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电影院还能像以前那样火爆吗?

百花香味


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个人认为可以的。

疫情阻挡不了大家喜欢看电影的热情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疫情过后,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人依然还是喜欢的。而且,经过了疫情这么长时间的居家宅,相信电影院会迎来一波人潮。毕竟大家在家都快宅出病了,等到可以大摇大摆上街的时候,看电影院无疑是娱乐的一个好地方。

电影院上映的影片可能会变多。

时隔这么久电影院没有电影上映了,等到开放之时,应该有很多影片等不及要上映了吧。为了抢先看,相信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冲进电影院一睹为先哦!

电影院可能会做促销以拉人流。

几个月没有业绩了,等到疫情过后,电影院为了挽救损失有可能会做促销活动来吸引人流。只要活动力度足够,绝对可以吸引到更多的人群前去观看。

综合以上的3点,相信疫情过后,电影院还是能像以前一样的。


怕狗的猫


这个疫情影响太大了,电影也受到了影响,疫情期间所以人都在家里不出门,呆的时间太长了,疫情过后电影院会比以前更加火爆,人们都想出来放松心情,好好的封一次,就像家里的宠物一样,每天一下楼就像疯了一样,特别高兴,我觉得人也一样,所以我觉得会火爆电影院!









求知求进


疫情对于餐饮、旅游、影院、KTV等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状况的向好发展公园以及餐饮行业已经开始有序恢复,但由于影院属于封闭聚集地,对于影院复工,人们一直很谨慎,可是,如果再不开张,许多影院真的撑不住了。
上周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对电影放映场所复工复映以及影视剧组复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观众购票进入影院观看,需登记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信息,虽然同时也指出影院在每个细节做好消毒工作,但让观众进行如此详细的登记,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个电影要暴露如此多的个人隐私信息,有点算了,等等再看。
春节档是影院的“黄金档”,往年厅厅爆满,并且票价不打折,会让影院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平时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头维持生存,就指望春节这个月赚点利润,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线城市一家影院一个月能卖出上百万至数百万票房,但起码能让影院老板能够拥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现在,很多影院老板的信心已经垮了。
北京市电影局的做法,有着“救市”的意图。早在半个月前,北京电影协会就联合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等组织发出呼吁,希望物业能够减免电影院租金,一同度过难关。但这个呼吁没有得到物业方的更多积极回应,不排除到疫情彻底结束时,一些影院已经没法开门了。
疫情给包括电影院、剧组在内的整个影视产业造成了重创,也让人反思开始反思这个行业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发展的要点究竟是什么。有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家隔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电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居家躲避瘟疫的人来说,电影很重要,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当中,看电影是转移注意力、将自己放置于另外一种生活情境当中的好办法,越是在疫情时期,越显得电影的重要性,没有电影,人们如何打发这段难熬的时间?
电影是重要的,电影院或许才不那么重要。现在网络平台与电影资源如此发达,不用任何硬件存储设备或者昂贵的播放设备,人们通过投影、大屏电视、手机等终端,都能观赏到自己想看的电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院还具有社交功能的话,那么疫情很大程度将这种社交功能斩断了。一个月足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习惯,当疫情结束之后,观众去影院的热情还会高涨吗,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2003年的非典,无形中就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今年的新型肺炎,亦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些阴影。很多人表示,疫情结束后要用报复性消费的方式,来弥补宅在家中积攒下的郁闷,希望这种报复性消费,也能体现在观影方面。所以,比起要求影院做好消毒工作、观众做好登记工作更重要地是,影视行业的管理机构与所有从业者,都应重点考虑一旦观众打算重新走进影院时,影院用什么“产品”来招待观众?这对于“救市”有没有效果来说,很重要。
从“春节档”撤出的几部大片,目前没有放出任何再次公映的信息,大家都在守望,并不愿意第一时间把产品投入市场,毕竟电影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在疫情结束初期立刻公映,极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收益。但如果几家片方都这么想的话,那么就算影院敞开大门、观众也做好了涌入准备,公映片单没有几部可以看的电影,也照样让所有设想落空。
趁着还有时间,这个时候做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工作,或能弥补全国院线复工后面临的片源供应荒。中国观众对于引进大片,还是有着较强的消费愿望的,但对于类型单一的爆米花电影,也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此时的大片引进,不妨口子开得大一些,在引进片种的类型化、风格化等方面,可以考虑更多观众群的需求,吸引电影院的常客与潜在受众进入影院观影,让疫情结束初期的市场拥有一定的热度。
面对疫情,一些书店的自救方式也值得影院借鉴。比如通过优惠充值的办法,让观众花费比过去更少的钱来拥有以后更多的观影机会,虽然影院的利润会因此有所降低,但这么做一是可以赢得现金流撑过眼下这段艰难时期,二是也能够提前锁定更多的忠实消费者。总而言之,面对倒闭风险,影院不能坐以待毙,还是得开动思路,多想办法,争取活下去。能坚持到开门迎客,就仍然有机会等来翻盘。

