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1999),世界电影史绕不过去的名字。

观众将库布里克誉为“离上帝最近的电影人”;演员马修·莫迪恩认为,上帝本人落入凡间后误以为自己叫库布里克;而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观点更“落地”,他说,跟库布里克的作品相比,自己的电影只是给小孩看的。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怎样的人和作品,才能堪此盛誉?

或许我们可以从头梳理库布里克的各重要作品,具体分析其叙事特点、表现风格、思想内容,并结合其个人经历来观察其叙事、表现、思想这三者的发展过程,以及对当时、后世的价值,从而获取更全面、客观的认知。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解读库布里克及其作品,最好莫过于从他第一部重要的作品《杀戮》开始。

自短片《搏击之日》(1951)始,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创作了3部短片、2部长片,皆为练手。

到1956年,28岁的库布里克创作了长片《杀手》,标志着他和他的作品进入成熟期——当然是指特点、风格、内容诸方面。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01/故事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杀戮》是一部黑色风格的类型片

电影讲述了一群底层人士有计划、有组织地抢劫赛马场现金的故事,共涉及7名人员:

蹲了5年牢刚出狱的主谋强尼、爱慕强尼的同性恋会计加文、债台高筑的警察迪伦、老婆患病的赛马场酒保麦克、被老婆嫌弃没用的赛马场出纳乔治、拿钱办事的杀手尼基、拿钱办事的打手莫里斯。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强尼的计划非常缜密:

尼基在停车场射杀赛马,制造赛马场外部混乱;

莫里斯寻衅麦克,引起赛马场大厅混乱,并引诱存放现金的办公室里的警员出来处理;

乔治趁乱给强尼开门进办公区域;

强尼去麦克的更衣柜拿事先放好的枪、面罩、袋子;

强尼抢劫,并将装满钱的袋子通过窗口扔下,迪伦在楼下拿到钱袋开警车离开;

迪伦将钱袋放到停车场一个房间内;

强尼去停车场拿钱后,回到约定地点,和杀手、打手外的4个人分赃;

强尼拿着分到的钱去机场见老婆小菲,逃到国外。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但计划再缜密,也难免发生不可控因素,导致结局谬以千里:

尼基因侮辱停车场管理员,虽射杀任务完成,但被管理员叫来的警员抓个正着;尼基被警员开枪打死。

乔治被出轨的人精老婆雪莉拿捏得死死的,透露了消息;雪莉转眼就将秘密告诉了情人瓦尔,瓦尔则开始策划来一出“黄雀在后”。

加文、迪伦、麦克和乔治有惊无险地按计划完成任务后来到分赃处,怎料强尼因为堵车未及时赶到;瓦尔和另一同伙进来抢劫引发枪战,除重伤的乔治,其他人全死。

雪莉在家收拾行李等瓦尔过来带她走,等到的是绝望的乔治,并被乔治枪杀。

发现变故的强尼买了最大号的箱子装钱,来到机场时飞机都快飞了;原计划会带着自己那部分钱带上飞机,但因为钱没分出去、现在只能装在大箱子里,必须走托运;托运过程中,托运员为了躲避一只小狗而致使放最上面的大箱子滑落、散开,200万美元现金被机场的大风全部吹散到空中。

强尼感慨黄粱一梦,在机场的2个探员抓捕他时,果断放弃了抵抗。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02/叙事特点

叙事特点,或许是电影《杀戮》在当时票房不佳,却被同行广为称赞的最大理由。

要知道那是1956年,美国观众审美还停留在观赏三幕式戏剧的阶段,虽然类型片已经在四五十年代得到发展,但形式上颠覆古典电影的作品,尚未出现。

而库布里克在《杀戮》里,使用了多线叙事非线性叙事的叙事技巧——这简直是破天荒的事情——我们直到盖·里奇出现才真正意识到这些技巧的瑰丽之处,甚至到了21世纪,中国才出现在该方面的学习之作《疯狂的石头》。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我们回顾1956年的《杀戮》,倒叙、插叙不断,导演灵活地使用闪回的剪辑,非线性的手段让故事以拼图的方式传播给观众。

这种非线性的复杂的拼图,并未影响多线叙事,每个人物的动机、任务、行动、结局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只不过,观众若没有集中注意力而遗漏了一些镜头,肯定会看得一头雾水。

这不正是我们现在看电影讲究的“烧脑”么?

