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李少紅版電視劇《紅樓夢》

李少紅,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的導演,曾經導過《橘子紅了》、《大明宮詞》等

電視劇。她要挑戰87版電視劇《紅樓夢》,試圖以自己的視角來詮釋曹雪芹先生的 《紅樓夢》, 這無可厚非。可歷時四年,耗資近兩億的新版《紅樓夢》究竟怎麼樣呢?我們先看一看歷時近兩年,從一萬多名選秀者中遴選出來的劇中人物吧。自然,首先想到的,無疑是女一號林黛玉的扮演者。據說這是一位學舞蹈的學生,你看她那張臉,有點虛浮,五官擺佈寬而平,絕不屬古典型的那種,且那張臉上,絲毫沒有林黛玉所應具有的那種傲氣、冷氣、靈氣和才氣。她的整個表演,臉上太沒有“戲”了,即使是大量的旁白在幫襯她的時侯,她那張臉仍是“我自巋然不動”。試想,如此情態,怎能演好一個“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的“病態美”的林黛玉呢?再看男一號賈寶玉。那純粹就是一個小朋友在打鬧玩遊戲 ,如果你不看畫面只聽他那嗲氣的童音的話,你一定會誤以這是電視臺在暑假為小朋友們播放兒童片。這個看上去有些發育不良的小朋友的所謂表演,全是所有兒童影片孩子們都會的一些撇嘴、跺腳、傻笑、哭臉和發嗲之類的動作,作為男一號的“寶二爺”,僅僅只會這些是遠遠不夠的,讓這麼一個小朋友擔此大任,還真是難為了他。接著說說花襲人吧。新版的花襲人比87版的花襲人戲份多了不少 ,這沒有什麼不可, 原本她的位子就是舉足輕重的。遺憾的是,這位角色的選定實在是太次了。花襲人的很多戲場,都是和寶玉在一起的 ,而這樣一個看上去比小朋友似的寶玉大許多的姑娘,給人的感覺象是母與子。在杖責寶玉的戲中有一 組鏡頭,就是寶玉傷愈後,花襲人給他邊整衣冠邊溫情地輕撫他的肩頭,特別是給他們一個剪影鏡頭時,不由得使我想起了“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詩句來,你說怪啵。還有一些角色比如薛寶釵、史湘雲、探春、惜春、迎春等,青一色的劉海大貼片,青一色的黃褐絳袍裙,青一色的舉手投足和笑聲,如此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人物,哪有什麼大觀園姑娘們的藝術個性可言?這些年輕演員不可謂不認真,可他們的文化底蘊、藝術修養、生活經歷,以及與之相符的秉性氣質,決定了他們無法領受如此的承載之重。

說了年輕的,再說一下年長的吧。這年長者,當然首推賈母。說真的,當這位賈母第一次出鏡時,還真把我嚇了一跳,咦,這是哪一國的賈母?是法蘭西的還是德意志的?這個賈母到底是吃五穀還是吃黃油麵包長成這模樣 ?這就怪了,怎麼看怎麼彆扭 。真弄不懂,李少紅為什麼放著那麼多優秀的年長女演員不用,偏要用一個“洋”賈母呢?後來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果然有了謎底,原來這位賈母,是京劇麒派大師周信芳先生的女兒,畢業於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的周采芹女士。於是我才明白,李少紅是在利用名人效應,可遺憾的是,這位周女士不知是很久沒有摸戲了,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她的表演拿捏,似有一種過於誇張和張偟不定之感, 給人一種浮佻有餘,威儀不足的感覺,而威儀,正是大觀園老祖宗的主要性格特徵。還有一位要提到的年長演員便是歸亞蕾了。在我眼裡,她還算是一位過得去的演員,可她飾演的王夫人就叫人不敢恭維了。這主要是她本人的精神氣質和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有距離。她本是很會入戲的,可她在王夫人的表演中 ,總好像無所適從,難以放開,以前的那份從容不見了。加之她的面龐大,頭飾厚,給她的特寫相對又多,那面相上的“困難”之處便一覽無餘, 給觀眾造成視覺上的怪異之感,於是演員和人物的距離便越拉越大了。