杨老大快乐生活板块


电影院疫情后会怎么样呐

在疫情稍微减轻一点的时候,已经有一些电影院开始耐不出寂寞开始准备上线了,虽然宣称着,自备3D眼睛,柜台每小时消毒,可是只要有一个漏网之鱼,整个电影院人的面临的都是巨大的风险。

可即便疫情不断的消退,电影院这类最容易发生聚集性感染的地方,也是应该最后才复工的。

为什么,其实以现在疫情的情况来说国内疫情远远没到完全控制住的地步,而是刚刚挺过一个疫情发病的高峰,而各地陆续解封,也不是因为可撒欢的去玩了,而是为了更快更好的防控疫情。

复工复产,让整个社会逐步越转起来,以达到在保证人民的基础安全的情况下,更好的防控疫情。

简单一点的比如说口罩,需要河南的工厂不断赶工,产能全开,还有很多人买不到口罩,连口罩生产地河南的大多数地方,也买不到一个口罩,口罩尚且简单,像呼吸机之类的高科技产品,需要多厂协作生产。只靠捐赠是不够的,必须要做到复工复产。

所以第一步恢复的,更应该是工厂,而不是最容易带来感染的电影院之类的娱乐场所,或许是院线的公司过年期间产生了亏损,一看到苗条就急不可耐的想要重新放映。

可是这样的情况下,电影重新上映带来的回事票房大卖吗?的确有不少的粉丝对春节档的电影望眼欲穿,想看《唐人街探案》,想看《姜子牙》。我只想说:“俺也一样”

可是事情总不会那么简单,即便我很想看,但是我会冒险出去买菜,但是不会在这种情况下冒险去看一场电影。即便是疫情被逐步控制住,相信大多数人也是跟我一样,持观望态度,确认没有危险了才去电影院一饱眼福。

虽然在疫情过后,回有一定的补偿消费,但是我相信大多数有工作有家庭的第一时间要做的事,不是补偿自己在这个春节没有旅游,没有看一场电影,而是去赶紧弥补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毕竟先得活下去,才能享受生活。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电影作为一种非刚性需求,电影院盲目开业的后果只是惨淡的业绩,成本或许比往常更高(消毒费用,员工工资),但是收益却可能很低,而盲目上映的电影,票房也只会平平常常,远远达不到预期。

所以众多的院线,预期冒着挨骂的风险强行开始营业,不如安安心心得疫情过去,社会正常运转只会再谈营业的事。






街角独奏


随着2018年国内票房市场609亿的高峰过去,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2019年第一季度4个月,票房都已经超过了233亿。而今年,将有更多优秀的电影作品上映,相信凭借这些优秀作品,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向前推进,票房持续不断增长。

其实在过去的电影市场,国产电影等一系列电影是不被大众所看好的,在2013年之前,电影票房才刚刚突破200亿,而现如今的电影票房市场已经不容小觑。

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票房已保持了近10年的高速增长,加上互联网电影的快速发展,我国会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电影屏幕高速增长,预计我国今年将达到4万块,与美国持平。未来电影屏幕数量还将有4倍增长空间,市场体量巨大。整体票房相当于北美现在规模的3倍左右。

因此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和有能力的个人都已经进军影视行业,以获取丰厚的回报。电影行业正井喷式高速发展,电影不仅可以人人看,也可以人人参与成为投资人。

为什么电影投资能获取高回报?