电影在库布里克角色视点切换转移的手法下,在各条线视角下细致入微、精确到几分几秒地展现了出来,与此同时,大量切换的镜头,也是制造悬念的完美手段。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03/表现风格

表现风格,是艺术家真正的签名——艺术家大可不必在作品上署名,但人们看到他的作品风格,就会知道这是出自何人之手。

辩证来看,在电影《杀戮》中,库布里克的个人风格已具雏形,但尚未定型。

我们可以看到,库布里克保留了“场景+旁白”的古典表现方式,这在他以后的电影中还会使用,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里·林登》。

摄影师出身、35毫米胶卷起家的库布里克,纵其一生都在尝试新鲜的、有趣的镜头表达:比如《杀戮》这个起点,他在第49分钟处,采用了将近20秒的长镜头拍赛马比赛;比如当乔治和雪莉这对夫妻同框时的构图,雪莉总是要“高人一等”,这便是契合电影的神韵。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最值得说道和关注的,应该是其一生恪守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杀戮》中亦有体现。

在《杀戮》中,叙事层面的精确是能明显感受到的,时间、任务、行动,包括丰满、合理的人物形象(尤其雪莉),靠着画外旁白和人物举止、台词,都相对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道具、布景皆符合现实,包括马匹参赛当天吃了半份饲料,都需要刻意提醒观众。

真实感,是任何一部库布里克电影都追求的。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会有不太了解库布里克的朋友,对上文提及的库布里克的现实主义有所质疑,并企图以表现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角度概括库布里克一生作品的风格——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无论你觉得库布里克的早期作品在表达讽刺也好、中期作品在表达荒诞也好,其实他本人并未受过各种“主义”的约束;你所认为的讽刺、荒诞的表现手法,在库布里克看来只是用摄影机记录真实——因为把

真实剪辑后放到你眼前,你自己发现了世界的讽刺和荒诞。

当然,关于这一点,笔者将在系列文章的最后一篇,总结库布里克其人、其作品时深度分析。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04/思想内容

库布里克是公认的电影人中的思想家。

他一生博览群书,或许除了毛*东,我们尚不知还有谁和他的读书量能相提并论。

他的思想性一方面来自他的博览群书和勤于思考,更多来自于他对世界真正的关心、以及对未知的绝对好奇。我们知道,他既关心人类心灵深处,也关心宇宙深处文明,而且他很现实,所创作的电影都与人类生存的现状、未来有关。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电影《杀戮》是库布里克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但第一部的主题就已经贯穿往后余生。

精密的计划、环环相扣的人物、恰当的执行者,一切都看起来完美,但事情到了执行阶段,或者说现实来临,往往因混沌的普遍存在而使得结果谬以千里!

人性,永远是最难以掌控的X因素。

除了《杀戮》,我们在《奇爱博士》、《2001:太空漫游》甚至是《巴里·林登》等电影中,都能找到这个观点;包括他筹备多时但并未拍摄的《拿破仑》、《人工智能》,也不外乎如此。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吉恩·菲利普斯认为库布里克“一面展示出对总体规划的理智构建,一面又对影响成功的人性缺陷或机会持怀疑态度”。

吉恩部分总结得很对:

《奇爱博士》里的疯子将军,让美国精密的核弹防御系统失效;《2001:太空漫游》里最理性、智慧的电脑哈尔,居然出现致命错误;《巴里·林登》的男主角一生算尽,其对儿子的溺爱导致的丧子、其恻隐之心导致的不忍心开枪杀人,终究造成自己的悲惨结局……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吉恩总结的最后半句又不准确:

库布里克虽然往往很残酷地将现实抛出,但他从未参与评价从而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哪一面。

世人更喜欢将库布里克归类于“冷血的达尔文主义者”,仅仅因为他视角客观、冰冷,以及离群索居、鲜有自我申辩。

实际上,埃米利奥·达利桑德罗关于库布里克的回忆录里,记载了库布里克的真实想法——库布里克评价《木偶奇遇记》(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期调研材料):

“它讲述了人由不完美走向完美,由不幸福走向幸福的曲折历程。”

但是,无论是面对媒体还是家人、伙伴,他这一辈子似乎就透露过这一次真正的态度。

一般,他从不去谈论他想表达什么。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05/总结

电影《杀戮》是库布里克的第一部重要作品,也是对行业推动有着重大意义的作品。

在此之前,戏剧式三幕剧形式充斥荧幕,且导演们要么过于关注形式、要么干脆过于关注内容。到库布里克,他将查理·卓别林(只重内容)和奥森·威尔斯(只重形式)结合起来,并超出所有人的胆识,尝试了多线叙事和非线性叙事,并由此声名鹊起。

毫无疑问,这部《杀戮》,对当时电影届、以及在电影史中,最大的价值和意义莫过于此——后来的黑色类型片、多线叙事类型片,似乎你总能看到库布里克《杀戮》的影子。

伟大的起点:库布里克1956年电影《杀戮》,个人艺术风格初步形成

除此之外,将《杀戮》放在库布里克所有作品中做历时性研究,它这“第一部”已然在表现风格和思想内容上具备鲜明的个人特征。

对真实感的注重、对事物发展和人性之间关系的探讨,将是库布里克未来所有作品中都无法回避的议题。

即便其风格和思想在后面的作品中会继续沉淀,但,28岁时的这部《杀戮》,已经足以让他脱颖而出。

(END.)



下一篇分析斯坦利·库布里克的《光荣之路》,喜欢本文的朋友欢迎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