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陝指的是哪裡?

聽牛彈琴


問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陝指的是哪裡?


這實質上是兩個問題:

  • 第一:陝是哪裡?

  • 第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

回答

背景:這個問題要上溯到周王朝的初建時期,當時周朝建立不久武王去世,其兒子成王即位,當時面臨著嚴峻的形式:

  • 1、周王室內部不穩固。當時成王年幼,由周公、召公二人輔政,但是以管叔為代表的勢力處處散佈周公謠言,說他有篡位之嫌。周公忍辱負重,勤勤懇懇的輔佐成王,處理好周王室的各種政務。

  • 2、天下局勢不穩。當時周王朝剛剛成立,商朝的殘餘勢力依然存在,他們處處活動,夢想復國,其典型代表就是“三監叛亂”,新政權需要隨時平叛。

  • 3、周王室領土的繼續開拓。武王伐紂只是滅掉了商朝的中心政權,然後周公開始了他的東征計劃。經過三年東征,消滅大大小小五十多股勢力,大大擴充了周王室的領土。然後又陸續封新諸侯,穩固新領土。

解析:在此背景下,事務繁多,周召二公決定分工行事:

  • 周公的職責是社會穩定和領土開拓,主要是負責佔領區的各種反叛勢力的平定和新領土的繼續開拓。

  • 召公的職責是發展生產和鞏固內政,負責周朝原來的固有領土,也就是關中地區和黃河中游的經濟生產和穩固好周王室的內政。

我相信二人這樣分工,也是綜合考慮的結果。特別是對於周公來說,一直有人懷疑他想趁著成年年幼篡權,但是此舉他主動離開國都,去東方維穩和開拓領土,就進一步打消了人們的懷疑和顧慮。

他們的管理地區的分界點就是“陝”,全稱“陝塬”,那麼其位置在哪呢?

陝塬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自東向西有東凡塬、張村塬、張汴塬等塬,其中的張汴塬,就是歷史上的“陝塬”。同時據《括地誌》記載:“陝塬,甘棠西南也,分陝以塬為界。自陝而東;周公主之;自陝而四,召公屯之。”

為了明確界限,當時周召二公商定,將一根高三米五石柱埋在分界之處,史稱“立柱為界”。目前這根石柱,已經出土,後來幾經周折,現在在三門峽博物館封閉式保護。這根石柱也是有文字記載以來,我國業已發現的最早的界石。因為召公負責的地區在陝塬以西,陝西省即由此得名。

結論:

第一:陝是哪裡?

陝是指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境內的“陝塬”。

第二: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

因為召公負責的地區在陝塬以西的關中和黃河中游地區,所以古籍稱“陝西”,陝西省即由此得名。


人民正能量


陝西雖然得名於“陝”字,但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

陝這個地方,竟然不在今天陝西省的境內!


陝西因何而得名?

陝西的歷史,必須追溯到西周時期,當時有一個“周召分陝”的故事。

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要靠武王的弟弟武王弟周公旦、召公奭輔政。

由於西周的地盤很大,不易於管理,故而周公、召公決定分而治之,這個分界點就是陝地。

據《左傳·隱公五年》記載:自陝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陝而西者,召公主之。

這正是陝西這個詞的出典。


陝指的是哪裡呢?其實就是陝塬。古人所說的陝西,都是指陝塬以西。

然而,陝塬並不在今天陝西省的境內。

陝塬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的境內,結果就造成了陝西省名字的趣談——

名曰陝西,可陝字不屬於陝西!

值得一提的是,陝西省的雛形始於宋朝的陝西路,得名原因依舊是此地處於陝塬之西。

該省的政區定型,則是清朝時期的事情。

以上就是陝西這個詞的由來。


HuiNanHistory


我是江西人,老師叫我回答陝西省為什麼叫陝西,而不叫陝東?陝指的是那裡?是在天上,還是在地下。

江西省,山西省,陝西省是我國三大省份。都為中華民族解放,作 出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都為紅色革命老區。

山西和陝西山水相連,早相起,晚相望,清晨共聽雄雞高唱。

江西和陝西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無產階級傳統革命史書中揮寫下了重重一筆。

有陝北民歌《山丹丹開花紅豔豔》:山丹丹那咯開花喲,紅那咯豔豔裡鮮,咱們中央紅軍到呦呦陝北…。

這曲革命精典紅歌,把人們帶到十萬江西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徵路上,瀝血奮戰,爬雪山,過草地,挖野菜,吃樹皮,歷經千辛萬苦,至達陝西時僅剩三萬北上抗日江西紅軍將士。

