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在156個重點項目中,華西集團前身的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率先打響了長春一汽廠的第一仗,鄧小平來到現場視察

“三線建設”與國家156項重點工程的紐帶與建設淵源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三線建設”是從1964年開始的,那麼,在此之前,國家的基本建設進行得怎麼樣了呢?

可以這麼看,新中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1951年底,國家迅速確立了以蘇聯模式為藍本的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這一戰略極大地推動了新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重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空間載體,新中國城市的發展也隨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今天,我們就來回顧一下,“三線建設”與國家156項重點工程鏈接的紐帶與建設淵源。

156 項重點工程的由來

“三線建設”前期的歷程,應該是從1964年倒敘至新中國成立初期。

1953年開始實施的 “一五”計劃,確立了以重工業優先發展為主導的新中國工業化發展的主要方向,即集中主要力量進行以蘇聯幫助我國設計的 156 個建設單位為中心的、由中央專控投資限額的 694個建設單位組成的工業項目,建立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其目的在於: 通過建立和擴建電力工業、煤礦工業和石油工業;建立和擴建現代化的鋼鐵工業、有色金屬工業和基本化學工業;建立製造大型金屬切削機床、發電設備、冶金設備、採礦設備和汽車、拖拉機、飛機的機器製造工業,從而使我國能夠在社會主義大工業的物資基礎上改造我國國民經濟的原來面貌。

“一五”時期,以156項工程為契機,新中國開始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這些大型經濟建設項目的啟動,不僅改變了中國城市發展的道路、方向,而且為中國城市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從而推動了中國城市進入以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為導向的新階段。在這一發展模式的作用下,中國城市的發展呈現出城市職能的經濟化、城市化發展的高速化、大中城市優先發展以及區域城市發展均衡化等新特點,這種城市發展的變化既徹底改變了舊中國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又為後來中國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礎。

五十年代初期,黨帶領全國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加上當時蘇聯等國家的大力援助, 156項重點工程出爐了,並在其帶動下,595個大中型工程相繼建成投產,初步鋪開了我國工業佈局的骨架。這156項工程大部在“三線建設”前期建成,但內中又有不少大項目分出二期、三期至四期來改、擴建。 “三線建設”開始後,又成國防軍工、軍需戰備項目急需,還成紐帶鏈接又正式納入了“三線建設”規劃包含的項目繼續進行更大規模擴建。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一五”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熱電廠項目之一

156 項重點工程的分佈

“一五”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中,因多種因素造成實際施工進入的共有150項,其中:軍事工業企業 44個[航空工業12個、電子工業10個(後追加3個)、兵器工業16個、航天工業2個、船舶工業4個] ;冶金工業企業20個 (鋼鐵工業7個、有色金屬工業 13個) ;化學工業企業7個;機械加工企業24個(後追加1個);能源工業企業52個 [其中煤炭工業和電力工業各25個(後電力追加1個)、石油工業2個] ;輕工業和醫藥工業3個(後輕工追加1個)。按省區劃分,僅初步安排了東北三省、河南、湖南、湖北、山西、江西、四川、陝西、甘肅、寧夏及安徽共 13個省區,其中在四川省分兩批次安排了l3個,後又經兩次追加7個,合計20個大項目。

這些項目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我國建立比較完整的基礎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體系,以奠定新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從全國來看, 156項工程宏觀上主要配置在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150項中的106個民用工業企業,佈置在東北地區50個、中部地區 32個; 44個國防企業,佈置在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 35個,其中第一批有21個安排在四川、陝西兩省。按照當時沿海與內地的劃分,150個施工項目中內地安排了118項,佔全部項目的79%,沿海地區只佔約21%。

從宏觀上講, “一五”期間,156項工程分佈雖然比較分散,但毫無疑問的是為了控制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成本,這些項目大多配置在原來發展基礎較好的大中城市。從微觀上講,為了發揮投資的規模效益、集聚效益,其中的相當一部分大企業經過聯合選廠、與城市建設相協調,成為綜合配套的工業區。

