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寒冷的东北反而可以种水稻?

新大风歌


1、华北地区不能种水稻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主观原因

水稻适合连片种植,最少需要5到10亩以上,华北地区是长期干旱地带,有十年九旱的说法,没有可供水稻自然灌水的水资源。想种水稻必须要打深水井。


打深水井虽然耗资比较多,但它是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的投资项目。打一口深水井最少能供30至50亩水稻田用水,这在华北平原地区,一家一户没有这么大的地块种水稻。给投资造成了浪费。

客观愿因

华北地区城市集中人口密集,随着改革开放和科技飞越式的高速发展,可供农民朋友就业机会越来越多,大家都意识到走出去会有很多改变贫穷的机会。没必要死守着三亩两亩农田维持一尘不变的农村生活。


就算有农民朋友想租用闲置的土地改种水稻,有些农民朋友受传统的封闭思想限制,怕自己与他人土地之间的界限被打乱,宁可土地在那闲着也不想租给他人。这也是形不成连片种植的主要原因。

2、为什么寒冷的东北地区反而可以种植水稻?

寒冷的东北地区受气候和地理位置限制,有地广人稀的说法。前30年硕大的三江平原还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草甸子。

受老一辈垦荒人的传帮带,在以前只能种小麦才能成熟的黑土地上,经过反复多次的试验成功的种植了水稻,从水田直播种植,逐步改变成水稻旱育稀植的栽种方法。

如果你现在九月份到寒冷的北方三江平原观看,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稻浪会让你产生留恋忘返的感觉。如果你十月份去寒冷的北方三江平原观看,全部机械化现代化的收割方式,会让你比去任何旅游景点都饱眼福。

总之不用有任何纠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国家的好政策和党的好领导给农民带路,华北平原地区不种水稻依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米吃,寒冷的北方也从原来的进京要经过长达几十个小时,变成了现在的早晨走,经过不到十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北京的便利条件。


三姐118农家三姐


我是东北人,在石家庄上的大学,有感受。

高中的时候最怕下雨,因为一下雨,就有3天左右时间不能上操场踢球,教务处专门有人在楼上看操场,一有人上去就在大喇叭里狂吼“操场上的那个同学,赶快出去!”等到了石家庄以后,上午下雨,傍晚就可以踢球,头天无论多大的雨,第二天中午就可以踢球,操场干燥的极快!

这说明华北平原土质和东北不一样,我是学工程的,大学里得知:华北平原地区土质是风成落尘土质,含沙较多,兜不住水,东北是河流冲积平原,含泥量较大,渗水性较差,能兜住水,水稻在插秧季节必须用水淹地,保证插秧顺利(我不懂农业,不敢多说),如果没有较长时间的水淹,那就不叫水稻了,应该是另外一个品种。另外,来自华北和西北的同学普遍不爱吃大米,他们热衷于馒头。农民应该有最起码的共识:先保证自己吃的,再种别人买的。所以即使能够种水稻,他们也不会优先种植的,除非利益驱使。


叮叮东334


华北地区为什么不种水稻?是因为土质不行,华北地区普遍都是沙土地,不保水,而且华北地区干旱少雨,不利于水稻种植。

华北地区还有个现象,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就是南方地区坟墓都有坟头,到了华北地区就没有坟头。因为南方是粘土,做成坟头不会松散,北方是沙土,连坟头都不长,更别说种水稻了!


鼻观天下


这又是一个肤浅的伪命题!

华北不仅产水稻,而且盛产优质水稻,天津小站稻米质优异,脍炙人口。北宋时期小站屯垦成功,始有小站稻的称谓,其后成为津沽名特产品。上世纪50~60年代,曾以特二级优质米销往日本、东欧、东南亚、古巴等国家和地区。1956~1957年,全国20多个省市引调小站稻良种,各地远来学技,老农频出指导,年调籽种数万公斤,支援各地,振发了山东、宁夏等省区水稻的发展。

北京地区有盛名天下的京西稻,京西稻,即“京西贡米”,是指北京西郊万寿山、玉泉山周边地带生产的优质粳型稻米。当年是以五斤一袋的小包装进贡到皇宫,北京老百姓用它熬粥时,一家做饭整个胡同都弥漫着沁人的香味!

京西玉泉山附近,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以泉水灌溉,水温平稳,水温与气温差异小,适宜于水稻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出产的大米颗粒圆润,晶莹明亮,蒸成米饭香甜细嫩,松软可口,尤宜煮粥,汤汁澄滑,香气四溢,但米粒不散碎。京西稻的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京西稻早在东汉时期已有开始种植,三国时曹魏在此建渠种稻,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

仅仅是近年来城市无序扩张,使得稻田面积减少,反而使“小站稻”、“京西稻”成为精品、惜品,现在这个问题已经引起农业专家的重视,小站稻、京西稻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大,,很快就会令国人刮目相看!

