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從前, 玉山腳下住著一戶姓王的人家,夫妻年過半百才生下一個寶貝兒子,取名王順。一是要兒子順順當當長成大人,二是希望他將來聽說聽教,孝順父母。

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王順的父親,為了給兒子掙下一份好家產,風風雨雨,沒黑沒明的幹活,農忙下地,農閒打柴。沒有幾年,積勞成疾,便一命歸天了。撇下孤兒寡母,相依為命,光景淒涼。王順的娘是爭氣好強的人,為了王家香菸,她鐵了心,暫不改嫁,把全部心血都撲到王順身上。除了耕作僅有的幾畝薄田以外,起雞啼,熬半夜,給人家紡麻織布,補舊縫新,那怕日子過得再緊,自己再吃苦,也不要小王順受半點委屈。母親吃黑的,給王順吃白的;母親喝稀的,給王順撈乾的。冬天不叫凍著,夏天不叫熱著,她瞅著小王順一天天長大,盼望著自己能過幾天舒心日子。誰知這個王順自小不成器,七歲時送進學堂,他不讀書、不習字,整天上樹掏鳥窩,下河抓蛙魚;罵先生,打同學,調皮搗蛋惡作劇。有一回,先生生了氣,打了王順一頓板子,事後他便鑽進茅廁,給先生尿壺底上鑽了個眼,害得先生晚上把尿漏了一炕。後來乾脆連學房門也不登了。


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回到家裡,更加脫疆野馬,沒有約束,他聯絡一群頑童,整日要槍弄棒,爭強鬥勝,損害莊稼,糟蹋瓜果,凌老欺少,偷雞摸狗,左嶺右舍三天兩頭尋他娘告狀。娘苦苦勸他,他全當耳邊風,說得重了,他暴跳如雷,闖出去尋告狀的人算帳。慢慢地惡習養成,娘叫往東,他偏向西;娘叫打狗,他偏攆雞。俗話說:“獨柴難燒,獨子難教”,握的緊了怕捏死,放的鬆了怕飛咧。等到王順二十歲那年,母親又氣又急,一病不起了,王順還在外浪蕩。為孃的流淚自嘆:“老身無能,百不中用,沒指教好兒子,二十歲的人了,別說成家立業,再這樣下去,這幾畝薄地遲早也要被他踢騰掉的。為了讓兒子把自己埋到這塊地裡,直說肯定不行,一天

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娘央人把王順叫到床邊,流著淚故意對他說:“兒啊!你看娘也活不久了,我臨死求你一件事,你千萬記住,我死後,你把我埋到玉山頂頂,讓為娘眼寬眼寬。”話一落音,便氣絕身亡了。王順這時悲痛不已,思前想後,悔恨自己以往不聽娘話,把老人氣死了。娘臨死說的話,他一定要聽。

於是,他將母親的屍體背上玉山頂頂,怎奈山頂沒有一捏捏黃土,王順只得從山下挑土,挑啊挑,不知過了多少天,挑了多少擔,孃的屍體總是埋不嚴。過分的疲勞與悔恨使王順又痛哭一場。心想:“可能是我過去不聽孃的話,對娘不孝,老天爺有意懲罰我吧”!便仰天長嘆:“我王順甘願受罰,我要用汗和眼淚洗刷自己的罪過。”

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一天傍晚,王順挑著一擔黃土剛到山頂,“咔嚓”一聲,扁擔斷成兩截,兩筐黃土倒在地上,眨眼間變成了兩座高高的山峰,孃的屍體被深深地埋在底下了。從此,王順便在老孃墓旁結草為廬,為娘守墳。守墳三年後,他入玉山洞修行,最後羽化昇天而去。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有詩讚道:“昔有王氏子,羽化升上玄”,就指的這個故事,後人也將玉山改名為“王順山”了。

藍田王順山的傳說


至今灞河兩岸還流傳著“王順山戴帽,風雨就到”的民諺,雨點灑落,人們便說:王順又在哭他娘了。又有諺語說:“旱時見山燈,雨在眉梢中”,說王順每當天旱無雨,便挑燈上山,為民祈雨去了。因此,每當天旱無雨時,人們晚上終要朝王順山注視,尋找那盞燈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