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工作的时候,我希望你自私一点

一位读者朋友小A,在本科毕业后进入一个本科朋友的微型创业公司。在学校时小A觉得这位朋友比较靠谱,这是她毕业后加入这个创业团队的原因之一。但是当原来的同学和队友关系转变为上下级关系之后,她发现事情有些不大对劲。

微型创业公司遇到的常见危机之一就是资金跟不上。这样的情况落在小A头上就是有四个月工资迟发,导致她在那段时间来咨询了我很多问题,包括且不限于:

怎样才能找到做得开心也赚钱多的工作?

怎样才能成功跳槽?(找到适合的新工作+不给旧工作留下不好的印象)

我有很多想做的事情,包括工作上和个人爱好上,最近很想平衡两者但觉得心有余力不足,有的时候甚至觉得压力很大,最后为了缓解就回家休息,然后啥也没干成,感觉是很多年轻人常见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

工作上很努力工作但很难或者很慢才能看到成就怎么办?

处在事业初期的年轻人,薪水不高,社交上有时候又难免花钱,所以感觉存钱很难,应该怎样理财?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不知道你是不是和我当时想的一样,就是这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公司工资又少,还拖欠,我怎么办。其他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衍生或者自行包装出来的问题,并非她的真实想法,包括理财。

问题是一开始也没有积蓄,没有用来生钱的第一桶金,年轻人想通过理财填补收入的不足几乎等于痴心妄想。

所以下一步的思考方向变成了“怎样平衡工作和生活”、“很难或者很慢才能看到成就是怎么回事”。她的回应也很天真,那就是努努力委屈一下自己,生活上节衣缩食,工作上想办法提建议、尽量加班(无加班费)、体谅工资迟发的难处。

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心态难免会慌乱,也早晚有撑不住的一天,她就会进一步想到是不是这份工作的问题。恰巧公司在管理上确实做出了错误的决策,于是她终于意识到了这家公司的不靠谱,摆在台面上的问题就成了“怎样才能找到做得开心也赚钱多的工作”和“怎样才能成功跳槽”。

说起来小A的遭遇,除了拖欠工资之外,都能在我们之前的《在创业公司,我就是一个行走的笑话啊》里找到类似的经历。

但是问题是,小A和《在创业公司,我就是一个行走的笑话啊》里的小张都是名校毕业,为什么还会做这种为公司考虑太多,反而让自己长时间忍受糟糕待遇的事情呢?

另外,我们之前还写过《996危害社会》,评论区里有读者朋友写道,自己在做流水线工人的时候,忍受的可是每天十二小时工作,每两周才能休息一天的作息。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另有一些读者朋友们则说,“多给你钱要求你996是理所应当的”、“你没有本事容易被替代才996的”。

显然,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有些人加班本身就是没有加班费的,而且他们自己也觉得这样是合理的。而另外一些工作岗位上的人,尽管确实干得越多赚得越多,但这都不是他们能够选择的。

计件工人自愿加班?

中国人工作时间确实很长。2017年中国劳动者的年均工作时长约为2397小时,超过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国家。

中国劳动者年均工作时长不仅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1780小时)、英国(1538小时)、法国(1526小时)、德国(1326小时),也远高于和中国有较为接近文化背景和工作伦理的日本(1710小时 )、韩国(2024小时),还高于与中国2017年人均GDP相近的墨西哥(2258小时)、俄罗斯(1980小时)、土耳其(1832小时)。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中国人加班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之前有读者朋友评论道“多给你钱要求你996是理所应当的”,前提是加班的人得到了更多的收入。这一前提在部分人身上是成立的。

哪部分人更容易多干活多拿钱呢?很多流水线上的工人是赚计件工资,或者按劳动时间给钱的,他们是有加班费的,他们甚至不愿意进让他们按每天8小时工作的工厂。

另有读者朋友认为“你没有本事容易被替代才996的”,这句话放在他们身上也部分成立,那就是在前些年,农民工确实太多了,以至于很容易就可以找到替代者。然而,这些年“民工荒”越来越常见,农民工的替代性也没那么强了。不提高待遇,还按几年前的标准来招人,也怪不得一些小企业主招不到人。

然而如果这两种想法放在一起,我们大概能想到一些不那么美妙的事情。

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后,大量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哪怕他们背井离乡,不能享受城市的社会福利?