1、行业趋势好。

中国电影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而国内电影行业正如火如荼。平均每天新增6家电影院,未来的电影票房只会水涨船高。

票补取消,限薪令利好产业长期健康发展。2017年下半年以来,影视业限薪令陆续发布。总体要求把演员片酬比例限定在合理的制作成本范围内,全部演员的总片酬不超过制作总成本的40%,其中,主要演员不超过总片酬的70%,其他演员不低于总片酬的30%。而取消票补,票务平台依靠低票价拉动用户购票抢占市场份额的时代已经过去。取消票补、限薪令的实施均有利于影视制片方加强内容品质提升,而不是通过流量、低价等策略进行恶性竞争,引导行业良性健康发展。

减税支持行业发展。2019年3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继续实施支持文化企业发展增值税政策的通知》明确指出,对从事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的电影集团公司(含成员企业)、电影制片厂及其他电影企业取得的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包括转让和许可使用)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此政策有利于减少增值税收,增加影视公司收入。

2、影视具备抗周期特性

越是在经济下行的时候,文化产业越繁荣。经济下行期,人们通过娱乐产品来逃避现实的痛苦。在 2008 年、2009 年全球金融危机时,国内较多行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冲击,电影产业却逆


斑马小白


疫情过后,电影院重返火爆将会是是毋庸置疑的。

目前疫情对于电影行业的确造成了难以短期消除的影响,无论是电影制作方还是影院公司,势必都会在这场疫情持久战中受到前所未有的亏损,由于影院主要是线下盈利为主,因而一些小型影院企业甚至会熬不过去。

但从消费者层面来讲,疫情从来没有削减大众的观影欲,反而长期的疫情封闭生活只会让人们的消费欲空前高涨。

因此,一旦疫情彻底结束,全面恢复正常生活后,电影作为大众普遍喜爱的产业,且对于电影的消费能力要求是极其平面化的,被“关疯了的人们”必然会十二分的热情以冲向电影院。何况一九年年底许多因疫情被迫下降的优质影片,如<><>等,只要还未上映,就会成为电影爱好者心头的朱砂痣。

当然疫情过后电影行业需要一段整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生机,毕竟相对于其他行业,影院是人群密集地,在疫情完全消除前是不可能开放的,但假以时日,电影行业定会重回正轨。

希望那一天早点来,每个人都可以卸下口罩,和喜欢的人一道去看喜欢的电影,再喝一杯双倍珍珠的奶茶!



情感1998


两个方面说,电影行业与普通消费者。

先从消费者角度。

经过漫长的疫情,单一的生活工作模式,势必期待回复到之前的状态中,反弹性或报复性消费是必然的。

看电影对很多人而言,不只是看电影本身,而是一种消遣或社交活动。

去影院看电影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确实是去影院享受更身临其境的视听觉观影体验;

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去看电影不只是看电影本身。去看电影需要约好朋友,安排好交通,看什么电影,商量好,选择场次,看电影前做什么,购物逛商场,逛街,做美甲,做头发等。中午吃什么,吃完了去哪里玩,怎么回家。看完电影后的交流。一整天选择哪几个瞬间或场景拍照,什么时候发朋友圈,选哪张照片,回复评论,等等,等等!

再从电影行业来说。

电影行业的资本不会沉默!

绝大多数消费者可能习惯或大致能接受视频平台的付费模式,但付费之后观影再付费可能会不习惯。如果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用户缴费,不会有大资本大制作。举例, ,不可复制,资本求稳的选择,下手早,平台谈判顺利等; 应该就算是正常的网络电影了,只是加了个付费模式,一点也不新颖,也没掀起很多波澜。所以,回归影院是必然!

