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浮生六记》呢?


《浮生六记》是沈复写于公元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原文共六卷,如今仅流传四卷,后人评之“幽芳凄三角,读之心醉。”可见其情意绵绵,笔调高雅。

又因为它是沈复记述家居生活、坎坷际遇、以及自我哲思的文章,所以读来格外亲切,娓娓道来,妙趣横生。我记得《童趣》还被选入了高中语文教材,说明在今时今日《浮生六记》依旧有较大的阅读价值。它不仅仅能带领我们回忆那个时代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还启发我们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活得要轻松一些,有趣一点。

阅读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阅读喜欢的文章如同和女孩子谈恋爱,又紧张又甜蜜,还有些淡淡的哀愁。《浮生六记》正是这样能牵动我的心的好作品。



一生有艾


本来说上班的时候,想抽空要把《浮生六记》卷一·闺房乐记的读书笔记给写了,但早上我一直在刷淘宝(偷笑),直接刷了一早上。

然后就买了一套钟灵记的绮罗,很美,开心得一早上没心思写文。就是下图这货。

图片@钟灵记汉服绮罗

为了下定决心买这货,我连上班的工作都没做,偷偷玩了一早上的淘宝,到了下午,才开始真的工作。


其实昨晚凌晨,我就读完了闺房乐记,当时就想写读书笔记,但太晚了就睡了,导致我很多感想到了白天就忘记了。


遂重读一遍,却再也不是昨晚得感想。闺房乐记讲的大概是沈复和妻子芸少年相识,两小无猜,既是一见钟情,又能够得父母首肯,终成美眷的日记体自传文。


只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这一条,就已经胜过了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无数了。


现在读来,是很羡慕芸来着,不仅具有绝美之像(这是后人对芸的中肯评价),也颇具才华,刺绣等技艺也很精湛,这在清朝,可算是才情兼具的大家闺秀了。

人人都说读《浮生六记》只需读《闺房乐记》就够了,因为它是全书的精华,唯有闺房乐记才是《浮生六记》里可读的一卷。可我却觉得读书,只读别人喜欢的部分,没有自己的思想,那你还读个生命书?


你只读一半这算是完整的《浮生六记》吗?我倒觉着既然读了,那就全部读完为美。

就像有人评论我读书笔记,说我的内容始终透着小女人气,读起来不爽利,我没把他的留言放出来,毕竟我是小女人。


读书、写作和做人一样,都是挑自己喜欢的来读,挑自己擅长的来写,反正选择从来不缺,你选左还是选右,按照你的内心来就好了,道路始终够广,随心而走便可。


人生不也是如此,我选择做一个自在逍遥的小女人,当然就写我爱写的读书笔记了。

拍摄@桔子

林语堂曾给《浮生六记》打评语:我相信淳朴怡退自甘的生活(如芸所说“布衣菜饭,可乐终身”的生活)是宇宙最美的东西。


张佳玮也曾在给《浮生六记》做翻译时,评价沈复是个颇有才气,但才气抵不上他的心气的家伙。

今天我读沈复,只觉着被碎碎念的沈复,强势喂了一把跨越千年的狗粮。


人人读闺房乐记,都在羡慕沈复,得妻如芸者,夫复何求?可我却觉得,实在羡慕芸,有一个沈复这般心细具有才华的丈夫。好了,今天就这样。明天继续读《闲情记趣》。


最后,我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笑话,说来大家笑笑:宋朝有个叫李廷彦的人,写了首诗给上司看,里面有句:“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 上司看罢问道:你家那么惨啊。李廷彦急忙自解:“实无此事,只图对属(对仗)亲切耳!”!


