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被別人上摺子參一下會很嚴重嗎?

清風寨朱子明


  中國曆經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終於在1911年落下了帷幕。然而圍繞封建社會的方方面面話題依然不決,甚至隨著網絡宮廷劇的持續熱播,人們對於封建社會時期的文化、民風、習俗、制度等都有了濃厚的興趣。還有甚者,不喜歡正史,而喜歡稗官野史。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了解一下關於摺子的一些普遍知識。

 一、關於摺子的常識

 1、摺子的來源

  摺子又稱為奏貼或摺奏,官方多稱為“奏摺”。據可考資料,奏摺的稱呼最早見於順治十三年(1656),但因為是孤證且實物至今還沒有發現,因此歷史學家們對此頗有微詞。

  現在比較認同的說法則是,摺子開始於康熙帝時期。相傳,康熙帝為了讓官員相互監視和探查民情民意,常常責令親信的官員或督撫大員密奏。這是密摺文書的最初情況。密摺就是奏摺的一種。漢代以前,臣子給帝王陳書叫作“表或書”,比如著名《出師表》《諫逐客書》等。漢代以後,細化為“章、奏、表、議”也有用為剳(即札)的,等同於“書”。

  清朝時,隨著機密文書數量的增加和作用的凸顯,奏摺也逐漸成為定製。乾隆帝十三年(1784)時,朝廷又特意下旨停止使用奏本,使得奏摺與題本不分伯仲。又因為許多機密要務都是用奏摺先行上達,而題本則成了例行公事,因而光緒二十七年(1901)終於取消題本而專用奏摺。

  2、摺子分類

  從現存歷史資料來看,摺子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四類,其公文程式各有不同。

  最初主要用作請安致賀。據資料顯示,清朝有大量的垃圾摺子都是請安摺子。據說,雍正在位時,有一個地方官員叫孫文成三天兩頭上摺子,只是問一下“皇帝還好嗎?”皇帝回覆說“我很好”。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除了請安摺子,還有用作奏事、謝恩,尤以奏事折為最多。在康熙及雍正初年,摺子還沒有統一制式,也沒有列入國家正式官文書範圍之內。

3、使用範圍

  起初,京府內外,官員不論官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都可以上摺奏事和謝恩。到了雍正帝后期,尤其是乾隆時期,奏摺才成為國家正式官文書,並逐漸形成一套嚴格的制度。

  首先,只有高級官員,如文官的京官三四品以上或翰詹科道官員;地方官按察使以上或負有特殊使命的欽差官員;武官須總兵以上等員才擁有資格用奏摺奏事。其次,在公文程式、運轉關係以及繕寫的字體等方面,也都有繁瑣的規定,違者會受到嚴厲處分,輕則丟官,重則喪命。

  4、管理方法

  奏摺送達皇宮後,皇帝會用硃筆批示,即稱"硃批奏摺"。雍正王朝後,奏摺經硃批後,在發還具奏人遵行之前,會照例要由軍機處抄錄一份,以供有關衙門傳抄執行和存案備查,稱為"錄副奏摺",簡稱"錄副"。也有少數奏摺(如言官風聞奏事之折)皇帝不加批示,即以原折交軍機處存檔,不再錄副傳抄。還有個別事關機密之件,或因具奏人的請求,或皇帝認為不宜公開,即留在宮中,不發交軍機處抄錄,稱作"留中"。

  雍正帝繼位不久,還下令凡康熙帝的硃批奏摺及他本人批過之折,在發還具奏人遵行後,必須於年終彙總繳還皇宮保存,個人不得私自留存和抄錄,並且從此成為定製。

 二、問題解答

  回到我們的問題,假如在清朝被人參了一本,會很嚴重嗎?我們著重從兩個方面來說明一下:

1、參的事兒決定了參的後果

  正如前邊我們所瞭解到的,如果有人上摺子跟皇帝請安並連帶參了某人說“誰誰誰,沒有給您請安”。如果是這樣無關痛癢的摺子,但凡有點度量的帝王都不會責罰被參之人;若是上摺子的人參了重要的事,比如河道治理等問題,那麼皇帝一定會高度重視並嚴查嚴辦。但凡這樣觸及封建王朝核心利益的問題,一定是高格處理。所產生的後果也往往比較嚴重。輕則罰俸祿、丟官職,重則發配或喪命。

2、上摺子的人決定了參的後果

  上摺子的官員品級大小也決定著被參之事被參之人的命運。理論上來說,官級越大,參下某人或動議某人的幾率越多;官職越小參下他人的幾率越小或者根本就沒有這個機會。


  封建王朝統治者為了自身統治,在各個方面都會制定無比嚴格的規定和制度。無論是摺子,還是其他方面,都有很多禁忌和章程,不能逾越。

  好在我們進入了21世紀,歷史已經走遠,我們應該瞭解過往,主要是為了啟迪未來和珍惜當下的美好。難道,不是嗎?