原本春节预期上映的大片几乎都没有变现!前期庞大的宣发费用都废了,沉默的资本成本是不屈的,必然引发强烈的反噬!疫情结束后,宣发会呈现大爆发,无时无刻不引导不吸引芸芸大众,博眼球,企图引爆好奇心。

最后说下我的个人预测,看看是否如我所说。

疫情爆发,从封城开始算是有一个明显的开启点的。但疫情结束的那一天不会,不会有一天说从今天起,疫情就算正式结束了,绝对不会!

所以,娱乐产业,电影产业,落地的电影院,会陆续申请恢复营业。各渠道,如微博公众号段视频平台音乐平台等必然有个别宣发带头之后越来越多宣发开始悄然搞起来,引流大众回到电影院。

整体社会秩序会逐步且加速恢复,不经意间,回首,一切都正常了。

电影院会是一个明显表表征。

期待与你,与他,再次相遇在人山人海,虽然可能依然不认识,但只要看到大家,就是一种幸福!


剧掘


疫情对于餐饮、旅游、影院、KTV等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状况的向好发展公园以及餐饮行业已经开始有序恢复,但由于影院属于封闭聚集地,对于影院复工,人们一直很谨慎,可是,如果再不开张,许多影院真的撑不住了。

上周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对电影放映场所复工复映以及影视剧组复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观众购票进入影院观看,需登记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信息,虽然同时也指出影院在每个细节做好消毒工作,但让观众进行如此详细的登记,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个电影要暴露如此多的个人隐私信息,有点算了,等等再看。

春节档是影院的“黄金档”,往年厅厅爆满,并且票价不打折,会让影院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平时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头维持生存,就指望春节这个月赚点利润,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线城市一家影院一个月能卖出上百万至数百万票房,但起码能让影院老板能够拥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现在,很多影院老板的信心已经垮了。

北京市电影局的做法,有着“救市”的意图。早在半个月前,北京电影协会就联合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等组织发出呼吁,希望物业能够减免电影院租金,一同度过难关。但这个呼吁没有得到物业方的更多积极回应,不排除到疫情彻底结束时,一些影院已经没法开门了。

疫情给包括电影院、剧组在内的整个影视产业造成了重创,也让人反思开始反思这个行业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发展的要点究竟是什么。有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家隔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电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居家躲避瘟疫的人来说,电影很重要,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当中,看电影是转移注意力、将自己放置于另外一种生活情境当中的好办法,越是在疫情时期,越显得电影的重要性,没有电影,人们如何打发这 段难熬的时间?

电影是重要的,电影院或许才不那么重要。现在网络平台与电影资源如此发达,不用任何硬件存储设备或者昂贵的播放设备,人们通过投影、大屏电视、手机等终端,都能观赏到自己想看的电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院还具有社交功能的话,那么疫情很大程度将这种社交功能斩断了。一个月足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习惯,当疫情结束之后,观众去影院的热情还会高涨吗,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我就是我33238


从猫眼在除夕(1月24日)暂停更新票房数据算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已经停摆了25天。

2003年的非典时期,北京市的电影院曾经停业近50天(4月26日—6月11日)。17年后,谁也不知道今年的电影院何时才能正常营业。

情阴影下,电影放映业可能是影视行业承压最大的板块。不能开门营业意味着影院完全没有了收入,但人员不能裁,租金不能拖,贷款不能欠,片款不能拖。

不久封名为《为了中国电影的明天——致中国电影行业的公开信》在网上开始流传。在这篇文章开头,作者情绪激动地写道:“影院是整个电影行业的基础设施,就像高速公路当之于汽车产业,铁路路网当之于火车和高铁。只有救活了影院,电影行业才有可能复苏。中国的电影行业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为了了解疫影响下的电影放映业,影视独舌采访了三位影院管理人员。他们分别是济南百丽宫影院经理董文欣、河南某县级电影院值班经理舒仁(化名)、重庆某镇级影城店长夏天(化名)。

一篇“爆款”背后的焦虑和行业共同体

2月12日,文欣在自己的微信公号“董小姐聊电影”上更新了一篇文章——《一个影院经理眼中的疫情之下》。在这篇文章中,她从宏观、中观、微观、个人四个角度,谈了自己作为影院从业员在新冠肺炎中的感受。不久,这篇文章就在业内被大量转发。

