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頭的奇聞異事,刷子李,狗不理,泥人張,妙趣橫生的天津衛

文 / 半尺盛唐

前些日子在貼吧和一位天津的朋友聊天。他問我什麼樣的書適合當作床頭書來讀。我認為首先篇幅要短,最好如相聲般一段兒一段兒碼放的整整齊齊。長篇累牘的東西終歸需要用記憶串接起來,每天睡前還要絞盡腦汁回想前一章節的東西那又何必。其次是趣味性或是可讀性要強,燒腦的著作亦是不相宜的。如果你是一位足夠年輕的讀者,有點文藝的小情懷,又不喜歡文學性過強的東西,那我推薦你讀讀諸如大冰或是張嘉佳的書,善於講故事,又不似那種滿是佐料的雞湯書。正當要與這位天津朋友話別之時突然靈光一現,想到了馮驥才寫的短篇小說集《俗世奇人》,這是一套我曾經讀了不下五遍的床頭書,每篇僅二三頁,有著三言二拍(詳見注)的文風,俗,卻不落窠臼;奇,卻虛中有實。馮驥才出生於天津,天津人寫天津事兒再推薦給天津朋友讀,也算是“天作之合”,值得津津樂道了吧。

注:《三言二拍》指的是明代馮夢龍和凌濛初所著的五本傳奇短篇小說集。其中“三言”指的是馮夢龍編纂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恆言》;“二拍”指凌濛初所編纂的《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至少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都堪為奇書。有人說三言二拍有些過俗了,甚至有些下流。平心而論,這部作品有的章節的確是少兒不宜,但是又確確實實反映當時的市井之風,百姓之俗。關鍵要看以何種心情何種態度來審視。補充一句,本講推薦的《俗世奇人》並無詬病,老少咸宜。


碼頭的奇聞異事,刷子李,狗不理,泥人張,妙趣橫生的天津衛

“碼頭上的人,全是硬碰硬。手藝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絕活。有絕活的,吃葷,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沒能耐的,吃素,發蔫,靠邊待著。這一套可不是誰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碼頭上的一種活法。” 這是《俗世奇人》之《刷子李》當中的一段兒。老天津人似乎總是習慣把人的能耐和姓氏聯繫到一起組個綽號,刷子李,泥人張,風箏魏之類皆是如此。刷子李專幹粉刷一行,別的不幹。他要是給您刷好一間屋子,屋裡任嘛甭放,單坐著,就塞昇天一般美。更奇的是,刷漿總穿一身黑,刷完了若是沾染了一個白點子,啥也甭說,分文不取,白刷!若是僅說一個人的能耐那不算什麼,本篇妙在徒弟曹小三在給師傅點菸時,偶然發現師傅褲子上沾了個“白點子”,以為師傅徒有虛名,不敢看,更不敢說,想必是窘到絕境。這細微的表情也沒能逃過師傅刷子李的法眼,“怎麼?看到白點兒了?以為你師傅露餡兒了?”說這話的當兒刷子李就拽起褲腿兒,白點隨即消失了,原來是破了個洞,露出裡面的白襯褲來。曹三兒為自己對師傅的質疑頓覺羞愧難當,刷子李卻說:“你以為人家的名氣全是虛的?那你是在騙自己。好好學本事吧!”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小短篇,妙趣橫生,令人會心一笑,笑過之後,又能從這字裡行間,隻言片語裡咂摸出滋味兒來。此時的馮驥才更像是老天津衛書場的說書人,用古典白描的手法將刷子李的舉手投足描繪刻畫出來,使之躍然紙上。待讀者看得正酣,甩出一個意味深遠的“包袱”來,撫尺一下,群響畢絕。


