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初即位執掌大秦,面對列國紛爭的局面,頒佈詔令尋求強秦之策,並許諾“吾且尊官,與之分土”,“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說服秦孝公變法圖強,受封於商,是為商鞅。商鞅變法,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基礎。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求賢令。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秦孝公劇照

無獨有偶,五百餘年後,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也頒佈了一道詔令。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這是更加著名的一道求賢令,短短百餘字,曹操運用了數個典故,請求世人為自己推薦賢才,而且非常明確的告訴世人自己“唯才是舉”。所以後世之人在研究三國曆史的時候,這個標籤也始終在打在曹操頭上,是肯定曹操行為的一個重要論據支撐。

那麼,到底是什麼促使曹操頒佈了這一詔令呢?

一、選官制度的奔潰

漢武帝時,在董仲舒的主導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自此儒學在朝堂佔據了絕對優勢。在治國方面,董仲舒推崇“以德治國”,建立了以察舉製為主的選官制度,即察舉孝廉、茂才(即秀才,後避劉秀諱改茂才)。茂才是孝廉中的佼佼者,所以察舉制的基礎是孝廉。所謂孝廉,即孝敬父母,廉潔公正,這是以德治國的選官制度的主要表現。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舉孝廉是郡國地方長官的主要職責之一,擔負著為大漢培養人才的重任,“郡口二十萬舉一人”(《後漢書·百官志》),也就是說,以大漢巔峰時期不足六千萬的人口數,每年產生的孝廉不過二三十人。郡國長官如何在這二十萬人中找出誰符合這個條件並舉薦上去?只能靠當事人的名聲。名聲越大,越有機會被知曉,才有機會進入大漢統治階級。

但不是所有人都有這種機會,想要名聲遠揚,需要的不僅僅是孝道、廉潔,如果不是特別突出能感動別人,誰會願意為一個不相識的人去揚名。想要揚名,就必須與人結交,耗費財力物力,顯然,對貧寒之家來說,是不可能做到的。

察舉制建立之初,或許能公正的選擇,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世家門閥逐漸形成,在地方形成壟斷,再想要察舉出貧寒之家的人根本不可能,即便有,也是與世家豪強有關聯,或者是被推舉出來典型,以證明察舉制度的公正性。

光武中興,是靠著地方豪強的支持,自此以後,世家在大漢落地生根,再不復當初大規模遷徙豪強以戍陵邑的壯舉。東漢中後期,皇帝年幼登基,宦官、外戚相繼弄權,中央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急劇下降,土地兼併日益嚴重,“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所謂的察舉權力完全被地方世族豪強壟斷,如袁術,出身“四世三公”家族,少年時名聲很差,卻被舉孝廉。諸侯割據局面形成後,更是完全失控,如孫權,十五歲時就被舉孝廉,當時的吳郡太守是朱治,孫堅的舊部,而此時江東掌控在孫策手中。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可以說黃巾起義後,察舉制已經是名存實亡,曹操平定北方後,深感人才不足,所以重新制定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迫在眉睫。最終,他頒佈了求賢令,“唯才是舉”,不計德行。

二、社會風氣的變革需求

東漢中後期,隨著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士大夫的抱負無法施展,於是逐漸形成了以太學為中心的“清議”風氣,以期通過臧否時政、品評人物來影響時局,如汝南許劭兄弟的月旦評就是這種風氣下的產物。但最終未能如願,以致部分人更加消極,逐漸向著“清談”方向轉變。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魏晉清談之風

不同於“清議”,清談於時局無益,而是士大夫養望的一種手段,通過玄學的辯論來提高自己的名望,進而謀求出仕為官。其始於東漢晚期,魏晉時期達到巔峰。建安十五年,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是最大的諸侯,佔據了最廣的地域,想要繼續發展壯大,就必須任用實幹型人才,所以頒佈求賢令,廣納賢才,以期推進社會風氣的變革。

三、解決現實問題需要

大漢選官制度早已奔潰,但直到建安十五年,曹操才頒佈求賢令。

不是曹操不想早點執行,而是現實讓他無從選擇。

曹操的出身不好,宦官之後,天然就被排斥在世家之外,所以曹操起兵之初,除了一眾親族的支持,就只有陳留衛茲傾囊相助,基本上世家之人都押注到袁紹、袁術兄弟身上。所以起兵之初曹操的勢力很弱小,又經過戰敗,最終帶著千餘殘兵駐紮河內休養。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直到初平二年(191年),東郡為黑山賊攻破,袁紹以曹操為東郡太守,經過兩年浴血奮戰,曹操這才奪取東郡,有了立足之基。初平三年,劉岱敗亡後,又被推舉為兗州牧,擊敗黃巾後“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這才逐漸強大起來。