“作家方方说:‘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可能就是一座山。’而落在一个行业上,也足以带来一场重大危机。疫情使整个电影行业陷入系统性危机,这也是我从业以来从未遇到过的。这是中国10000多家影院的经理们共同的噩梦。”董文欣写道。

根据拓普数据显示中国市辖区的影院7468家,县辖区影院4813家,共计12281家。

董文欣2005年进入电影业,是一位从业15年的影院经理。之前她从事媒体工作,因为喜欢电影,跑的也是文化娱乐口,这最终促成了她的择业。作为一名资深的影院从业者,董文欣虽然没有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但是她敏锐地洞察到,这一次疫情对影院的冲击要比2003年大太多。

首先,2003年中国电影正于低谷期,全年票房11个亿,电影放映业大多处于国有状态(2002年中国刚刚开始实行院线制,全年票房9.5亿),大部分影院职工不管营不营业,起码国家还能给发工资。

其次,当时由于不同城市受疫影响程度不同,部分影院正常营业、部分营业半天、部分关闭。2003年4月25日公映的《指环王2》足足在院线放映了2个月。

董文欣前同事朋友圈

2020年天,院线基本处于民状态,全年票房也到了600亿,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疫情对于行业的波及面更广。并且,此次的新冠病毒,传染性更强,迅速在全国范围蔓延,中国的影城基本实行了“一刀切”的关门模式。

董文欣刚刚看到了湖北电影制片厂常凯家4口12天内相继去世的新闻,感到非常难过。“我觉得这次疫情可以让很多人变得清醒,让人开始去认真思索人生中的很多悲剧性和成因,以及其他很多严肃的命题。”

最近,董文欣又重新拿起了书本,她已经先读完了《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和《认识电影》两本大部头的电影类书籍。一方面,希望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电影鉴赏的能力;另一方面,把自己从网上各种谣言和焦虑情绪当中脱离出来,从文字中寻找一种理性的定力。

她还在文章中提到了一张武汉方舱医院的患者书的照片,并期望自己的同行能够像这位“读书哥”一样,沉住气,有定力,撑下去。

减税和减免租金,这些能呼吁的都要争取。但当务急,是如何在疫情过后,做好影院的管理,建立起观众来电影院看电影的信心,这才是职业经理人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至于影城何时才能重新开业,董文欣表示很难确定具体间,“可能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开业时间。”

县级影院的哀愁:大年初一顶平时一月

济南百丽宫影是香港安乐电影公司老板江志强的产业,属经济实力雄厚、抗压能力比较强的大院线。但对于一些资本薄弱的三四线私人小影院,它们能否支撑到今年暑假真是未知之数。舒仁和夏天工作的影院正是这类的代表。

舒仁今年26岁,有3年影院工作的经历。不过因为家庭的原在年前已经辞职了,原本打算过完年再找工作。“如果现在还在影城,我不会在这个时候离职。”虽然阴差阳错逃过了影院这场生死劫,但他并不对此感到任何庆幸。

舒仁之前在影城担任的是值班经理的职务。“县城级影城架构比较,基本就是三级,店长(运营经理),值班经理(辅助运营),员工(执行)。每个值班经理除了辅助运营还有各自负责区域。我以前负责人事,卖品采购,仓库管理等。”

据了解,春节时期一般县城影院都是爆满的,县级影院的收入三分之一五分之一来自春节的半个月。“我以前工作的影城大年初一一天票房顶最差的时候一个月,最差的时候是不够一天的人力物力成本的。”

由于春节对于县级影院经营的重要性,不少影城都会提前做大量采购,然疫情的原因,这些预先采购的小食、饮料基本上都积压了。近期,微博上陆续出现为各地影院清理库存的消息转发。舒仁联系过了之前的同事,“商场都封了。都在家闲着,(积压小食)没法处理。”

