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汉中之战后,刘备稳固了在益州的势力,之后得以顺利称帝,而之后的襄樊之战,前期虽然称得上是气势如虹,关羽更是因此而威震华夏,但之后却是败走麦城,大意失荆州,这也就引起了之后的夷陵之战,当然至于夷陵之战的发动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还是为了争夺对荆州的控制权,咱们这里先不提,对于这一战的结果,刘备大败退守白帝城,最终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孙刘两家可以说是深仇大恨了,那么之后孙刘联盟为什么还能重新建立起来呢?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对“隆中对”战略的执行

这里就要先说一下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了,“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可以说最初诸葛亮为刘备所提出的战略就是占据益州、荆州等地,东联孙吴得以发展,而在天下有变之际,则是可以从荆州、秦川等地出兵,这样得以谋求天下。而其中的天下有变,在我看来则是曹魏对某一方发动战争,或者说是孙吴对曹发动战争,那么蜀汉趁机谋天下。但是襄樊之战与夷陵之战的爆发,则是违背了最初的战略方针的,夷陵兵败更是雪上加霜,蜀汉需要稳定的发展,休养生息,而这样的情况下自然不能多方结仇,联合孙吴是最好的选择。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诸葛亮临危受命

《出师表》里那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以说是哦对当时形势的最好说明,刘备七十万大军兵败,后郁郁而亡白帝城托孤,这一时期的曹魏则是虎视眈眈,蜀汉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而在夷陵之战后,曹丕伐吴也迫使孙吴需要盟友,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促成与孙吴的联合是最有效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三足鼎立,注定了一方过强会造成另外两方的联盟

对于三国时期魏蜀吴三方的实力,想来大家都是有所了解的,其中曹魏实力最为强盛,其次是孙吴,最后才是蜀汉。曹魏方面,这时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是却留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是地盘足够大,士兵、将领、谋士的储备量更是其他两方所不能比拟的。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而江东方面,虽然收服了山越,以及远在南端的交州,但总体实力还是不足以抵抗曹魏的,可江东好在还有长江天险。至于蜀汉方面,经过了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后,再加上南方的孟获叛乱,让蜀汉头疼不已。因此,尽管吴蜀两国有了很深的仇恨,但优秀的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选择最优的利益。

夷陵之战后,吴蜀两国成死仇,诸葛亮为何还能促成两国同盟?

综上所述,不管是出于对“隆中对”的执行,还是对抗曹魏,吴蜀两国只能再次联盟,才能够不给曹魏可趁之机,总之在国家利益面前,一切个人恩怨都微不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