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每个月读10本书,少吗?

兵传媒


你能每月读十本书!!!

我很佩服你!!!

相信我,全世界每月读十本书的人也寥寥无几,每月读一两本的人应该很多!

我一年只能读五六本书!

读书的数量,读书的质量,是不一样的,就看你是读什么书!

杂志类,科普类每月十本没问题。社科类,经济类和一些文献古籍,是需要一辈子研读的!

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让你学会思索!不是让你学会应用,如果为了应用读书,是比较简单的!


青峰闲云


非常羡慕你能提出这个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比较奢侈的问题

还记得小时候的我非常非常喜欢看书,甚至可以用痴迷来形容

但是那时候的书极其匮乏,不要说买书,就是借书,在那小小的农村村落里,流传来去的一共也没有几本

于是书对于我是极其珍贵的存在,就是在路上捡到片页纸张也会拿起来看一看,五年级的时候同桌的一个同学竟然愿意拿一本 岳飞传 换我的订书针,我都感觉占尽了莫大的便宜

哥哥有一本 汉语成语小辞典 更是成了我爱不释手的伙伴,我从里面学到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深深的陶醉其中

是的,时间一晃我长大了,自己能做主了,经济条件也比以前好上了太多

可是哪,忙着打牌,忙着交友,忙着吃喝,忙着睡觉,也忙着家庭与工作。只是忽略了当初的最爱

今天看到你这一个题目,有点幡然醒悟的感觉,是的,书是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最容易最廉价学到作者对人世知识看法的途径

我想一个月到底看多少本书,不一定非常重要,而养成一个长期看书的习惯,却会是无比尊贵的存在

至此,象您学习,捡起来喜欢看书的习惯

谢谢



瓜哥理事


一个月10本书,真的不少了啊。

我读书是从小学五年级开始读书的,那时候学校有假期作业,为了看你读没读,会让你自己讲出来,当时读的也都是学校规定的世界名著。


在大学的时候是读书的巅峰期,一年会买100本左右的书,会读80本,读完60本左右。大学时候买的书大都和专业没有关系,我是学医的,只有四分之一是关于医学的,剩下的都是关于社科经济的。


毕业以后工作了,还会继续买书的习惯,但是读书真的太难了,站在一个月能读完一整本书就不错了。

所以这一个月能读十本书,真的是太多了啊。


有趣的长海叔儿


不少,我觉得有点多!

看书是一个欣赏愉悦的过程。每一本好书都需要细细品味,不是说看得慢,而是有思考!

如果你看完一本书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体会。这比你读多少本书都有用!

高中大学在图书馆里看了很多书,但是让我现在回忆起来,我大概书名都不记得了!反而是有些网络小说,我还截屏思考过。

希望你读书不要贪快,好好思考一下。看的时候,有没有一个瞬间,让你想停下来想一下,这个比看很多书更重要!


糖宝宝的七七


我觉得有点多吧!


虽然现在都讲究精进,所以很多人都在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但是我觉得我们不能单纯的追求数量,而不求质量。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我么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我们通过读这本书要学到的东西是什么,我们读书不能把时间浪费在“过眼”阅读里,“过眼”阅读就是说只求速度,只是文字在自己的眼前过了一遍,但是并没有在自己的大脑里面留下任何痕迹。


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不过是自己在自欺欺人,自己觉得自己读了很多书,但是真正能够学有所用的东西却寥寥无几。这样的阅读又有何意义呢?

所以我们读书要细细地读,并且把书中的精华都学到,知道这本书里面讲得是什么意思?这本书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这本书带给我们怎样的触动?……


所以读书的时候,我们可以边读书边做读书笔记,或者把触动的地方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内心感受。最后可以写成一篇书评发表在自己的个人平台,和大家一起交流讨论,进一步深刻体会书中的内涵。

我们读书的目的是通过读书让自己变得更加通透和豁达,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我觉得只追求数量的阅读对自己反而是一种负担!细细品,慢慢读,你会变得更加快乐!


北迈


对于上班族而言,每天1-2小时的时间浪费在路上是非常常见的。而这段时间就是拉开差距,丰富人生的宝贵时间。

出门常带一本书,这本书宜浅不宜深。带本只能正襟危坐才能理解的书显然不合适。此时看看模块化比较强的书很好,因为这样可以随时断点,随时继续。进入状态也比较方便。

过去一年里,我有大量的书,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上看完的。另外,在外面的干扰可能比较大,所以容易读的书非常合适。

不要小看这些零碎时间,和一些读书很少的人比起来,每天这点时间已经超过他们的每周读书时间了。一天2小时,一年730小时。就是一个月!