如果有机会,舒仁还想继续在影院工作,因为他还是很喜欢电影。

夏天今年2岁,是一位00后的影院经理。“我做影院时间比较长,做了5年之前做的是兼职,转正后就得到一个机会做了实习市场主管,再后来经过一次跳槽做了影院店长。”

夏天负责的影院2018年12月底开业,满打满算,运营不过刚刚一年。他所在的上有两家影院,由于都使用了比利时的巴可放映机,成本略高。日常运营成本除了员工工资、租金,还有放映机融资款。

一般情况下,春节档的营收占据影城全年收入的3成。由于疫情的原因,他管理的影想要回收前期投入的成本,可能需要4年。夏天认为,目前同行呼吁的减免房租对县级影院作用不大。“我们在县城还好点,我工作的上家影院,老板在上海一个月有快60万的房租收入,那些影院可以扛得住。”

作为一名00后,夏天影院经理的工作经验是同龄人所不曾有的。他表示,“影院的工作简单,但很繁琐,每一件事情都需要仔细检查、跟踪完成。我个人对执行力要求比较严格。”

由于过早步入社会,夏天一直有个遗憾——没能好好上学。如今,他已经在网上报名了网络成大学,自学自考。“这次疫情算是给自己好好放了一个寒假,让我回到了以前上学时代的感觉,同样也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疫情之后:电影院还有未来吗?

除了疫情的冲击,今年春节档《囧妈》转网也给行业带来不少激。这让人不禁担忧:电影院还有多的未来?

“回望二三十年前,中国院线还不发达,大街上充斥着各种盗版、录像厅等等,但是为什么观众慢慢走到影剧院呢?这里面有着市场需求、消费心理等因素。所以,除非电影的形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院线电影长期内仍然可以存在。”董文欣在文中写到。

在美国,一些成熟的老导演已经在主流的工业体系找不到自己的容身之地,他们被迫去给流媒体“打工”文欣看来,中美观众群是完全不同的,中国观众不光看视觉奇观,还看好故事,一部打动人的现实题材影片,一样可以大卖,不管是来自欧美、印度、中东。

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和在网上观影,所接收到的信息量完全是不一样的。“目前来看,这是最好的一个场所,我觉还是没法替代。但是将来它会是什么样子,这就很难说了,或许会是《头号玩家》里呈现的那种VR代入感?”

在济南影迷圈,董文欣和她所在的百丽宫电影院,因为推广和普及艺术电影而名声在外。但她却表示,“我对中当下很多过分追捧艺术电影的倾向,也并不是特别赞赏。”中国更需要文牧野、曾国祥这样的导演。印度电影、韩国电影能把类型片拍得非常好,中国在这方面还有不少差距。

董文欣一针见血地指出,“我认为目前影院存在的各种问题,包括影院票价高、上座率低等,最为主要的还是电影内满足不了观众的需求,影片的量也达不到影院的需求。”

在美国,电影院属于垂垂老矣的夕阳产业;而在中国,不少三四线城市正是这几年才建起了多厅影院,毫无疑问是朝。那因为政策鼓励和资本过剩而新建起来的影院,能在这个大变革时代存续多久呢?

尽管目前县级影城全年经营“时令性”很强,大多数情况下上座率很低,但是夏天依然看好未来的发展,“影院属于体验服务影院的大屏观感与音响震撼,很难被取代,家庭影院做不到这样的好的感官体验。”

虽然已经辞职,但是舒仁在这段时间更加关注影视行业。“这次疫情对整个行业来说损失是巨大的,但行业也可以趁此机会停一下。十几年来的连续增长也未必是好事,特别是这两年我认为不是良性增长。人均票价大幅度增加,观影人次有所下降。去年如果不是70周年大庆加上暑期档《哪吒》救世,可能就已经是负增长了。”

董文欣把电影院的存亡和电影艺术捆绑在一起,“如果院线突然消失了,网络电影的质量不仅提高不上去,反而会出现下滑——为网络电影和院线电影一样,很难去直面现实的惨痛,也没有办法拍摄那些起码在特效与动作上还能让人嗨一下的大片。