江西,陝西,山西,三省西,除地域方向南北東西,居西外,其遠古三千多年前,"西"字詞與"兮"同音,更為同是一古漢語助詞。

兮,在字典解釋為古漢助詞,是現代詞"啊"和"呀"的意為。

遠古,江兮,山兮,陝兮,那時只有各大部族,還沒有國家,國疆,也沒省,府,縣界,人都何地,望天觀地,是湖,是江,是山,都為某兮,小至溝窪井溪,丘坡田兮。

江西,江南水鄉,洪州澤國,吉,饒,袁,贛,撫,江,…全匯鄱湖,進入長江,可贊為江兮吆。

山西,礦山煤都,烏金晉國,無江大同:,太原,原平,靈丘,山陰,陽泉,太谷,離石,呂梁,稷山…沾一點也叫洪洞縣,縣人蘇三還離了此地,有名戲《蘇三起解》。所山兮之。

陝西,無江兮乎,少有山兮也:鹹寶雞,咸陽,銅川,三原,藍田,延長,宜川,洛川,黃陵,榆林,神木,米脂,靖邊,定邊,平利,鳳縣…全為川川邊邊,田陵林木,所陝兮,省去江兮和山兮之乎者也,只有雞頭鳳尾兮。

陝,陝為何意,它的爸爸媽媽祖籍在那裡出生,查字典,找詞源,翻詞海,無江沒浪,無山沒寺,只有陵陵川川。

陝兮,大國大秦大皇大陵,是享譽世界之地。

陝,找出處,椐傳(川)說,野說為孔子學生子游當時閒遊到"西"兮安時編寫詞典《詞泉》,比《詞源》早上百千年,當時釋解"陝"詞為一隻耳朵夾著什麼東西成一形狀,從宏觀看地域凹凸為山溝溝夾著,川川長安,延長。

《詩泉》尤如今《咬文嚼字》,在竹箋上,又加刻了一些亂語,魯國給秦統一後,老秦一氣之下焚書炕儒,全給把燒了。


易家巷


我們現今的省界通常以自然地形(山、河、湖等)為界,如河南、河北以分屬黃河的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以位屬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山東山西以分屬太行山的東西而得名等。但卻有這樣的一個省份,其省份的得名卻源於鄰省的一座小縣,這便是陝西省。

陝西省簡稱陝或秦,“秦”我們都知道是源於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但“陝”卻並不位於今陝西省境內,也即“陝省無陝”。陝西之名最早源於西周初年,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自陝以東,周公主之;自陝以西,召公主之。” “陝”即位於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過去的陝縣)。陝東的地理概念更廣,主要指成周地區及東方的各諸侯國。至春秋戰國時期,陝東也不常用,而多被山東(崤山之東)取代。

對比陝東地區而言,陝西的地理概念就相對要小得多,在西周時期,主要指宗周地區,也即關中地區。故陝西之名,在宋元時期,又被使用,北宋時期,在今陝西境內置陝西路。元朝時期,設陝西行中書省,陝西之名沿用至今。

陝縣(陝州區)位於河南省西部,東與澠池縣交界,西與靈寶市接壤,南與洛寧縣毗鄰,北臨黃河與山西省平陸縣隔河相望,其總面積為1609.73平方公里,人口約35萬。現轄4鎮9鄉,即:大營鎮、原店鎮、觀音堂鎮、西張村鎮、張汴鄉、張灣鄉、菜園鄉、張茅鄉、硤石鄉、王家後鄉、西李村鄉、宮前鄉、店子鄉等;

1957年,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在陝縣境內興建,自此誕生了一座新興城市,三門陝市。相傳大禹治水時,鑿龍門,開砥柱,在黃河中游這一段形成了“人門”、“鬼門”、“神門”三道峽谷,而三門峽即由此得名。

陝縣(陝州區)的著名景點有:陝州地坑院、高陽山溫泉度假區、空相寺、石壕古道、安國寺、甘山國家森林公園、雪花谷景區等等;


有知社


“陝西”命名意思:耳(阝)聽到他,不可“夾”攻,是競爭創新之地

一、“陝西”命名的意思

“陝西”命名的意思:聽到(阝)他,絕不可“夾”攻(陝),是思想解放,競爭創新,“老虎推磨,不聽那一套(西)”的地方,叫“陝西”。

二、為何這樣說“陝西”命名意思

我破譯了漢字造字合字的一般原則是:左(上)邊的字旁抑制、反對右(下)邊的字。

因為, “陝”由“阝”“夾”組成,所以,意思:耳聽到(阝)他,絕不可“夾”攻;