再看看新版《紅樓夢》的音樂吧。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從第一集開始,背景音樂裡就總是有一個憂怨飄渺的女聲在忽遠忽近,忽高忽低地吟叫著,淒厲、詭異、陰森,一如鬼片《聊齋》和徐克版的《青蛇》,叫人想起京劇《李慧娘》中的女鬼和《探陰山》中包拯搭救的女鬼。加之這種鬼音中,還伴入崑曲的咿呀聲和時斷時續的彈奏聲,令人毛骨悚然。它的那首開篇的主題曲,叫我聽來,那純粹就是一曲三流的《安魂曲》。它的歌詞俗而不美,淺白不是蒼白,淺白是一種美,而蒼白則是一種寡貧 ,詞語之大忌。它的旋律發展極為滯阻,缺乏色彩,從整部作品來看,我們難以聽到一段完整的,貼切的,令人賞心悅目的曲調 ,而貫串全劇的, 卻是無處不在的“不明飛行物”似的嘯叫聲和女鬼的淒厲聲,叫人從生理到心裡都極為不舒服,這不能不說是音樂創作上的敗筆 。

還再說一下武場設計吧。新版《紅樓夢》的音樂創作者,可能受到大型電視連續劇《大宅門》的啟發,將其武場中的鑼鼓點子用到自己的戲裡來,這未嘗不可, 但他們用砸了。你看,《大宅門》的武場用得多好啊,四擊頭、急急風、風點頭、長錘、還有吊鑔、幹鈸等,加上巧妙融入的京胡聲,絲絲入扣,合情合理地為戲劇情節的推動和場景色彩起到了絕佳的作用。再看新版《紅樓夢》的武場鑼鼓點子,整體上用得非常的零碎散亂,給人一種有一下沒一下,東一下西一下的感覺。它讓你無法分辨哪裡是該用的哪裡是不該用的,好像哪裡都有哪裡都無,顯得極無層次,雜亂無章。總之,它讓人的聽覺感到極為不適,從而讓心裡頓生不悅之感。將一部世界經典名箸拍成這麼一個鬼氣森森的爛片,如此的音樂自是“功”不可沒。

當然,除了人物的大錯位大缺失和音樂方面這個硬傷外,比如還有戲劇情節發展上的枝蔓散亂;場景鋪擺上的節奏失調;氣氛營造上的陰森恐怖,以及令人生厭的冗長旁白等等。所有這些 ,把一個偉大的文學名箸胡亂鼓搗成了一部極其低俗的二流港臺片,這實在是人們始料未及的。難怪有網友將新版《紅樓夢》稱之為《紅雷夢》或《青樓夢》 ,便不足為奇了。

其實,成功的範例就擺在那兒。毋庸置疑,近三十年來,87版《紅樓夢》這部偉大的影視作品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已成為影視文化的一座高峰。 它的成功,正是得益於主創團隊忠實於原著,尊重作者的主旨精神的結果。在這部大製作中,王扶林導演及其主創人員良好的藝術修養和文化底蘊:陳曉旭、歐陽奮強等演員的人物把握和準確表演;王立平先生經典的曲目創作,以及有關創作人員對場景、服飾、道具、乃至字幕的精細考究等等,均構成了這部鴻篇鉅製的極大亮點和成功要素。作為一種鏡鑑,反觀新版《紅樓夢》的失敗,正是因違法了改編經典名著方面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釀就了今天這個先天不足的怪胎,以至於很快被人遺忘,長期受到人們的詬病,甚至撻伐。這些,正是日後在藝術創作過程中必須警醒,並應深刻記取的地方。

作 者 鍾 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