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流生產一定比“單件流”生產效率低麼?

早期的福特、通用汽車通過批量性生產方式取得了成功,類似於我們今天講的“扎流”,這種批量生產的優勢是可以儘可能的降低單件成本,如果在市場需求非常大、且需求穩定的時候(即供不應求),是具有明顯優勢的。

豐田公司從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現在世界第二大汽車製造商,成為世界最賺錢的汽車製造商。豐田通過單件流、小批量生產等方式,取得了比福特的“扎流”生產模式更加優越的經營效果,其生產效率顯著提升、庫存大量減少,形成了獨特的企業競爭力。

面對著社會不斷髮展,人們對於衣服的款式要求越來越複雜,多品種多樣化,產品週期越來越短的多方因素變化,“扎流”是否已時過境遷?生產效率是否一定不具優勢?“精益邦”帶來詳解!

追蹤溯源,首先讓我們解析一下影響生產效率的因素,如果以一條生產線作為最小單元來考量,員工技能(個人效率)、排位及線平衡(組織效率)、激勵方式(內在動力)是影響生產效率的三大核心因素.

員工技能

即員工品質意識及能力、個人操作效率,操作不同設備/工序的能力

排位及線平衡

即團隊分工,協作完成生產,可以理解為組織效率

激勵方式

即薪資體系,員工獎勵方案,計時或者計件,個人或者團隊

基於以上分析,如果我們假設同一條產線以“扎流”和“單件流”生產方式進行生產,即排除:組長能力、IE能力、品控能力等其他因素影響,僅從三大核心影響因素分析,生產效率是一致的,所以“扎流”不比“單件流”效率低。

扎流生產一定比“單件流”生產效率低麼?


Q

但為什麼企業都在轉型“單件流”?

A

1. 是因為我們如果從假設的理想狀態回到現實狀態,那麼你的訂單結構、組長/IE能力、員工技能等條件都是不同的,訂單結構可能要求你快速反映、縮短生產週期,組長能力決定你是否可以把流水線排的更通暢、更快速的解決瓶頸,員工能力單一促使你如果產品結構發生變化,你的抗風險能力會很低,成本壓力決定你要儘可能在減少質檢人員的情況下保證產品質量…..

單件流是人手一件、轉款靈活、持續出成品的生產模式,大大的縮生產週期,可以滿足當前產品的多樣化需求。

2. 扎流在製品多容易隱藏問題,單件流”在製品少,能極早暴露潛在的問題,推動組長與員工要快、準、狠的把問題解決在萌牙狀態,從而更好的保障產品質量,整體提升生產效率;

3. 對比“扎流”單件流可以避免搬運、翻找的動作浪費;

當你不得不面對以上困難時,你開始思考如何在現實狀態下解決這些問題,於是轉型“單件流”提上日程。

老費

總結

企業的優秀不能單一的以成敗論英雄,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綜合的管理效率,而不僅僅只是考慮產線的生產效率,生產方式固然重要,但絕不是唯一決定效率的因素,過程管理才更加重要,理想狀態的“一致性”可以幫我們理清問題的本質,現實狀態的“難”和“易”才更加能夠引發我們的深度思考

扎流生產一定比“單件流”生產效率低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