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自由不意味著做飯自由!美團買菜奢於美團買飯?

創業失敗,就去送外賣,這麼押韻的話,不算跑題,就是得跑路。 據媒體報道,自2020年1月20日至2月23日期間,美團外賣新添7.5萬個外賣小哥,其中有13.8%來自於小微創業者,也就是有1萬多人創業失敗去送外賣了。下次收到外賣時,你或許可以激動一下,你希望這位快遞小哥是哪一位?剛失業的李國慶、剛退休的馬雲還是好久不露面兒張朝陽?估計是王興的可能性更大,那一定是《臥底老闆》在出外景吧!

好好吃飯、回家吃飯和自己做飯是三重境界

研究機構對新冠疫情期間國人宅在家裡行為的一項調研顯示,看新聞(62%)、自己做飯(60%)、吃蔬菜/素食(58%)、吃水果(56%)和看電視(52%)的習慣養成率排列在前五位。通過測量這些習慣的留存率,調研發現,除看電視外,另外四種習慣的留存率也均超過了50%。

好好吃飯是媽媽的叮嚀,回家吃飯是父母的呼喚,而自己做飯,則成了“輕奢”的表現。

在關於財務自由的表述中,就有從買菜自由到買房自由的不同段位。其實有很多實現“買房自由”的人,做不到“做飯自由”。做飯自由由幾個頗為奢侈的前提,知道想吃什麼和做飯的意願(對美好生活的想往和自己動手的動力),知道怎麼做而且做得好吃(烹飪技能和食材儲備),有人分享有人點贊(美食家的味蕾和親密關係)。

如此看來,做飯自由是奢侈的。

買房自由不意味著做飯自由!美團買菜奢於美團買飯?

21天養成的做飯習慣能否持續,超一半8090人群表示美好繼續

數據顯示,1000位調研對象在疫情前最長的“宅”家平均天數為3.4天,在疫情下這一數字增長至13.1天,可見,這種改變對國人習慣起到了一定的塑造作用。俗話說,21天養成習慣,關鍵是隨著場景的改變,這種習慣的延續性會有多長,那麼,這次餐桌革命的影響就有多深遠。

“被迫”待在家裡的50後更加熟悉網絡,逐漸養成了視頻聊天和網購的習慣。點外賣成為了所有習慣中留存率唯一一個達到100%的習慣,也許當“銀髮”一族學會了點外賣,就很有可能一直將點外賣的習慣繼續下去。

而80後和90後則在疫情之下養成了自己買菜做飯的習慣。其中80後自己做飯的習慣養成率和留存率均在65%左右,90後中則有56%的人養成了自己做飯的習慣,其中的66%表示會在疫情之後繼續自己做飯。

美團買菜還是美團買飯?這是個問題!

2017年7月,美團首次試水“新零售”,選擇在美團總部附近的北京望京博泰商業廣場開了一家2000平的測試店——“掌魚生鮮”。2018年5月,美團對掌魚生鮮進行升級——“小象生鮮”超市誕生,原掌魚生鮮APP也統一更名為“小象生鮮”。2019年初,運作小象生鮮的美團小象事業部又在上海低調上線了新零售生鮮測試性業務:美團買菜,同名APP也一併上線。上海試水兩個月後,2019年4月,美團買菜開始進駐北京市場。

美團買菜走的是“APP端+生鮮倉儲”模式,它以“社區菜籃子”這一更細分的點進行切入,承諾“ 最快30分鐘送達”,並無配送費和門檻費。

美團目前日均訂單量已經突破2100萬,擁有超過50萬騎手的即時配送隊伍。美團買菜不但稀釋了平臺騎手的非高峰時間(三餐時間)的勞動力閒置問題。生鮮市場是個5萬億的超大市場,高頻、非標、損耗極大,生鮮的玩家眾多,但是盈利的並不多。

突入起來的新冠為整個生鮮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有人驚歎於美團的“好命”和“眼光”。其實,隨著人們的健康意識提高,美團買菜和美團買飯必然會成為一對矛盾體。如果從“上帝視角”看來,迴歸自然健康會是一個終極問題。但是,走向健康的路並不平坦,場景、觀念、消費力都會把這個決策變得複雜,而巨大的商業利益也會成為重要的市場推手。實際上,外賣正在製造者10年後的健康危機,希望這一危機在這特殊的時刻,成為轉機。

買房自由不意味著做飯自由!美團買菜奢於美團買飯?

最後正氣哥提一個備受困擾的問題,自己做飯,碗誰來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