碼頭的奇聞異事,刷子李,狗不理,泥人張,妙趣橫生的天津衛

“天津人講吃講玩不講穿,把講穿的事兒留給上海人。上海人重外表,天津人重實惠;人活世上,吃飽第一。天津人說,衣服穿給人看,肉吃在自己肚裡;上海人說,穿綾羅綢緞是自己美,吃山珍海味一樣是向人顯擺。天津人反問:那麼狗不理包子呢?吃給誰看?誰吃誰美。”這是選自《俗世奇人》之《狗不理》的開篇。我也曾造訪過天津衛,至於為何叫天津,又為何叫天津衛,我也專門查考過。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發兵與其侄子建文帝爭奪皇位。朱棣率兵從直沽(天津前身)出發,偷襲滄州,並最終攻陷南京君臨天下。為了紀念起兵舉事之地,稱其為天津。天,便是天子;津,便是渡口。至於“衛”是當時的軍事建制。天津衛之名大抵由此而來。天津人古道熱腸,性情大都率直,好交朋友。燕趙故地,免不了血氣方剛,但似乎又與東北人的些許蠻狠不同,天津人更多是一種仗義與不羈。又因自古是水陸渡口,往來通商,多為中介。一買一賣倒手取利,天津人的性格中也就少不了一絲討巧,然則並非缺點。這就是我對天津衛人的全部印象。言歸正傳,繼續說《狗不理》。舊時醫療不發達,襁褓中的孩子免不了害病夭折。老人們為了讓閻王嫌棄孩子,不肯收留,便常常起一些例如張二狗,李鐵蛋之類惡俗至極的名字,為的是好養活,避禍事。這天津運河邊兒賣包子的狗子便是一例。狗子打小就從一家賣雜碎的鋪子裡喝出肚鮮湯,他就嘗試用肚鮮排骨湯拌餡兒。為了包子有油兒,便在包餡兒的時候放上一小塊豬油。皮兒緊褶兒多,一咬一兜油,一口一嘴鮮。如此好貨瞬間就在渡口傳揚開來,前來嚐鮮的趨之若鶩。狗子的案子邊兒擺了一大摞海碗,買包子的把錢擱在海碗裡,狗子從不言語,接過碗取出錢,抓上包子再遞回去。長此以往那碰瓷兒好事兒便說:“嘿,你瞧這狗子賣包子不理人!”日子久了,便得了這狗不理的名號,本是戲謔之言,卻成了遠近馳名的招牌。我在天津也著實過了一次包子癮。一籠屜盛放七八個包子,連屜上桌,熱氣騰騰。與東北的菜包不同,天津包子總不能一口狠咬下去,唯恐湯汁兒濺出來。正確的吃法應是先咬一個小口,將油湯嘬飲乾淨,餘下便可放心“饗”受了。猶記得梁實秋在《雅舍談吃》中寫天津狗不理時所講的笑話:兩個不相識的人據一張桌子吃包子,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裡的一股湯汁兒直飈過去,把對面客人噴了個滿臉花。肇事的這一位並未覺察,低頭猛吃。對面那一位很沉得住氣,不動聲色。堂倌在一旁看不下去,趕快擰了一個熱手巾把送了過去,客徐曰:“不忙,他還有兩個包子沒吃完嘞。”


碼頭的奇聞異事,刷子李,狗不理,泥人張,妙趣橫生的天津衛

在小故事中感悟大道理,憑的是悟性,看的是角度。《俗世奇人》透過講天津衛的奇聞軼事,將整個水陸渡口百年的人文風貌展現了出來。我覺得馮驥才的這套書本身就和狗不理包子相得益彰。看似都是民間小物,市井小段兒,上不得大雅之堂,實則裹藏了天津衛淳樸民風的湯汁兒。只要你翻開書,那汁水就滋了出來。用這樣的書當床頭書,恐怕再合適不過了。

《俗世奇人》的耐人尋味來源於兩方面。一者是老天津衛獨有的內味兒。不論是菜市場邊的早餐,楊柳青的古玩字畫攤兒,還是父輩天津人和年輕一代天津人的心氣兒,講排面兒的待人接物,樁樁都可以當成故事,件件都可以作為談資。二者則是馮驥才細膩而又接地氣的筆觸,把碼頭的三教九流描摹地繪聲繪色,車伕、掌櫃、夥計,透過紙頁似乎都能窺見他們粗俗的打扮,一貫的市儈和諂媚的笑容。當然,這也得益於馮驥才先生不凡的生活閱歷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入研究。若是把天津交給餘秋雨來寫,斷然攢不出這樣的味道。如果感興趣,建議一併讀一讀馮先生的《雕花菸斗》、《神鞭》、《漩渦裡》等作品,斷然無一廢字,讀來暢快。如飲醇酒,一飲而盡,毫無掛礙,回味無窮。

說到床頭書,無非就是睡前癱在床上,慵懶地讀上一會兒,待有倦意就丟在一旁呼呼睡去。如今早已是信息時代,手機已經將人們碎片化的時間塞滿,更是消磨睡前時光的不二選擇。人類懶惰的本性使得我們更喜歡接受視頻輸入而非文字,讀一篇文章似乎已經是人們的極限,慢說徹頭徹尾地讀上一本書了。誠然,忙碌了一天過後刷刷B站抖音,也算是難得的休憩。不過這種休憩總讓人覺得有一絲浮躁和倉促,無法真正地安靜下來。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像木心詩中描繪的那般,慢下來或許便有不一樣的風景。

放下手機,睡前拿起一本喜歡的書靜靜地讀上一會兒,讀到歡喜處可以與親人分享。你會頓時覺得歲月如夜色般慢慢地沉澱,不再是被動地吸收著周遭湧來的信息,而是悠然地遴選著手中的文字,體味著歲月在指尖涓涓流淌。那種久違的感覺想必能撥動你的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