156項工程在18個重點城市裡布點了含成都、重慶、綿陽這3個城市(經追加)的20項工程。同期,為156項工程配套的694個由中央專控投資限額的工業項目也以城市為基地開工建設。1954年,國家計委先後批准了“一五”計劃694項建設項目的選址方案。這種項目分佈不僅從根本上調整了新中國工業化的空間取向,而且為中國城市尤其是內地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一五”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熱電廠工程之二

156 項重點工程牽手華西集團

  “一五”計劃時期,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我華西集團前身的建工部直屬工程公司率先打響了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的新建第一仗,這是華西集團前身的施工隊伍首先與 156項重點工程牽手。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重要建設項目之一,投資總額6.5億元。1953年7月15日開始動工興建。 1956年7月13日建成並試製成功第一批國產載重汽車,毛澤東把這種汽車命名為“解放”牌。 10月15日正式移交生產,年產載重汽車3萬輛。

  根據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規定,黑龍江省是國家工業建設的重點地區之一,蘇聯幫助我國建設的 156項工程,有22項在黑龍江省。抗美援朝期間 “南廠北遷”的13個大中型企業和原蘇聯援建我國的156項重點工程中有 13項在哈市佈局。位於齊齊哈爾市富拉爾基區的中國第一重型機器廠,是一汽廠完成後的第二站,建工部一局上萬名施工隊伍集中力量打“殲滅戰” , 在1959年初步完成了建廠任務。

 五十年代初起,蘇聯政府幫助中國新建、改建重點工程 156項,其中安排在四川的有兩批13項。第一批 6項,1952年起陸續動工, 1958年前後建成投產。第二批7項, 1958年動工,後又兩次追加第三批7項,最終因中蘇發生分歧,蘇方中止合同,撤走專家,停止供應關鍵設備和技術資料,受援項目被迫調整方案,壓縮規模,延長工期,最遲者至1965年才建成投產。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五十年代初起,蘇聯政府幫助中國新建、改建重點工程 156項,其中安排在四川的有兩批13項,各工程相繼開工

華西集團與156項重點工程建設淵源

1953年到1962年國家 “一五”、“二五”計劃時期,按照國家156項重點工程的計劃安排,我集團前身系統承擔了其中22項重點工程的建設,另援建了山西省的5項,充分展示了我集團前身在組建初期較好的施工技術發展水平。下面,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我華西集團與156項重點工程牽手時期的歷史淵源吧 ………

我華西集團及前身的施工力量,在156項重點工程中,在四川本土獨立完成(參建、援建及協作配合)的項目共有20項,它們是:

1.重慶發電廠(國營507電廠)為國有大型一檔企業。始建於1952年, 1954年第一臺1.2萬千瓦機組投產發電,歷經7次擴建形成目前總裝機容量80萬千瓦的大型火力發電廠。年發電量為40億千瓦時。

2.錦江電機廠(國營784廠) 於1954年籌建,1958年12月正式投產,從蘇聯引進加工設備和各種儀器千餘臺,以及6個型號的雷達樣機和全套技術資料,還從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瑞士購進設備。聘請8名蘇聯專家到廠工作,派出管理技術幹部赴蘇聯培訓和實習。通過引進、仿製和技術培訓,掌握了雷達整機制造技能。

3 .新興儀器廠(國營719廠) 於1954年4月籌建, 1956年6月正式投產。從蘇聯引進機械加工設備和儀器908臺(套),聘請 32名蘇聯專家到廠指導工作,工廠派出57名管理、技術幹部赴蘇聯對口企業進行培訓和實習。

4. 西南無線電器材廠(國營715廠) 今宏明無線電器材廠, 1955年動工興建, 1958年3月正式投產,先後從蘇聯引進加工機械、專用設備、儀器儀表等509項、 3600多臺套和技術資料、電子元件樣品等,組建成電阻器、電位器、電容器等阻容元件 8大類38個品種、年產量3700 萬隻的生產線。

5 . 成都發電廠(成都熱電廠) 該電廠第二期擴建工程由蘇聯援建, 1956年4月動工, 1958年7月建成投產。裝機兩臺2.5萬千瓦機組,蘇聯派出10名專家到現場指導。可發電供熱(向成都東郊13廠供電供熱)。