但實力的增長,並不代表就被世家認可,所以曹操在兗州大開殺戒,殺了邊讓等一眾兗州名士,所以後來以陳宮、張邈為首的兗州世家背棄了曹操,迎呂布入兗州,差點就顛覆了曹操集團。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天子於許昌,佔據大義之後,這才發展起來,討呂布、滅袁術、降張繡……最終在官渡之戰中擊敗袁紹,統一中原、河北之地,此時已經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直到此時,曹操才掌控了北方世族的命脈。

但這並不代表著世家就能完全為曹操所用,附於大漢江山吸血數百年,世家已成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不是那個諸侯能強行命令的,就算明面上服從,暗中拖後腿的事也屢見不鮮。這年秋天,曹操南征劉表,冬天赤壁之戰爆發,沒失去北方世族的支持的曹操,被南方世族聯合劉備、孫權狙擊,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

再之後,圍繞荊州三方角力,誰也無法獲得勝利,加上後方不穩,曹操不得不暫時轉移重心,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成形。

為了能統一天下,曹操不得不求賢於野,頒佈“唯才是舉”詔令。因為到此時,曹操與世家之間走的愈來愈遠。

儘管一開始世家支持的是袁紹、袁術,但並不是說曹操就沒有世家的支持者。如荀彧、荀攸,都是很早就開始追隨曹操的。儘管可能有這樣那樣的原因,但這是事實無可辯駁。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在袁術、袁紹相繼敗亡後,北方世族已經沒有了選擇,無論願意與否,都必須要支持曹操——哪怕只是明面上。

實力雄厚的大漢世族,支持一方諸侯,為的是自己的利益,是自己能在其中起到主導作用,顯然,對於以武起家的梟雄曹操來說,這是無法忍受。所以在曹操的政權中,除卻最早支持他的荀彧、荀攸,幾乎沒有身居高位的世家大族。如果有,那也是空有名頭而無法掌握實權。

所以一直以來,曹操都是大力提拔寒門子弟,他的那些後世聞名的手下,郭嘉、賈詡出身寒門,程昱被視為酷吏,五子良將、許褚、典韋、臧霸、龐德等全都出身不佳,大概也就李典算得上地方豪強。所以,曹操一直都在重用寒門子弟,但為了團結世族,防止內部分裂,只用而不說。而世族出身的崔琰、孔融等,後來都被曹操藉故誅殺。

但是,隨著勢力的增長,曹操的野心也逐漸增長。建安十三年,在曹操的謀劃下,廢三公,置丞相,不久後,曹操出任其職,進一步獨攬大權。

這導致曹操和以荀彧為首的世家之間的矛盾加劇。曹操需要的人才,是能完全聽命於他的,是執行者的角色,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世家有自己的訴求,只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一面。於是乎,失去了北方世族的支持,曹操南征失敗,灰溜溜從荊州折返。

他終於徹底明白了世家的本性,於是不再有期盼,但屈服也是不可能的,從起兵之初到權傾天下,他經歷了太多的艱險,這只是其中之一。

於是,在消弭了赤壁失敗的影響、穩固了北方的統治之後,建安十五年,曹操終於頒佈詔令,“唯才是舉”,向天下寒門廣納賢才。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是的,求賢令的主要面對的就是寒門,因為世家子弟無需如此,只要願意出仕,就不愁無人舉薦。

曹操廣納賢才,一方面是為了打破世家對選官制度的壟斷,以此來逼迫世家妥協;另一方面也是想要以此推動自己統治地區的發展,為統一天下積蓄力量。

四、求賢令的效果

求賢令歷來被史學家看作曹操“唯才是舉”的重要佐證,但到底起到了什麼作用不得而知,史料中沒有記載求賢令頒佈後,曹操又招募了那些人才。

但可以想象,以曹操的為人,既然選擇了公開與世家之間的裂痕,肯定是不達目的不罷休的。自求賢令頒佈到曹操去世的十年間,在沒有世族的配合下,曹操的實力是一直在增強著的,所以曹丕才能在結果魏國權柄之後就立即逼迫漢獻帝禪讓,可見這十年中,求賢令對曹操政權的穩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五、求賢令的影響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篡漢改元,在陳群的建議下,逐漸確立了九品中正制的選官制度,“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是曹操“唯才是舉”的進一步拓展。但曹丕之後的魏國皇帝,沒有曹操的雄才偉略,這一制度逐漸淪為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的重要手段。可以說,九品中正制從法律上為世家門閥壟斷官職提供了保障。尤其是司馬氏在世族的支持下代魏以來三百年間,這種制度逐漸發展壯大,以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求賢令——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無奈選擇

但是,求賢令卻為後來者提供了一種選拔人才的思路,這才有了後來的科舉制。隋唐時庶族地主興起,科舉選官盛行以後,才逐漸打破世家操縱管制的局面,實現了“唯才是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