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 古小彬

(中央電視臺《客家足跡行》受訪者、海南儋州市客家聯誼會副會長、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員)

北宋粵東詩人、嶺南第一進士古成之,廣東河源市老回龍區古嶺人,既是廣東客家文學的孕育者,也是開倡嶺南文學的功臣。

古成之自幼聰慧,五季之時曾隱居增城羅浮山,苦讀不倦。他學識廣博,才華橫溢,出語驚人,引起當地政府的重視。自宋太祖趙匡胤登基,戰亂漸息,天下統一,革除敝政。繼後開科取士,任賢用能,採取強幹弱枝,以文替武的國策。

清光緒《嘉應州志》載:“宋初,干戈甫息,嶺嶠①文風未振,每取士合一路以一人薦。”增城、河源均屬於廣南東路,群籍博覽、文才震遠近的古成之,自然成了州府推薦的最佳人選。

宋太宗雍熙元年(984年),秋試開始,督府勸駕②詩中有“寰中有道逢千載,嶺外觀光只一人”之句,足見古成之的榮耀。次年二月春試,古成之一舉成名,有司(宋代行政組織名)奏以梁顥第一、古成之第二。消息傳回廣東,河源人趕緊建造桂香橋準備迎接他的榮歸。

豈料,古成之驕人的成績,遭到以張賀、劉師道為首的北方學子的嫉妒,很不服氣南方人的才華超越北人之上,便想方設法算計古成之。後來得知三月十六日要傳臚(即皇帝按甲第唱名傳呼招見),便在三月十五日夜,假惺惺為古成之慶賀,暗地裡卻放啞藥於酒中,古成之不知是計,一飲而盡。誰知到了第二天,臚唱開始,古成之卻在皇帝面前說不出話,皇上以為是對己不尊,勃然大怒,下令將他扶出殿外,然而又愛惜其才,便宣諭道:“卿宜免學,以圖後舉。”

寒窗苦讀,到手的功名即成泡影,古成之卻泰然自若。事後,有人勸古成之上訴以澄清白,古成之卻說:“這是命中註定,澄清又能怎樣?”

端拱初(988年),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宋白知貢舉,放榜以程宿等二十八人進士,所謂上應二十八宿。古成之排在十九,成為宋朝以來廣東第一位中進士者,譽為“嶺南首第”。

值時,當年張賀、劉師道暗算古成之的事情,朝廷亦有所聞,要置張、劉二人於法。古成之得到消息,極力申救,辯說沒有哪回事。足見古成之心胸豁達,以德報怨,海量涵容。

古成之是一傳奇式人物,特別是他的文章詩詞,堪稱一枝獨秀,為南粵首倡。清代吳澹庵編《廣東文徵》時,宋代文章,首列古成之的《湯泉記》。全文如下:

過水北十餘里,得白水山,山行一里,得佛跡院,中湧二泉,其東,所謂湯泉,其西,雪如也。二泉相去步武間,而東泉熱甚,殆不可觸指。以西泉解之,然後調適可浴,意山之出二泉,專為浴者計歟?!或說炎州地酷熱,故山谷多湯泉。或說地中出硫磺,水性即溫。彼不聞南北臨潼湯泉,乃在其西,炎州餘水,未必皆然,即地性之說,固為失之。然硫磺置水中,水不能溫,則硫磺之論亦未為得。吾意溫泉在天地間,自為一類,受性本然,不必有物然後溫也。凡物各求其類,而水性尤耿介,得其類,雖千里而伏流相通;非其類,則經過十字旁午而不相入。故二泉之間,不能容尋丈,而炎涼特異,蓋亦無足怪者。吹氣為寒,呵氣為溫,而同出於一口,此其證也。臨潼之水,在開元、天寶時最為知名,恩幸寵遇,震耀一時,然自是以來,是非口語亦紛紛矣。此泉出自東南萬里外,非山僧野叟之所遊息,則騷人遷客之所嘯詠,寵辱何自而至矣。

全文不過四百字的不朽之作,將自己的性格溶入水性而自表,“得其類,雖千里而伏流相通;非其類,則經過十字旁午而不相入”。

古成之還是一位傑出的詩人。詩文散刊於《粵詩搜逸》《嶺南詩存》《粵東詩海》《粵東文海》《廣東文徵》《古氏族譜》《古氏史志》及《古姓史話》中。羅可群教授在《廣東客家文學史》中評說粵東詩人時,首為古成之。在古成之僅存的詩詞中,《詠貪泉》③最具代表性。詩云:

賢良知足辱,惟爾識貪名。

一酌不惑性,千年依舊清。

深涵秋漢色,冷浸古松聲。

珍重芳碑在,何人曾淚傾。

明代香山(今廣東中山)黃文裕(正德庚辰科進士)讀了古成之的詩後,盛讚“有鳳騫霞舉、脫略塵土之態,置諸唐律中,殆不可辨。”

鹹平元年(998年),古成之與中書令呂蒙正同舟十餘日,給呂蒙正留下“交好情篤、斯文重義”的深刻印象。

鹹平四年(1001年),原開封府推官陳堯佐,因“坐言事切直”,而被貶至廣東潮州府任通判,在任期間,曾遊羅浮山。時古成之已在四川漢州府綿竹縣任縣令,陳堯佐作《遊羅浮懷古成之不遇》詩,題於雲泉寺石壁,以示仰慕。