“西”是以“一"個緊接著公平(八)抑制法紀規矩的“四”的數,就是以公平(八)競爭的虎“三”抑制法紀規矩的“四”;

“秦”字的意思是:競爭創新的(虎三)的“人”制約主觀意識(禾)等,靠自由交換、票決(秦)。所以,陝西簡稱“秦",由陝南,陝北,關中組成,並稱“三秦”。“秦”在英語中與中國的意思相近。

從地理看,“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陝西地處崇山俊嶺的秦嶺、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和許多名山中間,養就了其中的人不怕山、坡夾的性格。

所以,陝西叫“陝西”,簡稱“陝、秦”。

三、“陝西”命名的意思舉例

1.我們吃再軟的麵包、饅頭等,也要用牙慢慢虛嚼,用耳朵聽或牙齒感覺有無異物響動,不可輕意合牙咬“夾”,當耳朵沒聽到或牙齒感覺無異物響動後,才能合牙咬“夾”,以防止“陝(閃”壞牙口。我有一次吃饅頭猛咬一口,被饅頭裡的骨頭塊支住,陝(閃)壞了牙。

2.中國人特別是陝西人的特點是: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不惹事,但其也不怕事,綿裡藏針,柔中有剛,骨子裡有一股思想解放,競爭創新,老虎推磨,不聽老規矩那“一”套(“四”)套(西)的虎勁,如秦腔一樣。

所以,萬萬不要以為中國人特別是陝西人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是軟弱可欺,專揀“軟”的他捏夾,否則,就被他陝(閃)了,碰著硬茬了,非打得捏夾欺負他的人滿地找牙不可,當時打不過,幾十年後也非報復不可。

3.《六國論》說秦滅六國的原因:“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秦兵本質是直骨(不貪佔賄賂),不吃賄賂這一套,即軟硬不吃,綿裡藏針,愈挫愈勇,打不出一個公平的真理絕不罷休。

4.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以為中國人軟弱可欺,想幾個月滅亡中國,結果陷入以延安的中共中央為領導中心的中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八年,最後被中國人民打得敗回老家。

5.內蒙古自治區有個“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河套地區,其中有一個有名的老鎮叫“陝壩”,它是內蒙古自治區、陝西、山西、河北等省區人移民開發的雜居區,曾是傅作義綏遠抗戰的指揮中心,陝壩鎮及周邊的許多人在共產黨組織領導下鬧革命,到延安,成了革命的骨幹;有的人參加了傅作義的三十五軍,該軍的新兵大多是此地人,看起來是些窮兵,不起眼,故有“三十五軍賣皮襖”之說,可在抗日戰爭中打仗時取得了不少戰果,後來和平起義,有的編入中國人民自願軍,在參加抗美援朝中立了戰功。

抗戰時,還有一箇中美訓練班建在陝壩城郊。中外各地人到陝壩鎮的很多,他們認為陝壩的陝西等當地人為人忠實憨厚,非常直骨(不貪佔便宜),不惹事,不怕事,柔中有剛,有能力……後來就有一句傳得很遠的俗語:“沒有三下兩下,你敢到陝壩!”

中華文化造字原則詳見《破譯的龍學密碼》《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前面的“說明”。

附圖:照片3《秦嶺風光》為袁少雄攝影,其餘照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告知即刪。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陝西省的得名當然是源於陝這個地方。但是今天的陝西省簡稱為陝其實是有一點問題的。因為陝這個地方並不在陝西省境內。



今天的陝西省主要由關中,漢中,山南以及陝北組成。關中自不必說,那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有著崤函故都之稱。從周王朝開始此後的十一個王朝都把國都設立在這裡。也正是因為周王朝,才有了陝西這個名字。

周武王死後,幼子成王繼位,由武王的兩個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進行輔佐。當時由於出現了武庚之亂,周公需要分出精力來治理商朝故地,平定叛亂,因此周公和召公就決定,二人分陝而治。即以陝陌為分界線,西邊由召公治理,東邊則由周公治理。由此,陝陌以東稱為陝東,陝陌以西稱為陝西。



