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众人都说苏轼的性格豁达,但我认为那是苏轼懂得饶恕,他饶恕一切不公,其实也就是在饶恕自己,尤其是他在逆境中的饶恕“也无风雨也无晴”,如同一颗定风丹一样,静身立己,竹杖芒鞋,逆行而上。

苏轼用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然、寻去自家本来面目的初心、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才能在逆境中不被打垮,笑着面的生活,活出不一样的人生。尤其是当下,社会发展如此迅速,各种压力也接踵而至,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却让我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瘠。因此,苏轼的这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豁达,才是我们值得学习的,而不是为了种种得失让自己焦虑不安。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安然

苏轼的魅力在于他能高居庙堂,也能远走江湖。他的为官政事,再不多说,但是他处于逆境中的修行,才是值得让人敬佩的!乌台诗案结案的时候,正好是正月过年的时候,在这样一个家人团聚的时刻,苏轼却面临的是被贬黄州。元丰三年正月,也就是1080年新年,在满城燃放鞭炮庆祝新的一年的时候,苏轼携带自己的长子,顶着严寒,黯然离去。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我认为苏轼的内心世界是特别强大的,尤其是在乌台诗案中被小人肉体折磨,前往被贬的路上又有士兵的押解,似乎从一个居庙堂之高的士大夫,一下子低沉到了峡谷里,一般人恐怕是受不了这种身份的剧烈变化的,因为当下打虎拍蝇,好多贪污者似乎都一夜白头。虽然说把苏轼和当下的贪官相比不合适,可是身份的变化,身体和心灵上的创伤,以及巨大的精神压力,又有谁能够安之若素呢?

可是苏轼就可以,他那瘦小的身体,似乎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心态豁达、行为安然、意志强大、心胸宽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似乎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苏轼刚到黄州,内心的孤独不言而喻,因为那文字狱,似乎很多人都会避开他。但他从来都懂得自我修炼,因为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他与普通老百姓成为了朋友,与和尚成为知己,这种心胸是何其广阔啊?苏轼念佛、采药、烹饪,似乎总是能够找到让自己心安的事情来做。既来之则安之,例如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里面,佛印就是苏轼的好朋友,他们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影响;他也把底层百姓的身体健康放在心中,他采药尝药,而且后来还与他人合著医书,给百姓推广;而他对美食的追求,到现在都还有影响,什么东坡肉、东坡羹、东坡泡菜等等。

正是因为他懂得饶恕他人,才会放过自己,如果是个心怀怨恨的人,他还能这么安之若素吗?

寻去自家本来面目的初心

黄州结束后,苏轼奉旨北上回京。可是真的有这么顺畅吗?似乎那些取得文学成就的大文豪,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总是要给些苦难来磨练他们,才能够达到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就的平衡。

绍圣元年六月份,苏轼因三道命令,一下子变成了罪臣,他的官衔、两学士及相应的待遇,都没有了。我不明白,这是有多么大的深仇大恨,要把一个人贬到岭南去呢?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面对岭南贫瘠的困境之地,似乎也只有大和尚佛印给了他大力支持,在一封书信中,佛印写到:

“人生一世间,如白驹之过隙,三二十年功名富贵,转眼成空,何不一笔勾销,寻取自家本来面目。”

也许真的只有四大皆空的和尚才能如此通透吧,这书信,也给苏轼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苏轼总是在饶恕别人,让人心生怜惜,再强悍的汉子,也有脆弱的时刻啊?

那苏轼是怎么让自己的心灵得以休憩的呢?让那心灵创痕慢慢的复愈,似乎真的只有寻取自家本来面目的初心才能够做到。坚守自己的初心,既然出士是为了造福百姓,那就专门做造福百姓的事情,何必纠结于人生的沉浮呢?

在这里,苏轼吃到了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许只有这样的强大内心,才能够做到一切皆成过眼云烟吧?!苏轼回归本心,原谅小人,饶恕自己,在饶恕他人中,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断强大,强大到看见的便是百姓的苦与乐,而不是蝇营狗苟。苏轼在岭南做的事情肯定是惠及老百姓的,因为岭南瘴气严重,常有疾病流行,可是当地人又不懂医疗,他只能亲自上阵了。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苏轼带头种药,托人带药,而且还当医生,给当地的百姓看病。苏轼在看病的同时,又加大力度搞宣传,加强培训力度,培养大夫,自此,岭南开始有了药材生意,也渐渐地涌现出了大夫。同时,他还写信给弟媳,劝说其捐赠宫廷赏赐给百姓做实事造桥。桥成的那一天,岭南的老百姓鸣炮庆祝,感谢苏轼。

其实,若不是苏轼学会了放下,让自己坚守本心,寻去自家本来面目,这么戏剧性的人生,我想,是个人都会坚持不了吧?!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

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似乎他的坚强意志,让他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小人似乎在诠释着自己是如何把手中的权力玩弄的炉火纯青的,他们只管窝里横,却从来不关心外边的忧患,就这样,苏轼又一次被贬了,而且还是海南。

我们都知道,苏轼从来就没有忘记什么是圣人之言,读书,似乎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他在海南开始传道授业解惑了,为黎族的孩子启蒙,而我们也知道,海南出现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进士。可想而知,苏轼的强大,我们凡夫俗子只能做仰望。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苏轼穿着黎族同胞送来的斗笠、木屐、蓑衣,行走在祖国的最南边,听着巴塔巴塔的木屐声音,在烟雨中穿行,似乎走得很随意,竟然比骑马还要轻松,而这漫天风雨,似乎如同醉酒后滴在脸上的春雨,无所谓风雨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啊?好像小人的那些丑恶作态,还没有这样的泥泞小路让自己走得小心翼翼,那些拿着棍棒的人,似乎就像这风雨一样,可有可无,一点都不影响自己的出行。这种境界,我想只有苏轼才能做到,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似乎那沧桑在他的内心早已刻满了皲裂,却用对生活的热爱,一如既往地蕴养,让他强烈地跳动。

苏轼的伟大,真的在于对他人的饶恕。当他的死对头被朝廷流放在南方,其儿子不辞千里,带着书信祈求苏轼不要为难他们时,苏轼用一句“交情无所增损也”就表明了他的立场,并且还给死对头送去了治疗瘴气的药方,这是显得多么难能可贵啊!

苏轼: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也要心存浩然正气,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正因为苏轼尊敬生命,热爱生活,他才胸如沟壑,才能够如此豁达,轻易地做到对他人的饶恕,对自己的饶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