大文豪蘇東坡,謫居惠州期間,因欽慕古成之,曾到古成之出生地,“飽吃惠州飯,細和淵明詩”(黃庭堅句),他在《和陶雜詩》第八首中這樣寫道:

南榮晚聞道,未肯化庚桑。

陶頑鑄強獷,枉費塵與糠。

越子古成之,韓生教休糧。

參同得天鑰,九鎖啟伯陽。

鵝城見諸孫,貧苦我為傷。

空餘焦先室,不傳元化方。

遺像似李白,一奠臨江觴。

並撰讚語:如日月之絢彩,若美玉之無瑕,登宋進士,文藻聯葩,一朝忽逢韓子,丹爐共養硃砂,竟飛昇於蓬島,樂逍遙於仙家,令望猶存,今古頌嘉。(《惠州府志》載:韓泳曾以仙術邀請古成之出道。)

古成之逝世後,祠祀於羊城忠賢坊④。河源、惠州一帶,均建有倡南書院,以資紀念。今廣州市中山四路有一古舊建築,原為“古氏書院”(又稱古家祠),內設試館,書院內曾懸清同治十年(1871年)狀元梁耀樞殿撰的“嶺南首第”橫匾,足見古成之倡南文化的影響。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廣州市中山四路230號“古氏書院”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古氏書院的牆上有“古新安堂自牆”字樣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注:

① 嶺嶠:即指五嶺:自福建長汀入廣東梅縣、自江西贛州經大餘入廣東南雄、自湖南郴州入廣東連州、自湖南道縣入廣西賀州、自廣西全州入靜江。

② 勸駕:勉勵而親自送赴京師。《漢書•高帝紀•注》載:“有賢者,郡守身自往勸勉,令至京師,駕車遣之。”

③ 貪泉:在廣州城西北三十里石門之西。石門有泉,飲之輒使人貪,故名貪泉。

④ 忠賢坊: 在今廣州市解放中路,與惠愛坊、孝友坊、貞烈坊屬於明代四牌樓之一。

(1998年初稿,2000年定稿。先後刊載2000年《古姓史話》、2006年《古成之紀念館文集》)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

【附:成之公史料】

古成之:字亞奭,號紫虛,古延綬之子。南遷八世祖。生於五代十國時期的南漢,原居廣東河源,南漢時遷到廣州增城縣瓦窯村(今增城市新塘鎮雅瑤村)居住,隱居羅浮山,讀書著作,南漢末已有詩名(見《廣州市志》)。

性簡靜,寡慾,嘗結廬羅浮,力學不怠,淹貫群籍,時吟詠以自適,出語驚人。宋朝初年,干戈甫息,嶺表文風未振,時取士一路以一人薦,因共推公焉。

宋太宗雍熙改元,甲申元年(984年)秋試,督府親為勸駕,有詩云:“寰中有道逢千載,嶺外觀光止一人。”蓋實紀也。明年,上春官,有司奏以梁灝第一、公第二。有張賀、劉師道,嫉妒公以廣南人居其上,乃召公夜飲,密置喑藥。比黎明臚唱,至公名,喑不能應,上怒其不敬,命掖出焉。然,上愛其才,因宣諭曰:“卿宜勉學,以圖後舉,朕將虛席待卿。”已報罷,或勸公訟以自明,公曰:“司命遲速有定,非人所能與也。”殊無恨色,聞者鹹服其量。

成之公於太宗端拱元年(988年)登程宿榜進士,是宋朝嶺南(廣東)第一位考取進士者,被譽為“嶺南首第”。初任真定府元氏縣(今屬河北省)尉,因才能卓著,改知青州益都縣(今屬山東省),為政以愛民為本,不依賴刑罰而各事成功。淳化三年(992年)召試館職,任秘書省校書郎。至道元年(995年),王小波、李順在蜀(今四川)率眾起義時,張詠出知益州,授成之公知綿州魏城縣。當時在戰亂中,居民多死於路上,未死者大都為疾病飢寒所苦,都邑變成廢墟。成之公到任後,運米救濟饑民,發藥給民療疾,使數千人得以生存。戰亂稍定,又“立學校,課農桑”。鹹平五年(1002年),四川又有戰亂警報,張詠再次知益州。張詠因成之公善長於撫卹,授成之公知漢州綿竹縣。政績如同知魏城時。成之公常嘆曰:“吾竊祿欲榮親,今親歿,何以仕為?”慨然有歸歟之興,有《思羅浮》詩。未幾,卒於官。著有《刪易註疏》、《羅浮詩集》等,首倡嶺南文風。入祀廣州孔廟鄉賢祠 。2015年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入選北宋以來廣東省10個家風典範代表人物之一。

墳有兩處,分別位於廣東新豐縣豐城鎮東瓜坑君子嶂和梅縣梅南鎮滂溪村。

廣州市中山四路230號、梅州市城北鎮五里亭、五華縣安流鎮文葵和臺灣省桃園縣龍潭均建有紀念成之公的古氏宗祠。

古成之開倡嶺南文化

廣東梅州市 成之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