陝陌既然不在陝西境內,那麼這個地方究竟在哪裡呢?陝陌又稱陝城,後來又被稱為陝縣或者陝州,具體位於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為什麼會以這裡為分界線呢?原因就在於崤山在這裡正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關卡,這就是著名的潼關。



自從周召分陝以來,潼關就成為了中國幾千年的地理分界點。關中與中原,陝東與陝西,甚至包括今天的陝西省與河南省的分界點都在這裡。所以,從元朝設立行省開始,陝西作為一個特定的行省而存在,但陝這個地方卻是屬於河南管轄的。


傅斯鴻


陝西的“陝”不在陝西,在河南。

現在陝西的簡稱就是陝,整個省也分為陝東、陝南、陝北三部分,其實在古代,陝西並不等於陝,僅僅只是陝之西的意思。陝在哪裡呢?過去在河南西部有個陝縣,也就是今天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陝西的來源,則是西周初年周公和召公的“分陝而治”。

周公和召公,一個是周文王的兒子,擔任太師,代表新周族的勢力;一個是周文王的族人,擔任太保,代表舊周族的勢力。兩人在西周初年政府裡平起平坐,當時西周王朝有兩大都城,一個是陝西一帶的宗周(今天寶雞、西安一帶),一個是河南一帶的成周(今天洛陽一帶),所以兩人約定在中間的“陝”這個地方劃一條分界線,召公治理陝之西,周公治理陝之東。

這就是今天陝西省名字最早的由來,不過河南省沒叫陝東,所以只有一個帶陝的省份,陝也自然成了陝西的簡稱。但我們必須瞭解,陝這個地名最早在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今天去三門峽車馬坑景區還有一塊周召分治碑呢。




林屋公子


雖說陝西現在指的是行政區域陝西省,但是陝西兩字的來歷可是出現了幾千年

而“陝”這兩個字指的是陝原,陝原這個地方位於現在的河南三門峽陝州區。



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


陝西因此得名,陝東”這一帶隨著歷史的演變逐漸被“河南”這一稱呼所取代。《括地誌》同樣也描述:“分陝從原為界。

但是陝西在各個朝代的行政劃分也是不一樣的。大禹劃分九州的時候,陝西、甘肅等地被稱為雍州。到了漢朝時期,雍州被改成了涼州。所以說,雍涼之地其實指的就是關中和隴右地區。到了東漢末期,曹操感覺涼州的地盤太大,不方便自己的統治,將涼州劃分成了雍州和涼州。在隨後的歲月裡,甘肅和陝西反覆合併,然後又幾次分家。



元朝時期設立陝西行省,轄境包括今陝西全部、甘肅南部、四川北部等,南與四川等處行中書省 接壤。下轄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之前漢中屬於四川,為了加強對四川的控制,才把漢中劃入陝西,由此開始了四川成三川,陝西轄陝南。



明朝設立陝西布政司:是明朝在今陝西省地區的一級行政區名,布政使司衙門駐西安府,下共8府2直隸州。這時候的陝西和甘肅是合併的。

清朝時期,因為原陝西地盤太大,不容易管理就把陝西拆分了,乾隆時期陝西省轄區約為今陝西省。領7府、5直隸州,分5道巡察。

陝西也被稱為“三秦”,楚漢戰爭時期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個秦王,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指的是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重生2004


一般的疆域國界、省界的劃分,都是以自然地形地貌如河、湖、山等為界,而地名往往就是與界線的位置關係來命名。


比如中國的河南、河北位於黃河的南北而得名,湖南湖北位於洞庭湖的南北而得名,山東山西位於太行山的東西而得名等。


當然陝西省也有陝了,不過,陝西省的名稱裡的“陝”,是鄰省河南省的一個小縣陝縣。這是怎麼回事呢?請聽有書君一一與你細說。


先來說說陝西名稱的來歷,它的來頭可不小,早在西周時期,就有陝西之名了。


西周時期,各地採用的是分封制,真正的王室擁有的土地方圓卻只有百公里。


當時的周武王因病早逝,去世前擔心繼位的周成王年幼無法理政,就委託自己的兩個兄弟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輔佐幼王,把周王朝控制的區域分為兩部分。


以函谷關以東的陝(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為界,陝的西邊歸召公治理,陝的東邊歸周公治理。



分陝而治是中國古代的重要事件,分陝而治周公旦就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於防備殷商遺民的反叛,穩定東部新發展的領地;


