

並且他提倡自由貿易,以大量輸出生活必需品,例如糧食等,還有棉花這種工業原料來換購工業成品,從而引起工業國家對農業國家的依賴。但是他錯誤的認為歐洲是因為土地面積大大小於人口,大量人口土地需求無法滿足,才造成了歐洲大量發展工業。而這種錯誤的認識,一定程度上也是“農業立國”不是長久之計的重要原因。

崇尚“工業立國”的漢密爾頓從小就以經營商業獲取利益為生,所以他也一直關注工商業發展的狀況,影響他的思想信條,是他信奉的英國政治思想推崇“秩序”,認為政府的首要目的就是發展經濟,促進商業、農業、稅收的發展,國家發展過程中經濟應該是首要重要的。

漢密爾頓非常欽佩和讚賞英國工業實力的強大,也非常清醒的認識到英國實力強大的原因正是因為英國當時正在進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

因而漢密爾頓認為美國建國後,應該大大發展工商業,促進工業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以及進一步的提高。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漢密爾頓

從上面兩點不難看出,二者建國思想的不同,不僅與童年生活背景的影響密不可分,還與成長後信奉的不同的思想理念有極大的關係。

傑裴遜出身於種植園家庭,漢密爾頓從小經商謀利,這一童年生活背景的奠基,造成了二者“農業立國”與“工業立國”的分歧。

這個分歧也影響了美國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還是別的方面,甚至還在一定程度影響了美國的內政,這種深遠廣大的影響是傑裴遜和漢密爾頓兩個人遠遠沒有想到的。不僅僅是南方農業種植園和北方工商業的對抗,更是美國建設過程中不同的聲音的碰撞和摩擦。

三、傑裴遜推行的農業立國使得美國在英美衝突中損失慘重,漢密爾頓主張的發展工業思想,促使美工工業步入正軌,在兩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成為世界強國,資本主義的世界形成

1801年3月4日,傑裴遜當選了美國的第三任總統之後,表面上看起來是“農業立國”的勝利,但是之後的發展卻大大出乎每一個人的意料。

傑裴遜在1807年的英美衝突中,實行《禁運法》,企圖用農業來遏制工商業的方式來打擊英國的工業經濟,同時也遏制工業在美國的發展,但是結果並不盡如人意,英國雖然受到了沒有工業原料的困擾。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發達的英國工業

但是美國的損失更大,南方生產的農業產品,例如菸草、棉花等沒有銷路,無法銷售出口,而在國內銷售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產品價格瘋狂下跌,農民哀聲一片,生活大大受到影響,並由此引發一系列經濟問題。

而英國的工業產品無法進入國內,導致國內供不應求,價格大大上漲,在利益的趨勢下,美國的工業發展勢如破竹,向著漢密爾頓的“工業立國”飛速發展。

傑裴遜在這個情勢下也轉變了自己的認識:

“為非正義的好戰國所造成的我國對外貿易的停頓,以及由此造成的我國公民的損失和犧牲,成為目前人們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我們被迫面臨的這一形勢,迫使我們把一部分力量和資金用於國內製造業和交通的改進。這一轉變的範圍正與日俱增。”

漢密爾頓主張美國獨立後應該儘快發展商業和製造業,迅速改變農業國的地位,應讓美國快速成為美洲乃至世界的強國。

1789年10月,漢密爾頓就任財政部長後不久,在與英國密使喬治.貝克威爾的談話中,曾經說過:

“美國是個新興國家,但可惜生來是個農業國,而不是製造業國家,聯邦政府的政策是努力促進國內的製造業和商業。”

在經過1801年後的英美衝突之後,

美國不受控制的進入了漢密爾頓所規劃的“工業立國”的軌道,這正是順應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趨勢。

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各個地方都有美國傳播來的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作業方式,對以前的舊制度和舊思想有了一定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美國作為資本主義大國逐漸興起。

從農業立國向工業立國的思想轉變,美國為何能成為“世界大國”?

圖 | 發展迅速的美國工業革命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美國的生產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提高,大大的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壟斷產業的現象也逐步出現,重工業逐步佔領主導地位,美國在世界嶄露頭角,影響力和聲望大大增加,資本主義的世界也最終形成。

總結

筆者認為,美國建國初期經歷了傑裴遜的“農業立國”理念和漢密爾頓的“工業立國”的理念,二者因童年成長生活背景和崇尚信奉的理念不同,而產生分歧。但是美國在建設國家發展經濟中,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走了正確的道路。

但是傑裴遜的“農業立國”在一方面也為美國的工業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農業正是工業發展的奠基石。傑裴遜和漢密爾頓的建國理念二者皆有可取之處,是歷史的必經道路,對後世的建設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

參考歷史文獻:

《英屬美洲權力概述》

《獨立宣言》

《美國憲法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