这个笑话笑了我一整天。。


瑜伽life


我想很多人都应该看过《浮生六记》,就算没有看过,也应该听说过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再不济,中学语文课本的《童趣》一文,就是选自《浮生六记》,自然是都能和这本书有一些交际的。


我自己就是因为中学时学习了《童趣》一文,记住了《浮生六记》这个书名,后来又听说了林语堂先生对女主角芸娘的评价:“

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由此知道了沈复与芸娘的爱情故事,大学的时候就拜读了这本书。


谈及这本书,我想最深刻的两点应该就是,从沈复日常表现出来的清朝文人生活以及沈复与妻子芸娘的爱情。


我印象很深刻的一次就是芸娘和沈复一块在沧浪亭里说话,当时芸娘鬓边就簪了一朵

佛手花,沈复还戏谑芸娘身上的香味。


夫妻之间的日常十分甜蜜,但是也让我注意到了一个物件——佛手。


从这个小细节就可以知道,当时像沈复这类文人家中,是种植有佛手的,为什么会种植佛手?必定是当时的一种风尚。


佛手的观赏价值不同于一般的盆景花卉,花朵洁白、香气扑鼻,并且一簇一簇开放,十分惹人喜爱,到了果实成熟期,它的形状犹如人手,惟妙惟肖。


成熟的佛手果实颜色金黄,并能时时溢出芳香,消除异味,净化室内空气,抑制细菌,所以佛手一度成为文人们家中必备的植物。


不仅文人喜欢佛手,皇帝也喜欢,乾隆皇帝就曾用梅花、松实、佛手为料亲自制作三清茶,并在重华宫茶宴时邀请一些重臣前来品尝。


说完沈复身上的文人生活,接下来说一说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


在我国文学史上,描写情爱的诗文很多,但大多或写宫廷艳史,或写权势礼法下的爱情悲剧,或写风尘知己及少男少女之间的缠绵,很少涉及夫妻之情。


但《浮生六记》却别出心裁,记录着沈复和芸娘的日常生活,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婚姻幸福的一面。


记得有一个情节,沈复家贫,喜欢喝茶,但是买不起好茶叶,而次茶叶喝起来会有一种苦涩的味道。


于是芸娘就将次茶叶用绢布包好,早起去将茶叶包在未开放的荷花花苞里,第二日再取出,这样再泡出的茶叶,便会有一股荷花的清香,喝来也别有一番趣味了。


从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看出,哪怕家贫,芸娘也是一直爱着沈复,会去满足他的每一个喜好,而在书中沈复对这一段文字的描写,我们也可以看出他对芸娘的感激和喜爱。真是让身为读者的我们吃了一顿饱饱的狗粮呢。


到了书的后面,芸娘病重,沈复一直不离不弃,芸娘逝世,沈复一直挂念心间,字里行间,我们都能感受到沈复对芸娘的思念,或许,只有午夜梦回之时,他二人才能在梦中相见吧。


以上就是我对《浮生六记》的一点看法,如果您也喜欢《浮生六记》一定要去拜读一下书籍,因为那段爱情值得我们每个人知道,原来爱情真的存在,真的很美好,原来我们真的可以和心爱之人一起将日子过成诗。



林忆南


沈复自传《浮生六记》朴素直白,记录生活琐事,周公度译本不失文言雅味,后两记疑为后人伪作,被誉为“《离骚》之外篇,《云仙》之续记”、“晚清小红楼梦”。

“浮生”取自李太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六记”即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仇、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

最精彩之处乃闺房记乐,此记之核心乃芸娘,不在貌美,而在可爱有趣,顿生“若得此女为妇,此生无憾”之感,三白十三岁因陈芸一句“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告母曰“若为儿择妇,非淑姊不娶”。

沈复得以名垂至今,芸占了极大的分量。芸是因为沈复的记载而有名,反过来,沈复也是因为记载了他的妻子,文章才得以如此流传。

沈三白其人,放浪不羁、情趣高雅、坎坷一生、难成大事的小清新屌丝一枚。



郑好奋发


这是我读完《浮生六记》的一些感受,希望能有所启示。


《浮生六记》:众生皆苦,清欢难度

了解《浮生六记》却是在李白那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后了。总觉得李白为这本书做了最好的诠释。一开始为田园而去,为了没有矫揉造作的安乐而去。循着大家的评语,伴随着沈复,触及着隔了百年的浮世之乐,想着心中的白月光,顿得清欢。可越是深入,越是觉得苦涩。



