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在家宅着无聊,去开了个vip,补一些之前很想去影院但是没来得及看的电影,比如这部:亲爱的,新年好。

其实是部很老套的片子,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可以隐约猜到结局的那种。但就像所有的青春片,爱情片,童话故事和关于成长的传说一样,虽然已经知道了剧情走向和人物结局,却仍然可以在结局哭的稀里哗啦的。

看的是别人,哭的是自己。

这是一部很俗套的讲北漂大龄女青年的故事,故事的最后,女孩在家人的支持下回到了北京,跟喜欢的男孩表白,自己的文字被出版社赏识,十分圆满。

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奇怪的是,我一二十多岁的小姑娘,也算是衣食无忧平安健康的长大了,却跟白百合饰演的大龄北漂倒霉女青年小白产生了很多共鸣。

可能从小就知道自己注定要“漂”着,所以对那些外地人在他乡的新闻消息总是过于敏感,不断给自己打着预防针:会很难,你要有心理准备。这或许能解释一些为什么。

冷漠,孤独,一直很丧,是电影里女孩对小白的评价,很真实。而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那就是理智,成熟,处变不惊。强制的压下一切的情感,不去感受,以为这样,就可以处理好一切事情。然后一次又一次的发现,即使自己竭尽全力,事情还是接踵而至,而身边早已没有了那个可以发泄情绪的人。

于是恶性循环,一边强撑着摇摇欲坠即将泄洪的委屈,一边摆着一张扑克脸处理事情,旁人觉得你hold住,自然也就忙别的去了,于是你只能继续闷头努力。

到了最后,自己都觉得哭是一件矫情又幼稚的事情,喝醉了做傻事是丢人的事情,浪费时间,被小事感动的稀里哗啦的,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情。

不疯,不爱,不浪费。

不闻,不问,不动情。

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小白同学倒霉吗?倒霉。正常吗?正常且普遍。

小白投奔当时的男朋友去了北京,一年以后分手了。男生没有任何理由,单方面分手,或者直接失踪了。虽说电影里为了衬托出男主的好,把其他的男性都刻画成渣男,但是这年头遇到渣男的概率,其实挺高的。又或者,长这么大, 哪个女生没碰见过那么几个渣男呢?

光故事都能听一把,听到最后都是大同小异的戏码。

小白本来是做纸媒出版的,但整个行业都不景气,最后不得不去做销售卖楼。销售金金曾这样评价小白:你不适合做这个,老端着。

但是小白不服输,在人生的岔路上拼了命的去努力,刷楼发传单被保安追赶,加班加点的给客户打电话。意识到自己不合适,但是又别无选择,似乎当下就是最保险最稳妥的不累托最优。

小白当初和最好的朋友一起工作,但后来她逃走了。再一次听到朋友的消息是对方死于胃癌。小白在老家的海边上大哭,可是人生没有后悔药。

小白在北京的第八年,母亲突发疾病,再也无法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生活自理。面对母亲在老家突然失踪,她不得不拒绝约会,坐大巴回家找人。知道母亲有轻生的念头,只能义无反顾的回家照顾母亲。

这些细小的片段集合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我们觉得这姑娘太倒霉了,但放到一个人的一生去看,都是很正常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可能是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的事情。

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关于喜欢,长大之后,总会有点扎心。

小白被一个小了她七岁的后辈追求,她喜欢人家,但是拒绝了。在两个人独处人家又告白了之后,小白说出:没有理由的喜欢,就只是喜欢罢了。这种看起来好成熟好有道理但是拆开来看全是逃避的话。

或许30岁以后的人,觉得谈恋爱对于自己这个年纪已经是奢侈品了,有钱才能买得起。以结婚为前提互相了解,门当户对,能一起搭伙过日子,好像才是30岁以后的人谈恋爱的基本配置。

但如果真的是这么想,小白不会因为这件事难过的,也不会去想看那场恋爱的犀牛。

这是“我想”和“我应该”的对抗,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但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然活不成千篇一律,就自然会在“我应该”面前叛逆。

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说实话,我不太相信那个圆满的结局。

再傻乎乎的小姑娘也不会在房东的冷言冷语下持续发光发热,再痴情的小奶狗也不会在三番五次的被拒绝之后依旧死皮赖脸的尝试。

而那个手稿可以出版的结局,或许是真的才华横溢,或许是碰巧和幸运。

但我会相信的是,一次一次的借喝多的名义做想做的傻事,一天一天走在车水马龙的街头突然有点难过,在深夜去大排档撸串,在周末和晚上继续加班,在人前走成一只圆规,在家里哭的像摊烂泥。

俗套却扎心,这部电影道出北漂艰辛

我们总想成为那个冷静理智大人,一直拒绝承认,其实也很想做那个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孩子。

成年之后,做孩子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勇气可以来自于坚实可靠的家庭,富足坚挺的余额,或者乐观大条的内心。

我们羡慕那些有这些的人,也深知自己没有那个。

我们承担责任,我们处理问题,我们冷静理智,我们不哭不闹。

跨年的时候,没有烟火和炸鸡,没有啤酒和呐喊,只想平平安安,顺顺利利,健健康康,再奢求一点点快快乐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