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我们阅读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看似这是统一的问题,但是在我的角度看来,这是两码事。

为什么要阅读”,说的是“起因”,是来路;而我们阅读的目的则是出路。

就比如,我们可以因为喜好、因为一时兴起、因为考试所要求去阅读,但是阅读的目的则是让我们有所收益。

了解了这件事情,我们可以发现当下存在着两种错误的阅读倾向,而不管是哪一种,我都希望您帮助孩子避免。

1.盲目跟风。状元看什么书我便看什么书,状元做什么题我便也做什么题。但是,就算我们能够复制这个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可是状元的家庭教育、成长历程和学习态度又能复制多少呢?后者,恐怕才是状元之所以为状元的主因。

2.短视,付出一点就立刻要求回报。“阅读后我能立刻获得哪些提升?”“我忙没时间阅读,能否直接把精华内容告诉我?”

阅读是一种手段,帮助我们从一点点无伤大雅的“起因”,最终走到“目的”。

而手段只不过是具体的方法,有人阅读能进步,有人阅读就是做无用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也能够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阅读。

那么具体说来,我们应该怎样去阅读呢?这就和阅读的目的有关。

我们只去谈求学、求知层面的阅读,一种是广义的读书,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素养、开阔自己的眼界,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一种的狭义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训练,这也是我的职业,是我和您与孩子相遇的起点。


一、广义的读书

听君⼀席话,胜读⼗年书。相信我们都曾在人生中的某个时刻有过这样的感受,我们也

意识到了⾼⼈⾼论的好处。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每天都伴着这个“君”来听他说“⼗席话”呢︖是 因为对于⼤多数普通⼈⽽⾔,⽣活甚至⽣命中未必能遇到多少个“君”或与“君”相伴的机会,也未必有多少机缘听到这样的“⼀席话”来完成个体⽣命的觉醒。

而广义的读书则不一样了。

⽣活中,我们未必有孔⼦⽿提⾯命,但是可以通过钱穆的《劝读论语和论语读法》更好地学习孔⼦的为⼈处事;未必有亚⾥⼠多德、维特根斯坦倾囊相授,但是可以通过柯匹和科恩的《逻辑学导论》完成逻辑学入门;未必能经历⼈⽣百态,遍尝世间冷暖,但是可以通过《红楼梦》《卡拉马佐夫兄弟》了解⼈情、⼈性。这些阅读体验都能让我们在不⾛弯路只需要付出必须付出的时间的情况下完成思想的飞跃,拥有超然的视野去思考问题,反省⾃身。

因此,广义的读书要符合自己的兴趣,一是做到广,这帮助我们丰富知识面,能够做到 对同类书籍有所了解,方能触类旁通;二是做到精,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从书籍中有所收获。

如何做到广?我在这里将略读的步骤总给您: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略读的目的只是帮助我们了解同类书籍和某领域的书籍大致内容,不能帮助我们真正学到书籍中的精髓。因此还需要精读。

如何做到精呢?

我对孩子的要求是,要做一个有自我要求的读者。某些读者人云亦云,总认为只要是作 者说的话,就是不能被否定的。这种思维在阅读中绝对不可取。我们不能把自己当做一个读 者,而是要当做这个评论家,跳出书外去看书。

具体说来,每当我们读完了一本书,一定要问自己下面四个问题:

1.本书在整体上说了些什么?我们可以尝试用一句话去概括这本书的主题,锻炼自己

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这本书在细部说了什么?找出这本书你最喜欢的章节、段落、句子或者情节观点等。

3.这本书说的对吗?