生于苏州沧浪亭旁的体面人家,按沈复的话讲是“天之厚我可谓至矣”。他的前半生也确实如此,不用忧虑生计,呼朋结友,寻幽探密。可最大的幸事,即使沈复不曾言明,也逃不过陈芸其人。

那是妇道森严,男尊女卑的古代。你难以想象有着这样一位妇人,才情俱佳,恪守妇道的同时却又不落俗套。林语堂先生说芸是“中国文学中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诚非过誉。早年丧父,靠着女红养活一家,自学认字,偏偏还学得极快。沈复很喜欢描写她如何可以陪自己在闺房中谈论诗书、赏月饮酒。除此之外,敢于女扮男装去看庙会,雇了馄饨担子为丈夫的花会温酒,主动为丈夫谋妾室,诸如此类,乍读令人神往,觉得实在可爱;但多读几遍,便觉得最可贵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



在那样一个除了丈夫的疼爱无甚长处的家庭里当媳妇,她默默承担着很多东西,居然还能过出安贫乐道的风雅劲来。其实,二人的夫妇生活并不算舒畅,除了前几年的风流,往后便是苦心经营,清寒不已,甚至难以为继。最终,妻子早逝,读者尚且扼腕,更遑论沈复本人。最后一句“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以过于情笃。”语云:“恩爱夫妻不到头。”哀莫大于心死。

晚年沈复著此作时谈及为何将闺房记乐放在篇头,只是说及关雎位于诗经三百篇之首。这乃夫妇情事,我也如此做。但仅仅如此吗?他对陈芸的爱至死都未放下。



遍观书中其人其事,在轻松写意的笔下呈现的却都是遗憾的悲欢离合。沈复的第一知己鸿干二十二岁便早逝;妻子结拜的姐妹憨,有意将其纳为妾室,最终为人所夺,也成为妻子重病的诱因;偶然结识,相处良久的喜儿,而后抛她而去,惹得其寻短见。沈复本人自二十多岁后,便在外颠沛流离,与妻子苦心经营,期间屡次经商失败。更曾带着重病的妻子离开父母家,与子女在雪中告别。而后,妻子逝世,儿子于十八岁离世,再后来父亲去世,又遭人讨债。

何以给他劝慰,除了那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还有山水。贯穿全文的不止有人,更有其一次次的寻幽探密,纵情山水。即使最落魄时,也依旧徜徉。



我也是南方人,家乡离其出生地苏州很近。我也是看着江南风光长大的,连大学也是在南方。可即便如此,我依旧对其笔下描写的风景心生向往。那些最原汁原味的风光到现在还有几分,那些亭台楼阁还有几分韵味,我脚下的河水是否因循着千百年前的足迹。偶尔也会装模作样的叹惋着传统的凋零。莫名的觉得与那莫说千年,便是百年的风光都隔了一条银河。人们总是强调着传统的精神,若是连最基础的倚傍都凋零,何来的传承。

初读嘴角总有笑,可越读越是觉得苦涩。在那轻松写意的笔触之外,那些坎坷,生离死别才是常事。“不过记其实情实事而已”。真实的令人动容。李白诗曰: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这百年时光,好似一场梦,欢畅时光又有多少。终生浮于世,多受苦难。你是出生富贵,荣华加身,却也难保一世快活;你是出生贫寒,不着一缕,还是在泥土里挣扎。最后都是尘归尘,土归土。



浮生有六记,失其二。其中欢乐有,晶莹剔透如水晶,给你最朴素的清欢。悲伤也有,黯淡如微尘,平凡却常在,亦得劝慰。

最后,众生皆苦,清欢难度。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喜欢这篇回答,就点个关注吧

阅明说


之前买了一本无注解版的《浮生六记》,看起来有些费劲,后又买了一本带注解版本的。学生跟我说,老师你是有多爱这本书。有多爱呢?一个文人把有限的浮生写得津津有味,为欢无数,何况你我!

