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裡,不止是民俗一條街

你是四川人嗎?如果是,去錦裡看看吧!那裡會打開許多兒時的記憶,也可一窺你的爸爸,你的爺爺,你的祖爺爺的生活;

你是四川人嗎?如果不是,去錦裡看看吧!作為一條民俗風情街,作為“成都版清明上河圖”,你一定能感受到它濃濃的風情。

錦裡,不止是民俗一條街

向來對民間藝術、民間文化很感興趣。每去一地,都要對那裡的民俗文化關注一番。比如民居,比如民俗,比如民間藝術。喜歡蘇州是因為喜歡蘇州的老城區。那樣的白牆黑瓦,那樣的小橋流水,人如行畫中;而廈門則最喜歡集美,中西合璧的建築,若隱若現的鋼琴聲,真有遠離塵囂的釋然。一個城市有一個城市的風貌,而民居、民俗也從某種形式上代表了這個城市的氣韻,一種不同於其他城市的身份標誌。在北京呆了一段時間,去過北京民俗博物館,也到過天橋,但因為不是北方人,終究隔了一層,感受不真切。而更喜歡實實在在的老建築、相聲、小品、雜技表演。作為一個四川人,我也一度關注過咱們四川有什麼特色民俗文化。但是在這個物質豐盈的時代,想要看到,或者說想要感受到比較正宗的民間的東西還真比較難。當一座座號稱“城市標誌性建築物”的廣場、高樓立起來的時候,城市也就失去了原來的韻味。剩下的就是一味的模仿、重複。幸好還有寬巷子,窄巷子,還有“龍隱鎮”,還有錦裡。為什麼叫“錦裡”呢?唐宋時期,“錦裡”曾成為成都的代稱。另有,“錦裡”是西蜀地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商業氣息的古街坊之一,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商貿發達,商賈雲集,人稱“西蜀第一街”。如今,它仍是一條繁華的商業街。

錦裡,不止是民俗一條街

我是晚上去的錦裡。繞過幾個彎兒,拐進一條小巷子,武候祠的旁邊就是“錦裡”。一走進去,一股濃濃的復古氣息就撲面而來。沿著青石板路緩緩行,慢慢看,川西壩子的民間日常生活以原生態的形式逐一呈現於眼前。明清時期四川古鎮建築風格,青磚綠瓦錯落有致,屋簷下懸掛著大紅的燈籠,客棧、商鋪、酒肆、戲樓、萬年臺座落其間。錦裡客棧、三國茶園、張飛牛肉鋪、羽扇清茶葉鋪……富有濃郁三國特色和川西民俗的店鋪讓人目不暇接。店鋪的小商小販都穿著漢服招徠客人,吆喝聲聲,讓人駐足流連。一路行來,小商小販或捏泥人、或擺糖畫,或在米上刻字,或用手編毛線,或表演皮影,或玩陀螺……讓人回想起遠去的童年時光,驚叫聲連連。再花上不多的銀兩,嚐嚐地道的四川名小吃,牛肉焦餅、三大炮、蒸蒸糕、樂來鍋盔、酸辣豆花……外面沒有的這裡全有,這裡有的外面幾乎都沒有,這便是錦裡的妙處了。

錦裡,不止是民俗一條街


在一個仿古店鋪中,我看到了蜀鏽、蜀錦。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和四川的蜀繡,並稱謂“四大名繡”,而南京的雲錦、杭州的織錦、蘇州的宋錦、成都的蜀錦則並稱為“四大名錦”。歷史上的成都,以“蜀錦”、“蜀繡”名滿天下,杜甫詩中的“花重錦官城”中的“錦官城”說的就是成都。諸葛亮治理蜀漢時,深知蜀錦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所以便大力發展,蜀錦因而成了國家的經濟命脈、軍費的來源。而現在的蜀錦、蜀繡,別說外地,就是本地市場也難覓蹤跡,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加速了傳統工藝的失傳,大批量的產品製造出來了,傳統精美的手工藝品卻漸漸銷聲匿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我相信,蜀錦、蜀繡穿在身上的感覺肯定比亞麻、晴綸、羊毛好很多。如今它更多的成為了稀有的展示品。在店中央,我看到了一臺老式織布機,那是什麼時候的呢?傳統的“男耕女織”中的“織”就是指這個了。想想,一雙靈巧的手操縱著織布機,出來的就是一塊美麗的錦,該是多麼美妙啊。在織的過程中,想必也融入了織錦人的感情吧?要不,怎會織出一幅幅絢麗的錦緞呢?而“蜀繡”,一針針,一線線,要繡出一件成品,至少也得十天半月吧?看那一件件形象逼真的作品,除了歎服,似乎真找不出別的詞語形容了。更可嘆的是,古人還把這樣精美的“藝術品”穿在身上,只有感嘆生錯年代了。

錦裡,不止是民俗一條街

漫步於青石板路上,耳邊傳來一陣陣小商小販的吆喝聲,眼前是目不暇接的傳統工藝展示,累了,就坐坐,歇歇。小巷雖不深,韻味卻很足。好了,就在這多看看吧!尋覓別處無法尋覓的氣息,哪怕只是一小處,哪怕只是一點點,也很滿足。

現在,就讓我們走進錦裡,按圖索驥,尋找川西壩子的古老影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