而召公奭的責任就是進一步開發黃河中游地區的農業生產,建立鞏固的經濟後方,為周王朝進一步開拓疆土解除後顧之憂。


陝西鎬京是西周王朝的中心,而當鎬京殘破之後,周平王東遷洛邑,實際上等於由陝西東遷陝東。


而東周王朝能夠繼續周的統治,主要得益於周公旦對陝東的治理。周公旦無異於為東周王朝的延續開闢了一塊根據地。


扯得有點遠兒了。古時的“陝”其實有“峽”的意思,在這裡具體是指函谷關隘口。


函谷關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兩京古道”(長安、洛陽),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


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是千百年烽煙際會、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陝又是一個地名,是緊挨著函谷關的一個小縣陝塬縣,現位於河南省境內,後來叫陝縣,陝縣以西的地方叫陝西,陝縣以東的地方叫陝東。


春秋戰國時期,陝西成為秦國的根據地,而秦國則把崤山以東六國統稱山東六國,陝東這方位名稱從此斷碼。


此後,陝西逐漸形成了一個地理名詞,其指代範圍則逐步縮小,專指包括秦嶺以南關中地區和黃河以西河套以南的那片區域。


此後,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陝西省作為地域行政區域名稱始於元朝,陝西行省到清朝正式命名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省主要分陝北、關中和陝南三個區域,每個區域特色明顯,風土人情各不相同。


陝北是黃土高原,關中屬於平原地帶,陝南的風土人情則與巴蜀地帶更為相似,但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把陝北和陝南劃入陝西管轄範圍,形成了陝西今天的行政範圍。


今天陝西的行政範圍,是以西安為中心,以南漢中安康稱陝南,以北延安榆林稱陝北,以西寶雞稱陝西西府,以東渭南稱陝西東府。


現在陝南陝北,西府東府純粹是指陝西省的方位區域同古時陝西省的陝和西根本不同。


總之,當今的陝西行政範圍與西周時期所謂的“陝西”有很大的不同,而陝西省中的“陝”是位於河南省境內的陝縣,陝西境內無“陝”。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知道


話說武王伐紂克殷後不過三年,姬發就死了,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姬發的弟弟周公、召(shao)公輔佐大侄子。

這個周公、召公不是後來的“周召共和”裡的周公、召公,人家是第一代周公和召公,周公叫周公旦,召公叫召公奭(shi)。周召共和裡的周公、召公是他倆二百年後的直系後裔。

周公旦和召公奭被歷史記住的唯一一件合作的大事,就是兄弟倆劃定了勢力範圍,史稱“周召分陝”。

當時天下比較不太平,殷商剛被滅國沒出幾年,殷地尚不安穩,他倆把周朝掌握的範圍大概分為兩塊地盤,一塊是老根據地,那是西邊關中一帶周朝發家之地,便於管理;另一塊是新解放區,那是東邊剛征服的殷商區域,疆域更大,人心很亂,也非常不好管理。

當時的天下雖大,對哥倆來說,核心區域其實就是兩塊,一塊是老根據地渭河平原,一塊是新解放區中原大地,老區和新區是相連的,大概呈現一個啞鈴型,相連的那塊區域比較狹窄,叫做崤山山脈。

崤山山脈的中間有幾塊小盆地,人們把它叫做塬(原),其中的陝塬(原)在現在的河南省西部的三門峽市陝縣,面積比較大,屬於地標性地貌。

哥倆商量,就以陝塬(原)為界,東邊歸創業型的周公管理,西邊歸守成型的召公管理,各司其職,安定一方。

現在的陝縣,古代就叫做陝塬(原),在不同時期也叫作陝城或陝陌或陝州,能看得出來,不管叫什麼,萬變不離其宗,都帶個“陝”字,“陝西”和“陝東”就成為了當時的地理名詞。

後來的流傳過程中,我們看到“陝東”由於地理面積太寬大,並不適應形勢需要,被逐漸遺忘在歷史的煙塵中。戰國時期的“山東六國”就是指的崤山以東的那六個國家,可見到了戰國時期,“陝東”一詞即被“山東”代替。

唐代開始,出現了“陝西節度使”這個地名加官名,“陝西”一詞正式確立;宋朝,改為“陝西路”;元朝,陝西行省;明朝,“陝西布政使”包括陝西和甘肅等地;到了清朝,陝甘分家,陝西就成為了今天的陝西。

直至今天,河南省三門峽市博物館裡,還有下圖照片中一座被保護起來的3.5米高的石柱,據說它就是當年周召分陝時所立,真要是當年所立,至今已有三千年的歷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