1、语言方面。语言平易简洁,灵活多样。受话本影响,俗语俚语方言皆入文,改变了文言的古板难懂,让语言更加口语化,生活化,趣味化。

2、情感方面。在不事雕琢的语言背后,是沈复对芸娘深深的爱。林语堂曾经说过,芸娘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由此可见,沈复不仅仅是用文字来记事记人,而是用文字来传情达意。那种深爱在字里行间流淌,当你看到时是不自觉的微笑,是感动,欲罢不能,不能释怀。

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很多事情我们都无法把握,只能珍惜当下,努力生活。





时间,你好!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作的自传散文,其以真言述真情,不刻意造作,得以浑然天成,独树一帜,达“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境界,流传至今。其中,《中山记历》和《养身记道》两卷已佚,故现版本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和《浪游记快》四卷。

第一卷是全书的核心,拜读此书是本着沈复和陈芸二人伉俪情深、至死不渝之情来阅,可实则是始于欢乐、终于忧患,读后给人以悲切动人之感。全文贯通了一种“慧极易夭”、“情深不寿”的宿命感,文中作者多次提及妻子早逝的“预兆”,久久无法释怀爱妻早逝之痛,所以一遍遍回忆,在回忆中刻意去发现那些可称之为“预兆”的点滴,然后说服自己,爱妻早逝这件事是命运如此、是无可奈何如此。

作者以平易近人的文字娓娓而谈他与芸二人的清贫生活,虽是“布衣蔬食”的日常闲事,但因为有芸,且在她井井有条的打理下,事事都温暖平和,处处都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芸贤良淑德、蕙质兰心,将清贫的日子过的有滋有味,实乃不易;这其实也他是夫妻二人钟情彼此、情投意合的表现,把日子过成诗,何尝不是每个女子内心所期待的样子,可这也需要有人懂你不是?

其实沈复对芸很是欣赏和宠爱,如今男女平等很正常,但是很难想像古代社会男女地位之现状,“一入侯门深似海”说的不仅是帝王将相的深宅大院,即便是一般家庭对于妇女来说要求也是极为严苛的,可是芸在那个年代就可以女扮男装和丈夫一同出去看戏、深更半夜出船同丈夫饮酒作乐,如此胆大的作为,想必也只有芸敢为;芸的幸运不仅是可以领略名山美景,更是享得了男女平等与尊重,可以说其实这就是丈夫对她的的宠爱与包容,夫妻二人是真正拥有羡煞旁人的恩爱生活。

序篇林语堂有所言: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言非过誉;翻译此文的作者张佳玮也有此意:实际上,读完全篇,我都产生了“沈复简直配不上他的妻子”的念头。芸最可贵之处,便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也许这也正是沈复如此怀恋芸的原因。

第二卷,作者用妙趣横生的语言、细致入微的描写自己与身边趣事的相关情节,对一事一物总是通其意、晓其性,这说明作者是一个颇爱生活的人;通过曼妙的语言、浪漫的风情,使文章洒脱又不失优雅、温婉又让人流连忘返,让读者心里油然而生一种对造物的敬意之情。

以前读《童趣》只知其意,不悟其情,今拾得沈复之《浮生六记》,通晓全篇,感慨时光荏苒,庆幸“童趣”犹存。

作者对七巧百出的花木园艺的描写和对一花一木一石的情义的刻画,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古人的闲情逸致,同时也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里所包含的很多独特的艺术美和个性魅力,正如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批判束缚梅花自然生长的审美方式:“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

愿你我都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毕竟你过得好不好,与生活无关,与你的心态有关;现如今物欲横流的世界,我们的生活好像只剩下匆忙、敷衍和疲惫,少了享受与趣味,生活的乐趣,在于我们自己去发掘,没有乐趣的一生,未免显得过于干瘪。

