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時報」“疑病症”需要心理疏導和溝通


「科普時報」“疑病症”需要心理疏導和溝通


□ 薄祿龍

多年前,一位心理老師對年輕醫生說,變化和不確定性是產生焦慮的重要原因。這句話令人記憶深刻,一大原因是醫院是個處處充滿不確定性的地方。在產房外踱步焦急的準爸爸,等待化驗結果的病人,在手術室外焦慮等待的家屬……他們的躑躅緊張、焦慮不安,源於對未知病情或診斷的擔憂。這種焦慮嚴重到什麼程度呢?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ElviraV.Lang,也想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他是一名放射醫生,有機會接觸到一類很特殊的病人。這些病人全部是女性,因為乳房結節或腫塊前來就診。這些結節有可能是良性的乳腺增生,也有可能是惡性腫瘤形成的。為了弄清楚結節性質,她們需要進行乳腺活檢,也就是通過穿刺取出一小塊乳腺組織來驗明正身。

這意味著,每名接受檢查的女性都將面對兩個性質截然不同的結果,若是良性皆大歡喜;若是惡性,則將面對乳房切除和化療。Elvria跟蹤調查了112名接受這種檢查的女性,在檢查前對她們進行了4項心理學問卷調查,用來評判焦慮、抑鬱等水平。為了比較焦慮水平,他還調查了將接受肝癌化療或手術的女性肝癌和良性子宮肌瘤的患者。

結果發現,等待活檢結果的女性,其焦慮水平遠比肝癌或子宮肌瘤女性要高。儘管活檢結果有良性和惡性兩種,但等待診斷的過程裡,她們的腦中一直在糾結——到底是良性還是惡性?沒錯!她們正是因為不確定性而產生更大的焦慮。而那些確診肝癌的女性患者,她們已知道自己的病情,但焦慮水平反而沒有那麼高。

人們很容易出現的另一種焦慮,叫做“疑病症”。生活中也總會有這種人的存在。他們會買來很多醫學保健書籍,總是懷疑自己得了某種疾病,根據自己身體狀況逐條對照,然後進行自我診斷。他們常會自我診斷出一個讓醫生都覺得匪夷所思、極為罕見的疾病來,把醫生嚇一跳。

不言自明,“疑病症”是指懷疑自己有病,其實壓根沒有生病。有說法稱,這是心理緊張的結果,是對疾病的過度焦慮。“疑病症”可以看作是對疾病焦慮和恐懼的一種表現形式。儘管他們未必真的生病,也與那些等待診斷活檢結果的女性不同,但他們都因為不確定性而使心理承受巨大壓力。事實上,“疑病症”需要的是心理疏導和溝通。

對醫生而言,如何最大化降低並減輕病人的焦慮,是一門學問。在冰冷的診斷結果面前,醫生需要考慮到病人的情緒變化。一位優秀的醫生,必然是位溝通高手。因為,病人最先通過陳述自己的身體不適,來使醫生了解並判斷病情;醫生也總是通過病人的“主訴”,來進一步探詢病人不曾注意或表達出來的病情細節。善於溝通的醫生,總是懂得緩解病人情緒;不善溝通的醫生,反而會使病人更加緊張,對疾病更加恐懼!

(作者系海軍軍醫大學長海醫院麻醉學部主任助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