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沙“油爭”不解 伊拉克恐日子難捱

俄沙“油爭”不解 伊拉克恐日子難捱

3月5日,在伊拉克巴格達街頭,警察戴口罩值勤。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杜鵑)一些伊拉克政府官員和國民議會議員12日告訴路透社記者,如果國際原油價格持續走低,伊拉克政府將不得不擱置大多數開發項目和能源工程,同時舉借更多外債來發工資和購買外國食品。

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歐佩克產油國6日就原油限產政策“談崩”。沙特阿拉伯隨後宣佈將增產並大幅下調官方原油售價,國際油價隨之暴跌。市場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與沙特正在比拼“誰更能耗得起”,對峙可能持續數月。

作為歐佩克成員之一,伊拉克95%的收入來自原油出口。如果俄沙“油爭”持續,伊拉克可能“耗不起”。

“油爭”發生時,正值伊拉克政壇出現真空之際。伊拉克多地去年10月起爆發示威。國民議會去年底批准時任總理阿迪勒·阿卜杜勒-邁赫迪辭職,由於各政治派別難以達成一致,新總理人選遲遲沒有商定。伊拉克總統今年2月任命前通信部長穆罕默德·陶菲克·阿拉維為新一屆政府總理。阿拉維3月1日宣佈放棄組建內閣。

俄沙“油争”不解 伊拉克恐日子难挨

3月5日,在伊拉克巴格達,一名商販戴著口罩。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各政治派別持續角力致使國民議會先前未能通過2020財政年度政府預算案。伊拉克總理辦公室經濟顧問穆迪爾·薩利赫告訴路透社記者,國際原油價格為每桶56美元時,伊拉克政府提交165萬億伊拉克第納爾(約合9726億元人民幣)的2020財年預算案,當時預期的財政赤字是50萬億伊拉克第納爾(2947億元人民幣)。

薩利赫說,油價暴跌“意味著赤字翻番,伊拉克唯一的出路是求助國際債權人。”

伊拉克國民議會金融委員會主席海薩姆·朱布里同樣認為,借外債是伊拉克挺過油價暴跌所致財政困境的唯一辦法。

一些伊拉克政府官員和國民議會議員預期,面對油價暴跌,伊拉克政府將不得不削減支出,暫緩推進關鍵能源項目,包括開發南部油田、建設出口基礎設施。一些改善伊拉克供電狀況的項目同樣可能停工。

伊拉克貿易部分管食品進口的兩名官員以不公開姓名為條件告訴路透社記者,伊拉克現有足夠大米和小麥,但進口食用油、糖等食品困難。其中一名官員說:“我們本來就缺少足夠的財政撥款來買食品。沒有錢,政府必須找到解決辦法,否則我們將面臨複雜問題。”

路透社報道,上述情況恐將加劇伊拉克分裂。示威者持續數月抗議公共服務不力、失業率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