第三卷,主要记录了沈复和芸曲折坎坷的人生轨迹,读起来着实让人难过,但是此卷文字却又让人觉得真实、感动。开卷作者就有言:“人生坎坷何为乎来哉?往往皆自作孽耳。”,此观点引起了广泛读者的共鸣,是呀!人生坎坷并非作恶多端之孽,反而行善也会徒增烦恼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芸的善良让自己在家中困于里外不是人的境地,芸的一味付出令自己为丈夫操碎了心;理想的婚姻和家庭状态是“家和万事兴”,可也避免不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的情况,只因为祸患常起于日常琐事,偏听偏信、信以为真,若得不到及时的解释,误解就会一个个接踵而至,矛盾也就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如果再没有一个明事理的人,这个家就乱套了,芸就是这诸多误会的“背锅侠”,芸担任写家书一事,使得一家人心里各生间隙,父亲因信中妖姬之事大怒,又牵扯弟弟跟邻里借钱之事,而弟弟故意掩盖事情真相,至此误会更深,归罪于芸,无奈芸百口莫辩,只能哑巴吃黄连;而作者沈复于外肩不能担担、手不能提蓝,文韬才情也没有超脱到可以养家之境,芸久病无钱问医,女儿被迫做童养媳,儿子无奈寄人篱下,拮据窘迫之时,还需缠绵病榻的芸刺绣补贴家用、为其出谋划策;于家不能周全家庭关系,芸平白受些恶气只能隐忍,林林总总,任由芸一人去思虑,终因心思过重,疾病连绵,怀恨辞世。

理性分析后,纵然诗情画意、琴瑟相对,但夫妻二人的关系若是长期建立在不对等的关系中:妻子一味付出、忍让,丈夫不谙世事,白头到老必是难事;生活可绝不止琴棋书画诗酒花,还有操心不完的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第四卷,作者无心仕途,一生浪游,饱览天下,看尽了山河美景,看透了人生悲欢,享人世之趣,体味平凡之最;不纠结于俗世,不苟活于钱银,不哀怨于生活琐事,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宠辱皆忘,实乃风流韵事;然而人间事道不尽,道不尽山川美景、风花雪月,道不尽沙漠荒烟、悬崖碧岭,道不尽士知己、醉红颜,道不尽世间幸与之不幸,莫不人珍我弃,人弃我取,岂不快哉?

沈复前半生的雅趣幸运,显得后半生尤为凄凉,我想之所以用浮生来修饰,怕也是人生苦短、弹指一瞬吧,所以在晚年时思妻心切,回想着每一幕,才会写出如此怅惋与豁达并存的文字。

读完这四卷,若你硬要以个人偏见从中寻出沈复和芸娘的因果,岂不为难?人生似柳絮散去幻幻真真,何故何妨太较真。世间太多事本就无关爱情,不提芸娘,不谈芸娘,沈复在世间不过是一个普通凡人,如你我一样平凡,于他而言,不期己、不期人,如实写作,艳羡人矣。其之所遇、所思、所喜、所悲、所爱、所泣,于这奥秘的世间,不过沧海一粟、尘埃一粒,何足挂齿、何必可怜,权当这是其潇潇洒洒的人生!



小视频赶集


一直觉得像《浮生六记》这样的书,非得于寒冷的冬日夜晚躺在被窝里读不可,窗外鹅毛大雪、北风呼啸,泡一杯暖胃红茶,就着一盏昏黄古老的落地灯,方能读出其中温暖绵长来。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如题,全书分为六记,分别为闺房乐记、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快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现存原作进前四记,后两记一般认为是伪作。

但凡中国古代文学,囿于宗法礼教,很少涉及男女关系,于夫妻之情更难见到。因此今人很难有机会看到古人之米盐琐屑,闺房燕昵,唯独沈三白这本《浮生六记》,不仅详细记之,还将《闺房记乐》放于首篇。