最直观的原因是,在城市里打工比在乡下种田赚钱多,风险也小。

再深想一层,那就是在改革开放之前,城市人口享受的一些福利,在农村本就是缺失的。既然农民本来就少有什么福利可言,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为什么不离开本没什么福利还赚钱少的农村,去也称不上有多少福利但赚钱多一点的城市打工呢?

于是早期的“民工潮”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的,农村没啥福利,又不赚钱,这种情况也被放任下去,才让大量农民背井离乡。然而进城之后他们也没有城市户口,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没有底气讨价还价,更容易接受企业的苛刻条件,也就成了农民工。这样无所依傍的农民工多了,自然很容易被替代。

可是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本事”吗?

任何说这话的人,放在流水线上每天只能重复一个动作,都会显得很没有本事。

当代的流水线作业特点是,把原来的劳动过程分解为无数的分工动作。一种工种只会在流水线上做一样细分工作,不需要掌握多么复杂的技术,也不需要了解工作的全貌。他们不会知道这条流水线上的iPhone是怎么生产出来的,他们只知道来了材料后要拧上一个螺丝钉。

这对劳动者并不是什么好事,对资方却相当有利:工人不知道工作的全貌,对劳动过程失去了控制权;工人不需要精湛的技术,可替代性强,成本低。你要是想太多的话,发明了流水线工作的福特老板就要说话了:“我只想要一双手,怎么来了一个人呢?”

对于流水线上的工人本来说,多干活确实是多拿钱的,然而这是建立在他们基础工资本身就不足的基础上的。资方让流水线上的工人只做细分工作,就可以压低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工资,然后变相提高加班工资,半利诱半胁迫工人加班,美其名曰“多加班多赚钱”。

然而真相正如那位曾经在昆山工厂里干过活的读者朋友所写道的那样,哪怕一天干12个小时连续干13天,一个月也不过只赚5000元罢了——你以为能多赚钱,又能多赚到哪里去呢?

自愿加班吗?不给加班费那种

而对于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在第三产业工作、工作环境及较为光鲜的人来说,某种程度上还不如流水线上的工人,因为这些写字楼上、隔间电脑前的人大多数时候加班都是无偿的。

一种情况是,这些工作都设定了严格的KPI管理体系,并且让人相信这套考评系统是公正合理的。我之前在《上班如上坟,满眼全是鬼》里写过的情况就是一个例子:

“我们每天在协同办公软件上写下这一天的工作目标,还必须要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把目标完成——完不成的话明天还有更多活要做,早晚会把你压崩溃。

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过“996”,都是自愿加班,没有加班费那种。因为完不成目标月底还会有评价,评价连续三个月不及格就会转岗或劝退。表现好的话,奖金可以拿满——对应到我头上也不过几百元,稍微做不好一点则连这点钱都没有。”

这种事情发生在需要一些创意的工作上是相当低效的,因为这不是计件工作,单纯堆时间是堆不出来好效果的。所以只能面对貌似能完成实际却完不成的工作,低效处理,最终加班来弥补效率。

还有就是创业公司的情况,人数少,所以用“团队”、“友情”、“创业”、“梦想”等“正能量”词汇忽悠人——我们的读者朋友们似乎对周末问答的负面情绪意见很大,殊不知天天给你灌鸡汤可不是什么好事。上面小A的例子就告诉我们,别管以前是什么朋友,当了老板很有可能放大自身缺陷,昏招频出,那点鸡汤根本填不饱肚子。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还有的创业公司许诺给期权,可是谁都知道,能上市的创业公司没有多少,大多数都因为种种原因完蛋了。极少数独角兽,也有创业团队撕逼,某创始人被排挤出局的例子——尤其是擅长搞技术不擅长搞政治的CTO,简直就是高危职位。

