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酒精是一種全身神經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直接從胃進入血液,隨即進入大腦,它能抑制腦組織中很多部分的神經元活力。這樣的效果就使反應放慢,肌肉放鬆,並刺激副交感神經採取控制,釋放血液中的多巴胺和血清素。它們對應了大腦中所謂愉快中樞的受體。在這個階段的酒精,也就是俗稱的“微醺”,將給我們帶來良好的感覺,身體放鬆,情緒變得輕盈。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一個無法真正解釋的反常醫學現象,跟蹤研究表明,滴酒不沾的人會比喝酒的人壽命短。乍一看有點不可理喻,攝入一種會增加患癌症、痴呆以及肝病風險的毒素怎麼能讓我們活得更長呢?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酗酒:臨床及實驗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使得這一反常現象更加超乎理解。研究跟蹤了55到65歲之間的1824名參與者。研究者再一次發現,即使是排除了戒酒成功的酗酒者,禁酒仍然會增加死亡風險(考慮到曾經酗酒的人已經被酒精損壞了內臟,將他們計入結果可能會扭曲實驗結果)。69%的禁酒者在20年的研究時間跨度裡死亡,而只有41%的中度飲酒者去世(中度飲酒者死亡的概率也比輕度飲酒者低23%)。最古怪的地方是,重度飲酒者也比禁酒者活得長(只有61%的中度飲酒者在研究過程中死去)。換句話說,喝再多的酒,也比不喝要好。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我們生活在還原論的時代,每個跟蹤研究的結果都要還原到最基本的層面上來解釋。所以,這個研究無疑會讓研究者去探索紅酒中所含的抗氧化劑和白藜蘆醇的益處,也會讓人去探索酒精對心血管的好處,因為無論是喝啤酒還是烈酒,都能夠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含量,而這一化學物質無疑有益於身體健康。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這些都是重要的說辭,可以撫慰飲酒者的心靈。然而,我擔心在還原論的狂潮中,將意外的實驗效應用生化知識來簡單解釋可能會讓我們錯過研究的真正意義。

我們來考慮一下飲酒的文化歷史。豪飲尋歡的最初目的是利用酒精的抗焦慮作用進行放鬆。這就是眾所周知的“下班喝一杯”,可以消除八小時的精神疲勞並帶來深層次的撫慰,使GABA受體上調,從而讓大腦安靜沉睡。(但是可別自我陶醉,雖然適量攝取酒精可能會減小應激反應,但血液酒精含量超過0.1%時,就會引發應激激素的大量釋放,駕車的飲酒界限是0.08%。儘管也許你感覺到了微醺的輕鬆,但相信你的身體卻正處在致命的危險中)就這樣,白天的壓力似乎消失了,我們可以在自我意識的反覆折磨中得到暫時的間歇。長期持續的壓力對我們真的很有害,因此一種能夠有效中斷壓力的物質從醫學層面來講確實會有益處。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但飲酒不僅僅可以幫助放鬆,實際上,傳統意義上的的飲酒在強調另一種也許更重要的作用——社交。早期,人們一學會發酵,就開始藉助酵母邊角料的效用舉行大聚會,從巴比倫的豐收節到古希臘的酒神節,酒總是與聚會密不可分。原因很明顯,酒精是令人愉悅的社會潤滑劑,是消除人際焦慮的液體特效藥。另外這也許能夠解釋為什麼在這項新研究中,中度飲酒者比禁酒者有更多的朋友,能夠得到高質量的來自朋友的支持。他們同樣也更可能結婚。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而這跟長壽又有什麼關係呢?最近幾年,社會學家和流行病學家開始研究長期孤獨的影響,結果發現孤獨十分危險。我們是社會化的靈長類動物,當我們的社會網絡切斷時,我們更可能以各種理由死去(尤其是心臟病)。目前,禁酒和社會隔離之間的關係只是猜想,但考慮到長期的群體飲酒史(我們聚在一起時基本上是在喝酒),似乎適度飲酒會讓我們更容易建立起人際關係,而正是這種人際關係讓我們得以生存。


心情不好的時候,為什麼特別想喝酒?

當然,人際關係也有獨特的化學原理,涉及到多巴胺、催產素、加壓素等等。但我認為在急於解密這些物質性的分子時,我們忽視了最重要的一課。也就是說,一些對健康最有益的東西不是來自瓶子裡的混合物,也不是來自軟膠囊裡的濃縮藥品,而是來自他人,來自我們三兩杯酒後的閒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