“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故列夫妇于首卷,余以次第及焉”,沈三白给自己找了个很好的理由,歌颂男女之情的《关雎》被放在了《诗经》篇首,所以他也大大方方仿而效之。



"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人往往年岁越长,越会有生命无常,转瞬即逝之惑,越喜欢回忆往事,就像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喜欢写传。

“事如春梦了无痕,苟不记之笔墨,未免有辜负彼苍之厚”,人到中年,才有这份闲情雅致,若非如此,我们也不得认识其妻芸娘,这个到林语堂口中“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

芸娘并非美人,用沈复自己的话说:“其形肖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惟两齿微露,似非佳相”。然而真正可爱的女人不一定十分漂亮,但必定有情有趣。

我们生活中时长见到一种女子,于烟熏火燎中自带一股风情雅韵,能够于厨房中捣鼓出一桌别出心裁的饭菜,也能够于月上蕉窗之时与之邀月畅饮,煮书论茶,芸娘便是这样一类女子。善于从平凡生活中发现趣味来,易于从山川湖海中看出辽阔伤感来,这才是真正可爱的女子,决计和傻白甜扯不上关系的。



读罢此书,只觉心中情意绵绵,同样类型的书还有饶平如先生的《平如美棠》,年过九旬的饶老先生,回忆起与妻子的种种过往,依旧能够如数家珍,读来仿若亲眼所见,有情有味,令人羡艳至极。

昨日刚刚过完纸婚纪念日,老公回家买了一束花和一瓶酒,花是九朵粉色玫瑰加一朵白色玉兰,酒是超市常见的青梅酒,插好花,开了酒,做了一顿简单的炒饭,就算是过完了结婚后的第一个纪念日,平淡却踏实。

婚后再读《浮生六记》、《平如美棠》这类书,从婚姻生活的旁观者变为亲历者,会有更多感慨,山盟海誓固然轰轰烈烈,然而对于平凡夫妻而言,酒温饭熟,琴瑟相御,足可乐终生已。  


将饮一杯无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个人认为评价别人要遵循客观的角度。一个人的好坏要从其正反两方面来看,毕竟这个世界上人无完人,而其作者沈复也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的作品《浮生六记》只是个人的回忆录,是在机缘巧合之下才流传了下来。

从正面来说,沈复在那个封建思想落后的时代可以算是一个好丈夫了,因为那时候女人的地位很低,很多人娶妻也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根本没有任何感情可言。但《浮生六记》这本书中字里行间都是对妻子陈芸的爱。

沈复在妻子得重病的时候也是不弃不离地陪着她,在由于妻子导致与其父母出现误会被赶出家门的时候,沈复丝毫都没有怪罪妻子。陈芸病重走不了路沈复还背着她,在她病了八年期间沈复从来没有嫌弃过妻子。

要是这么来看的话,沈复做的已经非常好了。要知道那个时代是一夫多妻制,沈复还可以做到对妻子如此的情深,从来没有看着碗里还想着锅里抛弃病种的妻子,这点可能很多现代人实行一夫一妻制的都不如他。

肯定有人会问那沈复招歌女喜儿是怎么回事,这又是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来分析,那个时候娶小妾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沈复对喜儿的描述是她的外貌极像他的妻子,由于不得不和妻子分离一段时间,他把对妻子的思念转移到了喜儿的身上。

还有就是他对朋友的慷慨,他是一个喜爱朋友的人,经常没事就会和朋友聚聚,喝酒吟诗,赏花品茶之类的,在朋友有难的时候他一定会去帮忙。这是他一个不错的品质,虽然也有朋友坑他,让他帮忙担保借钱结果跑路,使得沈复原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

不过大多数朋友都是在危机时刻帮助他,比如他没有路费的时候,碰到一个当年他帮助过的人救济了他,还有几次他身无分文的时候朋友来探望他为他安排住处,这说明他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好人还是有好报的。