现在年轻人暴富的最好出路是创业上市分红,可这条路也太难走了,“上辈子造孽,这辈子创业”可不是说说的。

再高大上一点的工作,更光鲜的大厂里,则是常用价值观、企业文化等给人洗脑,让你对公司有归属感。然而这套宣言还是会露出马脚的,毕竟996终归不是福报,员工也不可能基因突变成老板的兄弟。

当然,一般这种大公司福利很好,你不想加班,自然有奋斗逼排着队想进来加班。在外界看来,能在这种大公司996确实是修来的福报啊——餐厅提供的午饭精美,有咖啡厅和健身房随时可以玩耍,加班晚了回家还可以报销打车费,谁会不为自己的公司自豪呢?

所以总有人会说“多给你钱要求你996是理所应当的”,殊不知这意味着大部分时间被公司的事务支配,随时待命从而模糊了工作和休息时间,996之外的时间也被渗透了。

双份的压榨,烂透了的行业

总而言之,很多人意识不到加班其实有两种:一种是针对蓝领的,标准化,细分化,让人无力反抗只能加班,但加班能多赚些钱(当然基础工资是很低的);另一种是针对白领的,或许从工作流程上难以控制你,但通过鼓吹愿景、团队、企业文化、自我实现等鸡汤,诱使人自愿无偿地加班。

这是针对不同的劳动者的两种管理方式。

在最后我们还要举一个我们很熟悉行业的例子,新媒体行业,简直综合了这两类管理方式最恶劣的一面。

一方面,新媒体工作有些部分是很讲究创意的,毕竟写文章、剪视频、画插画还是很考验人的创意;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工种细分也逐渐出现了,就连我们这样的小号也不是一个人在写作,老油条安排了一条不算太长的流水线,让每个人可以专注于自己的事情。所以如果你喜欢我们的文章,不要光夸我,还有几个幕后的同学也为文章能面世做了贡献。

说回某些同行。

以管理写手为例,某些流水线化程度比较深的公司,会压低写手的基本工资,让他们写文章计件来算稿酬,最终计入月收入——每篇文章也就几百块钱,所以还是逼得你不得不拼命多写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中国人为什么加班这么多?

然而你想多写你就能写很多吗?那你想得太简单了。

就以某知名新媒体公司为例,在发自己文章之前会要求写手改很多遍,我们不知道写手内心是怎么想的,但他们在朋友圈里的画风是“这篇稿子我们打磨了很多遍,很用心”、“进行了激烈的智力交锋”、“是我精神世界的升华”、“找到了很多在故纸堆中从未解读过的新信息”、“我请了我在美国XX大学留学的博士师兄审稿,他也对本篇稿件赞不绝口”。

但是这种多次修改真的能让这些写手在写作上有什么进步吗?并不是如此的,因为这些改动与其说是为了让文章质量更好,不如说是迎合了主编的口味。

当然,这些主编是意识不到这一点的,还以为自己写的东西质量很高,然而实际上不过是满足自己膨胀的表达欲,散发自己内心的各种臭气罢了——有的是学究气,有的是猥琐气,有的是愤懑气,有的是阴阳怪气。

这么调教出来的写手,气味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个人成长?别长歪了就祖上积德咯。

新媒体行业是用计件的办法逼人多写,然后用情怀让你最终写得不那么超出控制,你还觉得得到了成长。

新媒体如此,传统媒体吹情怀就更厉害了,动不动就“我们当年的理想主义”、“青春在闪闪发光”、“泪流满面”、“内心肿胀”,实际上这里面的灰色收入可多了去了,而真正高尚的人,已经饿得没办法说这些话了。

除了新媒体行业这种综合了计件加班和鸡汤洗脑两种管理方式的行业之外,应该还有其它行业综合了这两种管理方式的可恨之处,希望大家在评论区踊跃留言,也让我们开开眼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