  


飛揚文字


在古代,官員等級森嚴,上至一品大員,下到九品芝麻官,都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各司其職。在官場上,最忌諱的就是僭越。如果一個小縣令想要向皇上遞摺子,要經過層層官員的審視,最終才可能送到皇帝手中。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成功的達到目的,也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有效。

官員所呈遞的摺子中所奏內容也分很多種,有的是報急求援的,有的是索要糧草餉銀的,有的則是上奏彈劾官員的。那麼上奏摺彈劾某一官員,被彈劾的官員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對於上奏彈劾之事,每個朝代帝王不同,制度也大不一樣。在武則天時期,曾有個官員,下朝了肚子餓,路邊買了個蒸餅一邊走一邊吃,卻恰巧被御史看到了,對不起,彈劾。為什麼要彈劾?一個官員穿著朝服在大街上吃蒸餅是什麼樣子,成何體統!御史彈劾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也很生氣,本來想給此人升遷的,看了彈劾的摺子,升遷之事就黃了。

在武則天時期。可能被彈劾之人只是升遷的機會沒有了,但如果有人在清朝被人上了摺子彈劾,可能這個人連命都沒有了,甚至還有可能株連家族。清朝,康雍乾時期,盛行文字獄,所以如果在清朝有人上奏摺舉報某官員言辭之中有造反或對皇家不敬之意,對此,如果皇帝不查或者錯信親近之人的話,又秉著寧殺錯不放過的原則,這個被彈劾之人可能就很少有申冤的機會了。舉個例子,就像《還珠格格》中小燕子的父親一般,皇帝忙於國家大事,在這種事情上難免有所疏漏,所以事情的原委可能就被手下的官員一筆帶過,導致產生冤假錯案而不自知。

其實無論哪個朝代,都有貪官汙吏,也有冤假錯案的發生。被人上奏彈劾,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沒做虧心事,縱使一時受挫,但終有真相大白的時刻。


輕擷棠梨


在古代,官員等級森嚴,上至一品大員,下到九品芝麻官,都要遵守嚴格的等級制度,各司其職。在官場上,最忌諱的就是僭越。如果一個小縣令想要向皇上遞摺子,要經過層層官員的審視,最終才可能送到皇帝手中。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成功的達到目的,也不是所有的奏摺都能有效。官員所呈遞的摺子中所奏內容也分很多種,有的是報急求援的,有的是索要糧草餉銀的,有的則是上奏彈劾官員的。那麼上奏摺彈劾某一官員,被彈劾的官員會受到怎樣的影響呢?對於上奏彈劾之事,每個朝代帝王不同,制度也大不一樣。在武則天時期,曾有個官員,下朝了肚子餓,路邊買了個蒸餅一邊走一邊吃,卻恰巧被御史看到了,對不起,彈劾。為什麼要彈劾?一個官員穿著朝服在大街上吃蒸餅是什麼樣子,成何體統!御史彈劾到武則天那裡,武則天也很生氣,本來想給此人升遷的,看了彈劾的摺子,升遷之事就黃了。其實無論哪個朝代,都有貪官汙吏,也有冤假錯案的發生。被人上奏彈劾,到底會有什麼影響呢?所謂,清者自清,濁者自濁,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沒做虧心事,縱使一時受挫,但終有真相大白的時刻。



李蒙i


我從側面回答一下這個問題,舉個栗子,上摺子對當官的有什麼影響?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李鴻章被任命為兩廣總督,臨行之前照例得面見老佛爺謝恩。

慈禧太后見到李鴻章之後拿出一個摺子,說有人彈劾你,說你是康黨,然後把摺子給他看。

這要是別人早磕頭謝罪了,但李鴻章拿過來看完之後,一點害怕神情都沒有,從容說道:若舊法能強國 ,吾國早已強矣,何待今日?即變法則為康黨,臣罪無可逃,臣實是康黨。

戊戌變法失敗之後,六君子被殺,康梁外逃,人人自危,只要被認為是康黨,丟官其次,腦袋可能都保不住,但李鴻章在這個時候說出了五個字——臣實是康黨。

慈禧太后聽完驚駭不已,但也沒治罪,畢竟就算是傻子也知道如果這位李中堂要是康黨,這大清國早完了。

可從此之後,李鴻章便時不時說自己是康黨,在我看來,這話裡透露一種無奈的心酸。

你說這個摺子的威力厲害不厲害?


老西百科


1 黃上:愛卿,有人說你貪汙受賄啊?