照片中有宝塔的山就是京西神秘的玉泉山,现在人就是中央首长的避暑地,暂时没有对游人开放。






猫咪有九条命450217


水稻故名思义,必定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水稻做为主要的粮食之一,全国基本大部分区域都有栽培,和小麦是我国人民饮食生活的主粮。我国主要水稻产区是南方和东北。因为水稻离不了水,这个主要营养来源,故需要水域条件比较便利的地区种植。事无绝对,只要水利条件达到,其它地区也能种植。只是地理区域气候等因素影响,产量和品质上或许有些出路。


我们这里种植的不多,因为水利条件不具备,地下水位连年下降,种植玉米小麦浇灌就很困难,200多米的深井,25千瓦时深井泵,浇一亩地需2小时以上,不适宜种水稻。我们这虽然不种水稻,但是,我对水稻还是有浅显的了解,我当年在部队时,部队在河北省尉县有数百亩的稻田,曾从事过水稻的种植,插秧、收割都干过。一般认为水稻是经常在水里生长的,其实不是,定期的排放水即可,只要土壤持水量保持在75%以上,不用经常泡水。尤其是到收割时,现在多是机械作业,无水更方便收获。天降雨那是又一码事。


邢台市任县有一户农民多年来一直每年种植一亩多水稻,比种植玉米小麦多浇二水。基本成了水、旱两用稻子了,亩产不高就是500多斤的样子,这就足够他们食用了,不用去超市购买大米了。而且,自己种植的稻谷,碾出的大米新鲜,比买的大米好吃。所以说,水稻不限于某些地区可以种植,只要有水利条件的,不论江南塞北,都可以种植。可能因为地域气候等,稻谷的产量、品质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江南可以种植春、晚两季稻谷,而东北仅能种植一季。


幸福一家人140113721


华北不能种水稻这种说法不准确!华北的西部和北部可能因为干旱少雨或者土壤的问题不适合种植水稻,但是华北的东南部地区的天津和唐山水稻种植是非常有历史的,唐山柏各庄的稻米非常有名气,还有丰润出一种胭脂稻在古代的时候,那可是上贡的贡米,只有皇家才能享用的,可见历史之悠久,天津小站在近代史上非常有名气,袁世凯大总统曾经在此练兵,就是这支军队为袁世凯登基打下坚实的基础,天津小站是鱼米之乡,小站稻米也是非常有名气的。




飘逸无限


清末淮军屯守天津小站地区,把盐碱滩改造成肥沃的稻田,培植出优良品种小站稻。唐山丰南柏各庄地区盐碱地也被部队军垦改造成稻田,种植优质大米。北外1967,1968两届各系毕业生就在4610部队柏各庄农场种了2年水稻。华北的气候不是不适合种水稻,关键是种植水稻必须有水。


卡萨归客


是否能够种水稻不是气候问题,也不在于南北问题,而是土壤的结构问题。华北平原土壤结构是纵向经纬结构,俗称“竖土”。这种结构的土壤地面不容易保水。天上一下雨,再多的水除了极少部分流走外(除非是瞬间特大暴雨)大多数都会浸到地下。不会在地面上形成大量的径流。因此,整个华北平原地区河流不多,但地下水丰富(当然人为地大量开采,水位严重下切)。因为这种土壤地表面不容易保水,所以就不能用来开辟水田种植需要大量水的稻子。即使种了,因灌溉费用太高,极不划算。这样的土壤结构也包括西北地区大部分。还有一种沙土地,比如淮河以北地区。这种处于南北过渡地带的土壤结构不能算是纵向经纬(竖土),但地表面沙土量大,同样漏水,也不适合种植水稻。而南方平原及东北平原,土壤结构是横向经纬,俗称“横土”。这种结构的土地 天上一下雨,水往地下浸的不多,就在地表面淌,所以径流量大,瞬间水流成河。因此南方和东北以及关中地区河流比较多。这种土壤能稳住水,适合开辟水田种植稻子。再者,自然气候因素。灌满一田水,在华北第二天地里的水就没了;而南方却可以撑个十天半月的,之后老天就开始下雨了。这样周而复始……所以,南方更适合种植水稻。


徽客传奇


种植水稻的基本知识:

第一是在全国范围内都适合种植水稻!

第二是从北到南,从一年种一季到一年种三季!

第三是从干旱到湿润,种植面积从少到多!

第四是从寒冷到炎热,所产大米口味越来越差(同一品种)!

第五是从山区到平原,种植面积逐步增加!

结论:华北种水稻少,根源在干旱,成本价高!东北种水稻多,根源在湿润,成本价低!


综改1


华北地区能不能种水稻不清楚,但皖北有些地方不能种水稻,不是因为缺水,而是因为这些平原是黄河、淮河的冲击平原,不少都是沙土地,漏水,五十年代末公社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要求生产队实验种水稻,结果头天在田里灌上水,第二天漏的精光。这些土地只适合种红薯、小麦、大豆、花生、棉花等。当然现在一些不能种水稻的地方兴修了水利,利用灌渠的水反复向田间灌水,据说有些地方也可以种水稻了。淮河以北到河南、山东等北方人都喜爱吃面食,可能与此种情况有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