6 . 重慶肉類聯合加工廠 其主廠房等設計由蘇方承擔,主要設備由蘇聯供應,並派 3 名專家幫助選址建設。主廠房等原定 1956年11月開始施工,由於中方改變建設方針,將蘇方設計的大型廠改為中型廠,至 1957年11月才動工興建。 1958年5月,又擴建 9000噸冷庫1座,新建制藥車間和熟食品車間各1座, 1960年9月竣工投產。

7 .紅光電子管廠(國營773廠)是一個開發製造電子束管的專業化大工廠。 1958年11月破土動工,設計規模為顯像管、指示管、示波管、攝像管 4大類、11個品種,年產60萬隻。原定引進各類設備、儀器4412臺, 1960 年 7 月後蘇方停供,實際到貨 50% ,蘇聯專家撤離。工廠重新調整規模,採用代用設備、小型配套等辦法,組建 3 條顯像管生產線,核定年產量 15 萬隻,於 1961 年底基本建成。早期主要從事軍工用真空顯示器件生產,到七十年代由軍轉民生產黑白玻殼,自八十年代初開始引進彩色顯像管用玻殼生產技術與設備。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紅光電子管廠(國營773廠)是一個開發製造電子束管的專業化大工廠。 1958年11月破土動工,1964年建成

8.國光電子管廠(國營776廠) 於1958年9月動工建設,聘請21名蘇聯專家來廠指導工作,培訓技術人員。1960 年,蘇聯停止供應設備,撤走專家,到貨設備也缺少關鍵部件。工廠按到貨情況,重新調整方案,削減產量,1963年12月基本建成投產。

9. 成都電機廠(國營906廠) 於1958年6月破土動工,先後聘請蘇聯專家9人到廠幫助設計,指導生產。 1960年8月,蘇聯專家撤走,供應的設備、儀器僅佔原計劃的40% ,其中一部分還不適用。工廠被迫壓縮產品品種和產量,於1965年9月正式投產。

10. 四川長虹機器廠(國營780廠) 今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總部位於新興的科學電子城綿陽市。 1956 年 4 月籌建於德陽城南郊, 1957 年經中蘇專家實地考察論證後,國務院乃決定將 780 廠改遷在綿陽與 729 廠合併為 780 廠繼續籌建。 1958 年 10 月正式破土動工, 1965 年建成。是我國重要的機載殲擊火控雷達研製基地,至今仍承擔著國家重大的軍品研製和生產任務。產品暢銷美洲、澳洲、東南亞、中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海外享有盛譽。長虹品牌價值 245 億元,為中國家電行業第一品牌。

11. 四川涪江機器廠(國營783廠) 今四川九洲應用電子系統有限責任公司,位於新興的科學電子城綿陽市,是中國電子工業大型骨幹企業; 1999 年公司被列為 520 戶國家重點企業。

12. 成都峨嵋機械廠(國營132廠)

今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位於西郊黃田壩,原國家三機部所屬大型航空工業企業。是西南地區大型殲擊機制造 廠,為國家“一五”和“二五”期間的重點工程之一。開始由蘇聯政府幫助設計,1960 年蘇聯政府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後由我國自行設計、組織施工,建築工程一直持續到八十年代後期。

13. 獅子灘電站 位於長壽縣境內,該地區工業發展歷史悠久,成為重慶市化工輕紡衛星城。中央將蘇聯援建的獅子灘電站和 1958 年 11 月國家重點工程之一的長壽化工廠氯丁橡膠生產設備裝置定點長壽,陸續重點投資發展能源、交通,布點新建擴建一大批工廠。 1956 年建成當時西南最大的水力發電站獅子灘電站。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四川長虹機器廠(國營780廠) 今四川長虹電子集團公司,總部位於新興的科學電子城綿陽,這是老廠大門處


