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综合考点汇编「十六」

1、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最初是通过(观察儿童玩“弹弹子”的游戏)开始的。

2、皮亚杰指出,(11岁)是儿童的道德判断由外在标准支配转向内在标准支配的转折点。

3、我国学者将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学习、心智技能的学习和社会生产规范的学习)。

4、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储存—译码—输出的过程)。

5、新课程的教学策略:(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突出教学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能动作用。(2)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持续发展的过程。(3)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4)实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应用。

6、新课程从“文本课程”走向“体验课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与互惠性。

7、新课程从“教育”走向“大众教育”。

8、新型的师生关系——平等、理解、双向。建立的途径——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9、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专著——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泛智”教育思想。

10、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

1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起源是:生产劳动。

12、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教育学科知识包括在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中。

14、学生年龄特征包括生理和心理特征。

15、个性心理特征构成:能力、气质、个性。

16、人的心理反映的最高形式是意识。

17、加涅的学习分类:(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

18、奥苏贝尔的学习分类,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可将学习区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可将学习区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

19、新课程的内容选择:淡化“双基”,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改变目前课程内容繁、难、多、旧的现象。新课程改革方案明确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低年级综合,高年级分科)、均衡性(多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及学生自身生活密切联系的科目)、选择性(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三个原则。

20、教学活动设计要求:(1)教学目标的多重性,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而且还有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教学资源的构建性,要求根据教材提供的资源与建议,重新组织课程资源:(3)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即要考虑到教学过程中有创新的成分,不可预见的成分;(4)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提倡求疑、创新。21、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著被誉为“活动的教育者“。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22、我国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本方法是说服教育法。

23、教学方法是师生共同活动方式。

24、新中国第一次学制改革是在1951年。

25、知识能力谁为主两种教育论:形成教育论(能力为主 )、实质教育论( 知识为主)。

26、新课程的特点可归纳为六个创新之处:(1)课程目标的创新,每门学科的目标至少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2)课程结构的创新,强调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3)课程标准的创新,用课程标准取代过去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4)教学的创新,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提倡交流与合作的学习,关注体验性教学,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5)课程评价的创新,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侧重学生的发展,关注教师的成长。(6)课程管理的创新,强调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7、最早提出美育一词的是席勒。

28、教师各课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9、研究性学习:问题为载体、探究为核心、综合为特征。

30、新课程在管理政策上:(1)构建“三级课程”的管理框架(国家、地方、学校)。(2)开辟“自下而上”的课程管理渠道。提倡一种以“自上而下”为主、以“自下而上”为辅助的课程管理方式。(3)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