于上班族而言,每天1-2小时的时间浪费在路上是非常常见的。而这段时间就是拉开差距,丰富人生的宝贵时间。

出门常带一本书,这本书宜浅不宜深。带本只能正襟危坐才能理解的书显然不合适。此时看看模块化比较强的书很好,因为这样可以随时断点,随时继续。进入状态也比较方便。

过去一年里,我有大量的书,是在各种交通工具上看完的。另外,在外面的干扰可能比较大,所以容易读的书非常合适。

不要小看这些零碎时间,和一些读书很少的人比起来,每天这点时间已经超过他们的每周读书时间了。一天2小时,一年730小时。就是一个月!


莫羽锦


如果每个月读10本书,一年就是120本,而在年人均读书4.8本(包括教科书)的中国,可谓是一骑绝尘、遥遥领先。在读书最多的犹太民族中——年人均读书64本,这也是一个领先的数量。自己喜欢读书,但从来一年没读到过120本。

读书是否功利化是经常被讨论的一个问题。

大学毕业6年了,参加了几次各种行业的同学聚会。房子买哪了,车子啥牌子,女朋友哪里人,工资多少,最近玩啥游戏,在追什么剧,这些是谈论最多的话题。从来没听过有人问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唉,这是一群又一群的大学生、研究生,几乎都不读书。让一个需要养家糊口、要还车贷房贷的人读书显得似乎是一种过分的苛求。

大学挂过科,没拿过奖学金,很遗憾,但唯一幸运的是读了222本书——这个数字显的有点二,积攒四个本读书笔记。只能偶尔自己拿出来翻一翻,几乎没有人可以交流。

每年读120本书,算是读书领域的高手,但不像打游戏的高手,可以拿出来实力吹一番,引来一大波点赞。

往往读书多的人,在众人前话都不多,显得有点内向,不太会侃侃而谈。

有很多人都在说读书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自己也同意,一味的追求读书的数量也有不足。但是,读书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累积,所谓的读书质量也不可能好到哪里去。所有读书有成就的人,都是博览群书以后的精读、深读。所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绝对是博览群书以后的“半部《论语》”,而不是就一本书啃到老


未来ultra


阅读不在乎多少,在于你是否从中学到了知识。

我目前每月读三本书,每读完一本书,就会用自己的话把整本书的知识点做一个归纳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我能更清晰的掌握书本上的知识。

所以,多和少取决于你想要从书中学到什么?

一、只是为了获得资讯

这类书籍很多,因为书中的知识点都是你能理解的。你只需要把里面的信息提取出来,了解即可。就像是看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等等。

二、为了获得理解力的提升

这类书籍比较枯燥,因为内容理解很费脑,但同时对你自我提升的帮助也是最大的。

我不清楚你所说的十本书具体是指什么样的书,有多少万字。但是我个人建议,看书还是以增长理解力为主。贪多嚼不烂。就像蒙田说的:“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你看了这么多的书,真的都学懂了吗?


学子成长计划


我认为读书不在数量,在乎质量。

一个月读十本书,数量上是挺多的,如果能吸收知识还好,如果只是读读,我觉得书还是精读为好。

推荐几本适合阅读的书,你可以考虑考虑。好书应该多度读精读。[呲牙][呲牙]

《活着》,作者余华

“洒满盐的路上,尽是人生。”

《活着》余华作品,讲述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的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不幸变成了聋哑人,儿子机灵活泼……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读一页,都让我们止不住泪湿双眼,因为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追风筝的人》

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作品,讲述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逼走了哈桑,不久,自己也跟随父亲逃往美国。

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度踏上暌违二十多年的故乡,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却发现一个惊天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重演,阿米尔该如何抉择?

故事如此残忍而又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

路遥作品,《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三友逗逗


每个月读十本书,对我来说,青少年时期曾经有过,现在的我是绝对达不到,而且感觉没有那个时间、精力和需要。搞樊登读书会的樊老师应该可以,他以读书为业,孜孜不倦,是苦是乐不论,已经形成惯性。

其实平均下来三天读一本书并不难。偶尔遇到一本心仪已久的好书,手不释卷,起早贪黑,一口气读完也是常有的。有时朋友推荐一本书,自己兴趣不浓,边看边猜,随手翻翻,囫囵吞枣,一天一本也没有问题。只是过了一段时间记住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吸收了多少,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学然后知不足,不足然后知学,学以致用。这是所有成年人在工作中读书的动力和常态。

若论谁读书多和谁读书快,设个马拉松或诺贝尔奖,世界上恐怕分分钟都有人刷新记录。但是否有意义,还真不知道。不过有的人把一本书翻来覆去读几遍十几遍,倒是更加令人佩服。孔子读《易经》,韦编三绝。毛泽东主席喜欢读《资治通鉴》,300多万字的多卷本一套书,他从15岁接触到84岁走到生命的终点,几乎一生时间,前前后后总共读过17遍,做了大量批注。他说,“《资治通鉴》这部书写得好,尽管立场观点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但叙事有法,历代兴衰治乱本末皆具,我们可以批判地读这部书,借以熟悉历史事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而时习之,他们对一本书,一部书的掌握和消化吸收到何种程度更是让人仰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