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最晚幾歲說話?該注意什麼?

靜肉旅行


相信每一個父母都跟我一樣,對孩子的什麼時候說話特別期待,當小寶寶叫“爸爸”、“媽媽”的時候,這是父母聽到的最動聽的聲音。父母經常擔心自己的孩子說話晚了,怎麼別人家的同齡孩子都會說好多詞,長句子,我的寶寶還是隻會說一兩個字呢?

其實父母不必焦慮,孩子語言的發展存在階段性,每一位孩子的語言發展進程都不一樣,有的寶寶說話相對早一些,有的相對晚一些,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做家長的需要促進孩子的語言發育。

寶寶的語言發展進程

1、0~1歲寶寶的語言特徵

2、1~2歲幼兒的語言特徵

3、2~3歲幼兒的語言特徵

如何促進的語言發育

1、多和寶寶說話。就是把自己變成“話癆”,寶寶進入語言敏感期,父母可以多說一些話,重複說話,你別看這是無意義的,小寶寶會一個字一個字的都聽進去的,父母只有做到足夠的輸入,小寶寶才能有輸出(開口說話)。比如帶寶寶散步的時候,可以說,“寶寶,你看小狗狗,一隻白色狗狗,這是小狗狗,那邊還有一個大狗狗,狗狗會汪汪叫”。切記不要做“沉默是金”的父母,父母說的越多,孩子越發展的快,不僅僅是語言能力。


2、讀繪本。讀繪本的好處多多,一方面這是親子時光,另一方面促進寶寶大腦和語言發育。

3、不要刻意糾正發音。寶寶發音有的時候不標準,口齒不清,父母不要嘲笑,更不要焦慮,隨著語言器官的發育會逐步改善。

4、做遊戲。在遊戲環境中誘發孩子主動發音,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我跟我兒子經常做拍手的遊戲。

再來回答下,什麼叫晚的問題。其實不存在絕對的晚和早,有的時候需要觀察,孩子不會說,但是孩子一般都會聽指令,還會用肢體語言交流,我們父母就不用太擔心,相反必須及時就醫診斷,這就是需要注意的地方了。

父母要理解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用跟別人家去比,0~3歲是孩子的語言的敏感期,父母一定要多說話,重複說話,這是我覺得最應該注意的地方。孩子之間的語言差異多半都是父母和孩子交流的時間的差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