这是四个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即要学会批判性地质疑与判断一本

书的观点,而这也是我在上课时和孩子们强调的。我特别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为具有批判力的孩子。

4.这本书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即这本书应该怎么使用,找出自己在这本书中所得到的东西。

这四个问题贯穿了分析阅读的始终,我们在精读一本书后可以写下读书笔记。

1.结构笔记:即了解这本书在谈什么,并且探究作者是用怎样的架构来发展观点的,这

种笔记重点的是结构,而不是细节。这类笔记回答的是问题 1 和问题 2。

2.概念笔记:即对本书的论点提出有自己的判断,读得越深,就越会出现自己的观点。

这类笔记回答的是问题 3。

3.辩证笔记

:这是最高层次的笔记,不止要求我们读一本书,而是把好几本书中解答同

一个问题的讨论融合起来。这类笔记回答的是问题4

二、狭义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理解训练

这是我现在的⼯作,即通过对于⽂本信息的解析和试题的解答,教会孩⼦们如何去理解信息,表达信息。尽管孩⼦们刚刚⼩学毕业,但涉及到较为抽象的思维或逻辑步骤时,课堂的积极表现给了我莫⼤的振奋和坚定的决⼼:这是语⽂教育过程中必备的⼀环。

为什么孩⼦们对阅读感到头疼︖不是⽂章读不懂,⽽是不知道如何解题,考试的阅读试

题似乎和课堂所学并无关系。为什么学⽣每天都在⽇常⽣活中应⽤语⽂,还在学校专门通过课程学习阅读理解,但是却读不懂母语⽂章,写不好母语作⽂︖

我想我找到了原因。根据接触到的⼤多数学⽣的现状来看(不分线下线上、地域、年级和性别),阅读理解的有效训练⼏乎是缺失的。在中学阶段,每个学科分⼯不同,侧重不同。对于语⽂,⼤多数⼈可能更多关注的是学科的⼈⽂性。不过⼀来限于考试压⼒,⼈⽂性 本身就无法成为重点︔⼆来⼈⽂性的教育对于教师个⼈的要求也很⾼。“语⽂其实就是美育, 是传授⼈⽂性和思想性”,这是⼀种以偏概全的狭隘观点,遑论很多⼈误解阅读理解训练和 作⽂教学是在禁锢思维。

那么,语⽂到底是什么,⽼师该教什么,孩⼦们该学什么︖

事实上,语⽂学科是⼯具性和⼈⽂性并重,以⼯具性为基本能⼒,然后通过接触的素材来提⾼孩⼦们的审美和判断⼒,在⽼师引导下完成视野和思维的提⾼,才能完成⼈⽂性的教育。在这种情况下,阅读训练就像是数学解题、物理实验,都是必须完成的基础⼯作。只有通过这些阅读理解的基本训练,孩⼦才能掌握语⽂学科的必备知识,无论应试还是应⽤。

所以即使是⾼考的阅读⽂章,也不至于让学⽣感觉无的放⽮。解题思路不过是⼩学学课 ⽂的思路罢了,分析每段⽂字信息,概括⽂章⼤意,根据⽂章⼤意划分结构层次,然后分析 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具体试题要求,整合相应信息回答问题即可。

即使⽤2019 年教育部考试中⼼对 2019 年⾼考语⽂试题的评析原⽂来说,也是同样:“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表达等”。通过阅读的教学,教会孩⼦们分辨信息的真伪、主次,结合语境分析隐藏信息,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掌握基本的写作⽅法,了解写作者或信息表述者的⽬的,这些都是阅读训练应当也必须做到的,这便是阅读的不可替代性。诚然,阅读不能解决现实⽣活中的所有问题,但世界上恐怕也并不存在这样的⼀种包治百病的⽅法。我想,我们现在去阅读,不仅仅是迫于考试升学压力,更是因为我们本身对这个世界有求索探知的欲望。当我们抬头仰望明月,我们能说的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而不是“你看,这月亮好圆好大”。

家长朋友,我固然希望孩子们都能对阅读保持兴趣,但是说到底,广义上的阅读也只不 过是能力的一种。所以如果我们的孩子对阅读没有兴趣,不必强求,毕竟应试语文更需要的 是我们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而如果孩子非常喜欢阅读,我也希望您能够用到这篇小 小的文章,运用这其中的理论引导、帮助孩子。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当然,如果孩⼦目前的语⽂成绩不如意,您⼤可放⼼,毕竟对初⼀的孩⼦来说,仍需被

启蒙与引导,未来依然有无限可能。

——语文老师给你们的一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