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11月18日,为贯彻落实好高检院领导对广西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总结和推广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广西经验“,切实推动广西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提档升级,由自治区检察院组织的“司法救助·广西经验”记者专题采访活动走进河池市宜州区,聚焦战斗在法律监督一线的河池两级检察人员和他们的司法救助故事。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此次集中采访活动,由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第十检察部主任曾军宁带队,检察日报、人民网、广西日报、广西电视台公共频道、广西法治日报、河池日报等中央和省、市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集中采访。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岁寒人心暖”,抵宜州伊始,媒体采访团即投入紧张的工作。这其中蕴含着自治区院对河池检察工作满满的关心和支持,也为河池控告申诉检察干警的心中注入满满的动力!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接下来的时间里,河池检察机关有哪些“好故事”将被媒体大腕挖掘和呈现?

“通过参加河池检察机关举办的 “人大代表走近国家司法救助”主题活动,有感于河池检察机关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今年8月份我们三位驻河池全国人大代表(吴洁秋、邹升廷、班华忠)联名给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写信,推介‘河池经验’,对检察工作提出新的期待。想不到,张军检察长9月份就通过最高检办公厅给我们回信,通报了全国检察机关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的情况。张军检察长的回信,让我们倍加感动,真真切切的体现了检察院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在全国人大代表、宜州区幼儿园园长吴洁秋办公室,吴代表回忆起给张军检察长写信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河池检察院在新一任主要领导到岗以来,切实加强与人大代表的直接联系工作,推进检察机关与代表的深度联络、通过五次邀请共计20人次全国、自治区人大代表参加走近国家司法救助活动,以公开促公正,深入互动,让代表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熟悉检察职能和检察工作,更好地监督和支持检察工作。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也是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的着力点。人民呼声,我们有听!

联合救助:把为民解忧贯穿全过程

“多谢了,多谢检察好机关,心中装着百姓事,群众诉求有保障,有保障;多谢了,多谢各级好领导,我今代表老百姓,唱首山歌感恩情,感恩情!”优美的刘三姐歌谣在宜州区检察院举行的“广西三级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金发放仪式”上唱响。

这是自治区人大代表、宜州区洛西镇妙调村民委副主任韦红梅得知河池两级检察院检察官不辞劳苦,远赴湖南实地调查,在宜州投资创业因故意伤害案死亡的官某明一家申请司法救助案,由自治区检察院、河池市检察院、宜州区检察院三级检察机关联合为被害人家庭发放国家司救助金共计12万元。并联系河池湖南商会慷慨解囊,承诺将负责三个未成年孩子上学费用时,用山歌发自内心地为 广西检察机关点赞。

河池检察故事“吸睛” 引全国多家主流媒体聚焦报道

把为民解忧贯穿办案全过程,群众诉求无小事的办案理念,让采访团记者们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司法救助工作,近距离感受到河池检察机关的人文关怀。

便民神器:互联网+传递的检察力量

2019年5月,河池市人民检察院通过自主编排、设计H5模板,优化“河池检察”微信公众号链接功能,开通运行“最多访一次”一键式掌上检务平台。实现来访群众足不出户,只需动动手,通过微信操作,即可依法及时就地解决群众诉求,最大限度减轻群众“访累”,减少重复信访,对群众信访事项马上办、简易办、一次办。为贯彻落实好最高检张军检察长提出的“七日内程序性答复,三个月办理过程或结果答复”打造了“便民神器”。

“智慧检察,关键在用”、“利用科技手段实现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智慧办案,最多访一次”、通过现场看,现场问,现场听,各新闻媒体记者当场纷纷添加“河池检察”微信公众号,亲身体验河池检察机关在便民信访工作上的努力探索实践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活动现场,河池市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张裕向采访团介绍了河池检察机关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开展情况。2018年至今全市检察机关共办理国家司法救助案件129件,为167名对象发放救助金110.3万元,在助力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现实了办案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多赢共赢。

“河池市检察院是一块宝地!”“故事多,有挖头、有看头、有写头!”“敢想敢干,出彩点多!”……在全面了解河池两级检察院司法救助工作后,媒体记者发出连连赞叹,并表示将用鼠标、笔头、镜头,挖掘出一个个闪光点, 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理解和支持司法救助工作,让更多的河池检察“好声音”融入百姓“朋友圈”,让鲜活的检察好故事汇聚出更强的法治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