皮儿秀


疫情对于餐饮、旅游、影院、KTV等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随着状况的向好发展公园以及餐饮行业已经开始有序恢复,但由于影院属于封闭聚集地,对于影院复工,人们一直很谨慎,可是,如果再不开张,许多影院真的撑不住了。
上周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疾控中心发布消息,对电影放映场所复工复映以及影视剧组复拍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观众购票进入影院观看,需登记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等信息,虽然同时也指出影院在每个细节做好消毒工作,但让观众进行如此详细的登记,还是让人望而却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看个电影要暴露如此多的个人隐私信息,有点算了,等等再看。
春节档是影院的“黄金档”,往年厅厅爆满,并且票价不打折,会让影院赚得盆满钵满,有些平时生意不好的影院,一年到头维持生存,就指望春节这个月赚点利润,小影院即便不像一线城市一家影院一个月能卖出上百万至数百万票房,但起码能让影院老板能够拥有继续做下去的信心。现在,很多影院老板的信心已经垮了。
北京市电影局的做法,有着“救市”的意图。早在半个月前,北京电影协会就联合贵州电影放映行业协会、福建省电影家协会等组织发出呼吁,希望物业能够减免电影院租金,一同度过难关。但这个呼吁没有得到物业方的更多积极回应,不排除到疫情彻底结束时,一些影院已经没法开门了。
疫情给包括电影院、剧组在内的整个影视产业造成了重创,也让人反思开始反思这个行业的存在重要性以及生存发展的要点究竟是什么。有从业者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家隔离了一个月之后,发现电影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并不重要。其实不然,对于居家躲避瘟疫的人来说,电影很重要,在漫长而无聊的时光当中,看电影是转移注意力、将自己放置于另外一种生活情境当中的好办法,越是在疫情时期,越显得电影的重要性,没有电影,人们如何打发这段难熬的时间?
电影是重要的,电影院或许才不那么重要。现在网络平台与电影资源如此发达,不用任何硬件存储设备或者昂贵的播放设备,人们通过投影、大屏电视、手机等终端,都能观赏到自己想看的电影。如果说以前的电影院还具有社交功能的话,那么疫情很大程度将这种社交功能斩断了。一个月足以培养出一个人的习惯,当疫情结束之后,观众去影院的热情还会高涨吗,这需要打一个问号。
2003年的非典,无形中就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诸多细节。今年的新型肺炎,亦会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些阴影。很多人表示,疫情结束后要用报复性消费的方式,来弥补宅在家中积攒下的郁闷,希望这种报复性消费,也能体现在观影方面。所以,比起要求影院做好消毒工作、观众做好登记工作更重要地是,影视行业的管理机构与所有从业者,都应重点考虑一旦观众打算重新走进影院时,影院用什么“产品”来招待观众?这对于“救市”有没有效果来说,很重要。
从“春节档”撤出的几部大片,目前没有放出任何再次公映的信息,大家都在守望,并不愿意第一时间把产品投入市场,毕竟电影市场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在疫情结束初期立刻公映,极有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收益。但如果几家片方都这么想的话,那么就算影院敞开大门、观众也做好了涌入准备,公映片单没有几部可以看的电影,也照样让所有设想落空。
趁着还有时间,这个时候做一些国外大片的引进工作,或能弥补全国院线复工后面临的片源供应荒。中国观众对于引进大片,还是有着较强的消费愿望的,但对于类型单一的爆米花电影,也已经产生了审美疲劳,此时的大片引进,不妨口子开得大一些,在引进片种的类型化、风格化等方面,可以考虑更多观众群的需求,吸引电影院的常客与潜在受众进入影院观影,让疫情结束初期的市场拥有一定的热度。
面对疫情,一些书店的自救方式也值得影院借鉴。比如通过优惠充值的办法,让观众花费比过去更少的钱来拥有以后更多的观影机会,虽然影院的利润会因此有所降低,但这么做一是可以赢得现金流撑过眼下这段艰难时期,二是也能够提前锁定更多的忠实消费者。总而言之,面对倒闭风险,影院不能坐以待毙,还是得开动思路,多想办法,争取活下去。能坚持到开门迎客,就仍然有机会等来翻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