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东文物学笔记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

本文重点介绍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辅导丛书,其他版本及其他作者的文物学考研资料,请点击精勤学习网输入关键词查找。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本书是李晓东《文物学》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在参考了国内外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基础上,复习笔记部分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知识精华。

2.精选考研真题,详析解答思路。本书精选了部分名校的相关考研真题并予以详细解析,有利于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李晓东文物学笔记

第1章 文物学概述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一、文物学研究对象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中国把物质文化遗产称为文物,它是我国的独特称谓。

1“文物”概述

(1)渊源

“文物”一词最早见于战国初期成书的《左传》。

(2)概念演变

①在古代,“文物”主要是指礼乐典章制度的礼器和祭器。

②20世纪30年代,“文物”一词已在使用。文物不仅指古代的礼器和祭器,而且已包括古代建筑等文化史迹。同时开始成立机构,研究、整修古代建筑。

③20世纪40年代后期,在山东、哈尔滨等解放区,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把古代遗存即文化遗迹和文化遗物统称为文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用法律法规把“文物”一词及其所包含的广泛内容固定下来了。

2文物及其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文物方针、政策和法规,对文物的内容或文物的范围做出了明确规定。

(1)国内对文物的界定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迹和遗物。其内容大体相当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称的“文化财产”(可移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的结合。

(2)国际对文物的表述

1995年6月24日,国际统一私法协会于罗马通过《关于被盗或者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第二条明确规定:“文物系指因宗教或者世俗的原因,具有考古、史前史、历史、文学、艺术或者科学方面重要性,并属于本公约附件所列分类之一的物品。”附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0年公约所列文物。

3文物特性

表1-1 文物的特性

4文物的作用

(1)文物不仅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文化载体,也作为历史见证,真实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物质形态(造型、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2)文物所展现的中华民族所具有的顽强生命力,是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以及团结各族人民的自聚力量。

二、文物学的任务

1文物学概述

(1)研究对象

文物,即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2)研究领域

研究文物本身以及研究其周围的人文和自然环境。

(3)总体任务

①调查、研究、保护和宣传文物。

通过对文物的研究,从不同侧面进而研究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向人民群众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的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创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新文化。

(4)学科属性

文物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不仅有与之相关的学科,而且还有与之交叉的学科,文物学可称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