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4分鐘”,我們到底該如何去做?

​據國家心血管中心統計,我國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達55萬,居全球之首。

除心臟器質性病變外,情緒激動、劇烈運動、藥物等因素都能誘發心臟驟停,引起猝死。一旦心臟驟停,大部分患者在4~6分鐘內開始發生不可逆腦損害,隨後經數分鐘過渡到生物學死亡。因此,我們搶救的黃金時間只有4~5分鐘。那我們在這4~5分鐘內,如何幫助身邊的人重獲新生呢?

1.及早呼救:撥打120/999

2.行早期心肺復甦:心肺復甦是指在發生心臟驟停後旨在提高生存率的一系列救治行為,救治順序為“G—A—B”,即胸外按壓(compressions)→開放氣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

(1)胸外按壓:實施胸外按壓時,患者應置於堅實平面上。施救者跪在患者旁邊(若胸外按壓在床上進行,一般推薦在患者背部墊一硬板)胸外按壓的正確部位是在胸部中央。將一隻手的掌根放在胸骨中央(胸骨下半部分),另一手掌根重疊放在這隻手背上,手掌根部橫軸與胸骨長軸方向一致,兩手平行,手指不要接觸胸壁。按壓時肘關節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使胸骨按下幅度為5~6cm,放鬆時雙手不要離開胸壁,按壓和放鬆的時間大致相等,保證每次按壓後胸廓回彈。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儘可能減少胸外按壓中斷,若必須中斷,也應將在中斷時間控制在10s內。

(2)開放氣道:對於沒有頭頸部外傷的患者,採用仰頦抬頭。將一手置於患者前額用力加壓,使頭後仰,另一手的食、中指置於下頦,並向上抬起,使頭部充分後仰,使下頦尖、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呈垂直狀態,以通暢氣道。應清除患者口中的異物和嘔吐物,患者義齒鬆動應取下。

(3)人工呼吸:開放氣道後,立即實施人工通氣,用患者置於前頦的手的拇指與是指捏住患者鼻孔,吸一口氣,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部罩住,隨後吹氣,每次人工呼吸的時間應在1s以上,給予足夠的潮氣量(約500~600ml),可見胸廓起伏。1或2名施救者應採用30:2的按壓和通氣比例進行心肺復甦,即每30次胸外按壓後給予連續2次人工呼吸,交替進行。

3.自動體外除顫:做心肺復甦前,應呼叫身邊人幫忙尋找附近的AED(即自動體外除顫器),如果做CPR過程中找到AED,可先使用AED,如何正確使用AED?

(1)開將AED放在患者耳旁。按下電源開關或掀開顯示器蓋子,儀器會發出語音指導後續操作。

(2)貼迅速把電極片粘貼在患者胸部(若患者出汗較多,應事先用衣服或毛巾擦乾皮膚),一個放右上胸膛(鎖骨下方),一個放在左乳頭外側,上緣距腋窩7cm左右。

(3)插將電極片插頭插入AED主機插孔,開始分析心律,需5~15s。若患者發生室顫,儀器會通過聲音報警或圖形報警提示。

(4)電按“電擊”鍵前必須確認已無人接觸患者,或大聲宣佈“離開”。當分析有需除顫的心律時,電容器往往會自動充電,並有聲音或指示燈提示。注:第一次電擊後,如果患者沒有恢復意識和呼吸,立刻繼續CRP。AED會繼續監測,根據指示操作,反覆進行至急救人員到來。

4.進一步急救,持續進行CRP的同時,耐心等待急救人員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