但人生也不是所有人都记得你的好,有的小人就爱占别人便宜,哪怕这个人还是你的亲人。《浮生六记》一文中,他发现最后坑他最深的还是他的弟弟。这些道理其实换到现在这个时代也一样,因为不是所有人都知恩图报,可能有的人就是白眼狼。

但是从反面来说,沈复是一个性格懦弱的文人。他不太懂的努力去争取,也不爱为自己和妻子争取利益和权益,有时候明明被冤枉了还忍着。其实不光是他还有陈芸也是这种隐忍的性格,最后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事实是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喝,沈复的性格太软弱了,同时还有一些文人身上的迂腐,当然和现代一样,祸端永远都是钱和美女。一般喜欢诗情画意的人情感都比较丰富,也是比较重感情的人,她妻子的劫难源于歌女憨园正是如此。

陈芸看上了憨园想给沈复纳妾,不聊憨园最后选择嫁给了一个有钱有势的人,这让她备受打击一下病重了不少。也许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陈芸会主动给丈夫纳妾,并且丝毫没有嫉妒之心,这就由于思想上的不同,毕竟那时候离现在二百多年了。

沈复的缺点还有就是懒惰,他光喜欢那些闲情逸致的玩意儿,却没有三十而立的男子气概和责任担当。赋闲多年在家到三十多岁了都没有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可以看出他的妻子是他最大的福报了,陈芸对他是如此的体贴和理解。

有人觉得沈复在妻子病重的时候还让她刺绣赚钱这一点有些太过于残忍了。但从《浮生六记》对陈芸的描述来看,我觉得有可能是他陈芸自己坚持要做的,毕竟那时候他的家里极其缺钱已经到了揭不开锅的程度,陈芸如此体谅丈夫必然会自告奋勇。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连续十天的刺绣过度劳累会让陈芸的病情恶化,沈复要是知道会这样的话,相信他绝对不会让妻子去做的。很多时候最令人难过的恰好就是人生没有如果,因此必然会有遗憾,有些事情注定是无法挽回的。

《浮生六记》的前四章描述很有意思,第一章写的是沈复和妻子在一起的时光,给人感觉非常的甜蜜,有一种不羡鸳鸯不羡仙的情感。第二章写的是沈复自己的一些闲情逸趣,还有和朋友们的一些回忆,充满了生活情趣。

而第三章话锋一转写的是家庭的变故,陈芸重病夫妻遭人陷害被赶出家门,身无分文其间又遭遇妻子父亲儿子的过世,有令人读完声泪俱下之感,也有一些愤愤不平。最后一章有回归于了平静,写了一些之前去很多地方游历的回忆。

最后我觉得《浮生六记》比较适合30岁后有一定生活经历的人读。只有经历过一些事情的人才会明白这才是平常人的生活,而现在大多是生活优越涉世未深的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很难理解一些人的心情。总的来说,《浮生六记》还是一部很好的作品,非常值得一读。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鑫奇说


谈谈看过的一些感受

初读沈复的《浮生六记》,竟有许多感动。依然是太容易感动的人。“凡事喜独出己见,不屑随人是非”,“不贪屠门之嚼”,日子过得轻淡,沈三白应是极随性的人了。卷四浪游记快,与众友共览天下名胜,而山水可怡情。文字洋洋洒洒。闲情逸致,字里行间皆是。


于爱妻芸娘,沈三白笔墨却不多,就是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之时,心中的那份牵挂,也似不经意的。卷二闲情记趣、卷四浪游记快,写情写景,对芸娘看似不经意,那份平淡而真实的感情,却处处都在了。于是,芸娘的隽秀颖慧,知书达礼,温婉可人,就在沈三白不多的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么不经意的丰满和鲜活起来:居乡,芸娘相伴相依,一同品兰插菊玩石置景赏月;会友,“芸拔钗沽酒”,巧置梅盒;着小帽领袜皆芸自制,也必整必洁;夏荷初开,芸置条叶于荷心取香……一点一滴,,娓娓道出,可羡可叹,夫复何求的感觉,真让人羡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