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在現代社會中,溝通這個詞對人們來說並不陌生。但溝通到底是什麼?對這個問題,不能用一句話或者一個定義來解決,而應從各種角度來把握溝通的本質和特性,才會比較實際有用。其中的一個重要之點,就是把人際溝通看作是一種對話。把溝通視為對話有什麼實際意義呢?概括地說來,這一認識,對參與溝通的人們,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的要求: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第一,在溝通過程中,雙方都必須考慮參與溝通的另外一方的利益、興趣和感情。溝通與訓話不一樣,在訓話中,說話者是不必在乎聽話者的利益、興趣和感情的。我們不能帶著這種態度來參與溝通,即使是家長對孩子也不行。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第二,因為溝通是一種對話,所以在此過程中,大家必須互相尊重。中國人有尊重老人的傳統,而現在,在家庭內部的溝通和對話中,父母不能僅僅要求來自孩子的尊重,而且也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專家指出,目前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與尊重的態度與孩子對話。作為家長,如果不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與孩子的溝通,就可能出現問題。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第三,溝通和對話的目的之一是達到理解,所以,大家都要富於同情心。在這裡,同情不是憐憫的意思,而是設身處地從他人角度考慮問題的意思。作為家長,如果懂一點兒童心理學或者青少年心理學,就比較容易做到這一點,即設身處地從孩子的角度來考慮問題。第四,在對話中,大家都要承認他人要求具有合理的一面。有些故家長的,往往過於注重孩子的行為和語言,而忽視了行為語言背後所表達的要求這一深層的問題。其實,即使是在不當的行為和語言背後,也往往蘊涵著不無合理的要求。例如,家長常常聽到孩子說的“我不要你管”這句話的背後,也許表達的是孩子嚮往獨立的要求。誰能說這種要求沒有一定的道理呢?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第五,我們在對話中不可完全受自己情緒的支配,這個道理也適用於家庭的對話和溝通。在英語中有一條關於對話的原則:“Focus on issues,not personalities”,翻譯成中文的大概意思是,討論問題時要就事論事,而不應上升到當事人的品性。在家庭環境中,親子間發生矛盾是常有的事,雙方因此也難免會各有情緒。不過,在對話中,我們仍然要具體地談論和解決具體的問題,如果讓自己受個人好惡和情緒的絕對支配,容易把問題複雜化。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第六,在對話中,雙方都要幫助對方實現其所欲,這也是溝通與爭吵最大的不同之一。在爭吵的情況下,大家都想自己勝利;而在對話中,即使在雙方意見不合的情況中,也要努力達到雙贏的目的。第七,用對話的態度來解決問題,也就是根據一定的原則而不是根據權力來解決問題。在現代社會中,有法必依,按原則行事。在家庭中也是如此,如果家長嘴裡說的是一套道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又不遵從,那又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所以,當代溝通學把溝通視為對話,並據此對溝通參與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要求。關於溝通的這種認識和對溝通者提出的這些基本要求,對於家庭溝通和親子對話,也是完全適用的。另外,如果把溝通看成是一種對話,則其過程必然包含諸多成分或要素。要學開車的人,自然要懂得車子內的各種部件及其功能。同樣道理,要善於溝通,也要理解溝通過程中所包容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一般說來,人際溝通的過程中有八大要素。一、言者。在這裡,言者應該從廣義的角度去解說。例如,他既可以是面對面交談中的講話的人,也可以是電子郵件溝通中發伊妹兒的人。在親子溝通的情況中,言者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孩子。誰有話要說,並開始了話題兒,誰自然就是言者。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二、意思。意思就是言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以父母對孩子的溝通為例,其意思或者內容,既可以是鼓勵支持性質的,又可以是說服教育性質的。孩子對父母的溝通,也有其特定的思想內容,只是有時候表達得不那麼清晰罷了。作為家長,要去仔細地體會。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三、渠道。渠道是溝通的形式,例如口頭語言、形體語言、電子語言等,就是溝通的不同渠道或者形式。中國古代的魏晉時期有過一場“言意”之辯。當時的王弼等人都強調言不盡意、得意忘言,從一定意義上說是觸及了溝通的渠道形式和溝通的思想內容之間的矛盾。作為家長,誰又沒有這種感觸呢!父母都是為了子女好而與其溝通,但結局卻往往是辭不達意,傷了感情。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四、聽者。在溝通過程中,聽者不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他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即使是孩子,也不例外。聽者的主動性一般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聽者必然會解讀言者的意思;第二,聽者往會有一定的反饋。而這也就是下面要具體說的問題。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五、解讀。聽者聆聽言者的過程,也就是一個"解讀”其意思的過程。通過聽者"解讀”後的意思,與言者所想表達的原始意思,既可以是互相吻合的,也可能是大相徑庭的。上面所說的言不盡意,其原因既可以是言者的辭不達意,也可以是聽者在解讀方面的問題。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舉例來說,現在是晚上六點半了,孩子的肚子在咕咕地叫了,孩子想表達“我餓了”的意思,而他所選擇的溝通形式是口頭語言:“媽媽,晚飯什麼時候好?”對此,媽媽可以正確地解讀為:“這孩子是餓了。”但她也可以將此解讀為:“孩子肯定又想在晚飯後溜出去與朋友們玩。”由此,當然有可能會導致誤解的產生和親子溝通的堵塞。六、反饋。溝通是個你來我往的過程,來而不往非禮也。值得一提的是,反饋既可以是口頭語言,也可以是形體語言。孩子提出問題,父母有所回答,這是一種反饋。家長教子讀經,孩子哈欠連天,這也是一種反饋。如果言者對於各種反饋都比較敏感,他就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話題和語言,否則的話,就可能造成“話不投機半句多”的結局。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六、背景。其中,言者的背景特別關鍵,我自己由於工作的關係,常常在北加州的一個行為診所中接待各種家庭。在來診所接受諮詢干預的父母和孩子中,一個屢見不鮮的問題是,爸爸和媽媽說同樣的話,孩子只聽一方的而不聽另外一方的,這種現象,只能從言者的背景即其地位和權威等方面去解釋。當然,聽者的特殊背景如知識程度和興趣愛好等,對於溝通的發展和結果,也有很大的影響。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最後我想提到的是,用對話的心態來看溝通,是一種價值觀念,而不僅僅是一種溝通技巧。從中西比較的角度看,中國的父母,是非常有愛心和犧牲精神的。然而,中國家長對自己的子女,包括已經成為青少年的子女,在平等溝通這一方面,似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如果我們不能夠樹立平等溝通的價值觀念,其他許多有關親子溝通的具體的技巧與藝術,也就很難發揮作用了。

在親子溝通中的最大問題,是父母不能以一種平等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