愛卿:黃上,微臣不敢,請皇上明察 秋毫!臣還穿著打補丁的內褲勒! 黃上:好吧,自己多多注意。

2黃上:這有個摺子,說你強搶民女,可有此事?

官:黃上,我們是兩情相悅!

黃上:錦衣衛,把那女子捉來朕要親自審問!把這官服扒了,發配邊疆!

3黃上: 朕聽說你要密謀造反?

大臣:臣

黃上:來人,拖出去斬了。



四處遊蕩的羊


參,書面表達就是彈劾。通俗說,是一個官員發現另一個官員有問題,向上級反映。

在封建社會,官員的第一品質是對皇帝忠誠,向皇帝諫言獻言是為國盡忠最直接的表現,很多封建官員都有這樣的情結。

彈劾官員,歷朝歷代都有,可能是近些年,清代歷史劇比較流行,有些劇情比較誇張,給人留下了清朝官員被彈劾後果很嚴重的印象。

彈劾後果嚴不嚴重,主要看彈劾的情景。

一是要看彈劾的問題是否嚴重,是否屬實。

二要看受理的機構或者人員是否重視,

怎麼認定,影響處理的結果。

三是被彈劾的官員的權勢也會影響處理的結果。

四是彈劾人也很重要,彈劾的官員位卑言輕與說話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效果也不一樣。如果由專門的監察機構彈劾,後果一般很很嚴重。

中國從秦統一以後,在官僚機構中設置了專門的監察部門,受制於皇帝,在官僚機構中地位比較高,到元明清時成為最高的權力機關之一。其職能是對官員進行監督監察,彈劾不稱職的官員,一般是選那些耿直的官員擔任。他們的彈劾具有權威性。

當然,封建社會還有非正常的現象,一些皇帝對官員不放心,喜歡人打小報告,彈劾之風盛行,小事或者子虛烏有的事就可能給被彈劾的官員引來殺身之禍。武則天時代官員人人自危,明初朱元璋時代百姓都可以彈劾官員,到明末的東廠西廠錦衣衛,都是不正常的彈劾,後果都是很嚴重。


丁小的時空


不一定,看什麼摺子

奏摺的五種類型

奏摺按其用途可分為奏事折、履歷引見折、請安折、賀折和貢折五種。舉例來說,奏事折是臣工報告政務請皇帝裁定的摺子。奏摺寫好後,要加封套,寫明具折人官銜、姓名及年月日及件數。註明是否附有加片或清單。請安折,是臣工向皇帝請安問好的摺子。格式比較簡單,內容書寫“恭請皇上聖安”,“皇太后萬萬安”等。折後寫明具奏時間。


三石書法


我們現代人無法摸清古人的那套制度,但就一個政權而言,一個官員被人參一本朝廷一定會有所行動。即弄清事情的真相,任何一個朝代都會秉持絕不冤枉一個好人和決不放過一個壞人的原則來展開調查。以此來保持和彰顯政權的公平正義。

就清朝來說,雖然他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一個政府。但是他在官僚體系以及執政的過程中是按照原先中原漢人的制度來執行的,更何況他也要表現出他的執政的公平,以及對明朝貪汙、黨爭之禍深惡痛絕,一定會嚴加查辦弄清原委。但就舊時的偵辦條件和官僚體制 ,弄虛作假、冤假錯案、陷害栽贓也是不少。

感謝共產黨,感謝新時代!正義得以伸張,社會安定團結!


如水之年


大家好我是阿杜愛掠影,喜愛經典影視,留念美好時光。

題主的意思是在清朝有人寫了一份投訴信,當官本人很害怕,有沒有?

其實大家都知道,我們在清朝都是朝廷集權,也就是說皇帝有絕對的權力收拾任何一個犯錯的人。奏摺有一大部分就是作為投訴使用的,當然也有建議等功能。如果當時被上摺子,如果屬實那就會招來殺身之禍,當然如果不屬實,皇帝要收拾你也是沒有辦法的,俗話說:”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阿杜愛掠影


清朝被別人上摺子參一本嚴重嗎?

答案是:肯定嚴重。 接下來我們看下為什麼嚴重?

一、中國以儒家思想統治為主流思想,“三綱五常”是古代社會基本倫理道德和宗法等級秩序的重要支柱。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對社會影響。

二、清朝(1636-1912)年,傳十二帝。清朝“文字獄”嚴重,乾隆時期尤為嚴重,幾組數字證明:順治7次、康熙20多次、雍正20多次、乾隆130多次,每次“文字獄”涉及人數眾多。您看參一本您腿哆嗦不?

三、奏摺大規模是從康熙開始,開始是以派自己家奴各地任職(實際就是派駐在各地的密探),後期才慢慢規定官員可以直接上折皇帝。 奏摺就是揭發您家底和各個黨派鬥爭的憑證,您說您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