14.成都南光機器廠(國營708廠) 今成都南光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建廠堪稱四川近代工業始祖。百年發展,步履堅實:老廠在九眼橋三官堂街,新廠在龍泉驛 , 又在成都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設 3 個分廠 ,1956年成為第二機械工業部直屬企業;主營真空設備、集成電路鍍膜機、泵、擴散泵、溼壓等。是真空鍍膜設備、電子專用設備的主要製造商之一,為國內四百餘條生產線裝備了大量關鍵設備,部分產品出口到日本、韓國、美國、印度、澳洲等國。

15 、華豐無線電器材廠(國營796廠) 位於綿陽市躍進路,是我國定點生產研究航空航天、國防軍工、機械電子信息、國民經濟建設等多系列多門類品種電子元器件接插件行業的大型綜合骨幹工程。 1957 年二機部利用綿陽無線電工業學校和 295 、 296 兩所無線電技工學校校址為依託規劃,將陝西蔡家坡籌建的無線電器廠遷來併入。

16 、四川涪江有線電廠(國營730廠) 今四川靈通電器股份有限公司,位於綿陽市躍進路北段,系國家“二五”計劃時期建設的重點大型電子骨幹工程,國家通信與醫療電子科研、生產基地,電子工業部直屬軍工通信設備專業廠家,是新中國成立後新建成的第一個通信設備整機廠。 2006 年 5 月後改制兼併,搬遷高新區重組為四川靈通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靈通電訊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實體。

17 、國營西南繅絲廠(綿陽地區繅絲廠、綿陽絲綢印染廠) 位於綿陽市綿州路中段, 1954 年由紡織工業部西南紡織工業局決定在綿陽建設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繅絲企業,設備安裝於 1956 年 11 月開工, 1957 年 9 月竣工, 10 月正式投產。主要生產設備採用日本 YM 惠南型快速自動繅絲機 30 臺共 6000 緒,年生產生絲 263 噸。 1996 年改制,1997 年 10 月重組由國家控股的金駝鈴絲綢有限公司, 2007 年後最終破產兼併。

18 、江油發電廠(江油熱電廠) 位於中壩城東北,一期工程始建於 1958 年,安裝兩臺中溫中壓 1.2 萬千瓦發電機組,於 1960 年 11 月正式投入運行。江油發電廠已成為四川電網熱電主力發電廠之一,是西南地區最大的第一座機械化自動控制的大型亞臨界凝汽式發電廠。

19 、江油水泥廠 位於江油二郎廟鎮, 1956 年由建築材料工業部籌建,設計能力年生產普通硅酸鹽水泥 70 萬噸。全套設備從德國伯力鳩斯公司引進,從原材料開採、加工到成品包裝全部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安裝有最先進的電子自動化吸塵設備。西南地區最先進的大型水泥製造企業。

20.四川礦山機器廠 位於江油市,始建於1958年,屬機械電子工業部大型重點企業,為冶金、礦山、石油、化工、建材及運輸等 10 餘個行業提供成套和單項先進機械設備及批量工礦配件。又是中國唯一生產架空索道的重點企業。目前國內使用的礦山索道、大山河川名勝旅遊景點架空纜車索道中, 95%以上為該廠生產。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國家156項工程與我華西集團有緣有情,華西建設者與156項工程施工建設牽手

除此之外,華西集團前身的西南二公司 1955—1957年併入太原工程局第四建築工程公司期間還援建了 156 項重點工程中的 5 項,它們是 245 廠(山西北方興安化工)、 247 廠(山西機床廠)、743 廠(晉西機器廠)、 763 廠(山西江陽化工廠)、884 廠(山西汾西機器廠)等工廠項目。

國家156項工程與我華西集團有緣有情,華西建設者與156項工程施工建設牽手後,使新中國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和工業城市發展的基礎。使機械電子工業城市長春、齊齊哈爾 ( 富拉爾基 ) 、成都、綿陽等;綜合性工業城市重慶等為主體的不同類型工業城市迅速興起。形成了以成都、重慶、綿陽為中心的西南工業城市聚集區。

(此文刊登在《華西建築報》 2011-12-14 第1516期第1版—2版上)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一五”計劃時期,在全國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的第一拖拉機制造廠


建設者築跡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6 文 / 楊得富

“三線建設”與國家156項重點工程的紐帶與建設淵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